重返市集,探讨气候议题下的人、物、社区关系
“赶集”的生活方式随城市建设和新型消费形态出现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随之同时淡化的,是人与地方、自然和邻里之间的连结。
珠海市香洲区翠香街道的康宁社区重现了市集的模样。周末夜幕降临时,街区的一角亮起了灯。一个个摊位被张罗起来,摆上各式各样的书籍、玩具、食物……
不同于近年流行的以政府或商圈主导的夜市、市集,这里也没有流量指标。宣传海报上传递的是交换代替购买、减碳环保等信息。忙前忙后的则是社区里的大人小孩:
小朋友把家里不再用的玩具、书籍拿出来义卖;废弃的蔬果皮被送到水果酵素摊位,由社区里的妈妈志愿者带着小朋友演示制作过程和用途。公益土豆摊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条件是自带环保袋。志愿者使用老式手秤,向前来购买的青少年介绍使用方法;食育分享摊提供来自生态农场的食材和社区妈妈做的应季手作食物;电器维修摊位最受老年人青睐,惜物的他们把家里失灵的小电器都拿过来维修;市集旁边的社区活动室里则播放环保纪录片,志愿者带领孩子讨论塑料垃圾对动物的伤害以及自己能在日常生活做什么……
邻居一起上!
市集的发起人,是康宁社区居民杨雪红。社区里的孩子管她叫“绵羊姐姐”。来珠海十多年,绵羊姐姐经常和丈夫一起做志愿服务。2017年成为母亲以后,她常常在想要为女儿创造怎样的成长环境,于是对社区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康宁社区是一个兴建于90年代的居民区,和大多数同时期的社区类似,康宁社区除了楼栋就是街道,极少有绿化、休闲空间。疫情初期,绵羊姐姐跟随线上视频学习,完整体验了一把从厨余到土壤再到食物的转换。在逐步积累厨余堆肥经验之后,她开始觉得,对环境、土壤问题而言,一个人的努力仅仅是杯水车薪,便萌生了和家人朋友一起堆肥的想法。自此,她一发不可收拾地在自己的社区“搞事”。
2020年底,绵羊姐姐和丈夫、朋友一起成立“康宁社区绿脉堆肥社”,获得社区所在的翠香街道公益创投的资助。300多平方的户外基地成为她在家门口行动的起点。几年间,绵羊姐姐成立了环保组织,孵化了几个社区自组织,深深卷入可持续社区的共建,也带动了一群社区能人参与其中。
在绵羊姐姐的理解里,人文环境好的社区,公众参与度更高,无论是垃圾分类还是更多元的环境保护都会更容易实现。而她做的所有探索,都是联动社区的不同主体,在社区场景下围绕着社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进行的,无论是垃圾分类、环保科普、环保手作、夜观、还是康园花园疗愈。
“重返市集”是绵羊姐姐在2023年底一次社区游园中获得的新灵感。当时闲置物品交换角引起居民的围观。直觉告诉她,这个事可以继续深化下去。现代社区缺乏联结性的活动、仪式来增进人原本陌生的与人之间的关系。她想起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她和丈夫在楼下放置一辆旧三轮车,邀请邻居把家里多余的药放在车上共享,有需求的邻居能无接触取用。邻里互助的温暖至今还给她鼓舞。社区需要更多集体行动。
另一方面,作为妈妈,绵羊姐姐对亲子家庭物品更新快深有体会。随着小朋友长大,大量的玩具、书籍都会被闲置或者丢弃。何不用有趣的方式让闲置物品在居民之间流通起来,让环保的生活方式被更多地看见?
她称这个行动为“重返市集”,一是让家里的闲置物品重新回到市集上,让环保的生活方式被更多人看见,慢慢影响大家,尤其是青少年的消费观;二则是让住在这一带的人们重新回到小时候的集市,彼此熟悉,互相帮忙。
有了此前几年在社区做公益活动建立的社区关系基础,市集的雏形很快在积极居民的合力下形成。
亲子家庭是市集的主力,尤其是周五晚上,“孩子们像解放一样,很热闹”。绵羊姐姐也从中摸索吸引邻里参与的门道,将环保与可持续生活的理念融合在摊位的设置和互动细节之中。譬如,将堆肥培育的绿植回馈给交换闲置物品的家庭,让绿色进入更多家庭;大多数家长希望利用市集的平台锻炼孩子的综合素质,正好可以让小朋友更独立自主去挑大梁,体验工作的成就感、与他人互动的快乐,由深度参与形成更深刻的环保意识。
烟火气里的气候议题传播
由开启到今年初,“重返市集”陆陆续续开了3场,为社区里的普通人架起环保意识和行动之间的桥梁,让大家看到个体和家庭在日常细微之处可以采取的小举措,身体力行参与气候变化减缓。就像自带环保袋这一条,每次赶集预告都提醒赶集者现场不提供塑料袋。几次下来,即使没有带袋子来赶集的邻居也会想办法把在市集上得到的物品带回家,比如用穿着的T恤把土豆兜回家。通过市集,大家正在适应没有塑料袋的生活方式。
今年年中,“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行动小额资助计划”在大湾区征集社区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重返市集”获选,进一步将气候议题与普通人的生活、市集建立关联。绵羊姐姐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参与市集的居民交流气候议题。
在视频采访中,居民们表达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感知和对生活的影响。“雨水多了”、“冬天短了”、“气温越来越高”……有人说连续的雨天,让原本十几分钟的通勤时间延长到一个小时以上;有人说极端天气频发使得菜价上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
在书法体验摊位上,市集邀请孩子们誊写减缓气候变化的小tips,并向邻居宣讲,希望让大家了解自己点滴的实际行动,能让气候变化慢下来,除了物品循环使用、自带水杯、垃圾分类、改变饮食习惯……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毋庸置疑,对小朋友来说,参加“重返市集”最大的驱动力是好玩。而当一次次分享自己不再需要的东西,又从其他邻居那里交换到心头好时,他们看见“没有用的东西”重新焕发价值。在绵羊姐姐看来,这样不断重复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培养旧物交换的习惯,知道原来自己在日常中能有意识地去选择对人与自然更友好的方式。
在“小额计划”的支持下,“重返市集”还添置了桌布、电器配件、花盆、绿植、种子等物料,探索常态化、品牌化、可持续化的方向。“重返市集”每期摊位有10至20个。接下来,市集将以每月两场的频率固定下来,成为社区的恒常活动,也设立一定的准入原则,并开放摊位给周边社区的居民。六五环境日那天,“重返市集”搬到了附近的文化广场,用展示牌向居民宣讲减缓气候变化的常识。
除了定期的市集,那辆曾经在特殊时期“雪中送炭”的三轮车,也固定在社区区的一角,作为对市集的补充。邻居能随时把闲置物品放上去,有需要的人能随时带走。
绵羊姐姐(雪红)和丈夫在“重返市集”上
绵羊姐姐认为,邻里关系的改善,实质上也能增强社区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交换旧物产生联系外,她还邀请社区不同职业的邻居来摆摊,继续发展社区能人网络,丰富市集的内容,促进人文环境。
社区里会教英语的老师、懂看x光片的医生,会烹饪美食的妈妈、能为交房验收提供咨询的水电工程师……都是她想要发展的“能人”。目前,社区能人网络已招募到10余人。
楼下做电器维修的邻居,在几次服务社区后,被绵羊姐姐推动成立了“方民帮帮团”。“邻居之间更容易产生信任关系。师傅在社区做维修,能减少很多交通成本,也不用花更多时间去找业务。同样,邻居能更快找到可信任、收费比市场价更低的维修师傅。社区里的脆弱人群也能得到支持。公益能持续下去,要让大家都能从中获益。”便捷的维修渠道为居民提供替代购买的另一种选择,让维修损坏小家电的意识慢慢回归到社区家庭中,减少失修电器成为垃圾的机会。
最近,绵羊姐姐还在酝酿发展新的自组织,动员另一个邻居成立“睦邻社”,邀请社区里有时间的阿姨帮忙接送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社区物业、业委会和居委看到了这些行动给社区带来的活力。他们除了帮忙转发活动,还在社区支持一处做社区能人网络的展示墙,请广告公司设计和制作。但更让她高兴的,是重返市集小组与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一点点增加。
“重返市集”的所有呈现,与绵羊姐姐对可持续生活的想象是一致的,也融合了许多过往的资源、实践与思考。在她的蓝图里,美好的社区就像社区花园一样,是众人一起培育的,有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土壤、丰富自在而彼此依附的生灵。来自街道、居委、物业、基金会等政社企组织和居民的资源,为土地提供了养分。而绿脉堆肥社、北斗天文社、方民帮帮团、小小创变家、睦邻社、“重返市集”,也许还有正在发展的“自组织”,都在促成这片土壤形成更有韧性的“团粒结构”,应对气候变化,营造更互助的人文生态社区。
项目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