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少年创造力开发的基础是什么?【独家】

2017-02-23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李象益,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研究中心顾问,著名科普教育专家


全文共1870字,阅读约需3.5分钟



时代需要创造力的开发


最近有一本书影响到教育界、科技界甚至商业界,这就是美国的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写的《全新思维》,在书中他提出了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


设计感,即如何进行创意;故事力,实际即宣讲力;交响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学科的交叉点往往是创新点,谁会综合,谁会交叉,谁就具有了创新的能力;共情力是一个团队共享共存,合作交流的能力;娱乐感,是激励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要素;意义感表示创新的价值才是创新的终极,也就是你所要做创新的事,能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这六种能力实际上反映了未来时代的要求,是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高度结合下一种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新思维为创造力的开发奠定了正确的基础。


任何一个创造,不仅仅需要逻辑推理,而且需要一种非线性的情感,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聚合思维,还要有发散思维;不但有逻辑推理,还要有情感的描述。所以创造其实是综合的。全新思维是创意时代下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


在现代科普教育领域,美国有一个概念,叫“改变世界的学习方式,促成教育的进步”。在他们的教育方式里,高度强调青少年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叫“提出你的问题,探索找到你的答案”。这已经不是常规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就形成了“创客教育”的基础。


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世界科学教育的主流方向就是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实际上,“创客教育”是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筑建社会基础,是DIY教育思想的提升。


第一,“创客教育”是DIY教育理念目标的提升,比如“创客教育”非常强调创造力,它关注如何解决0到1的问题,而不是1到100的问题。我们现在青少年创新活动里的机器人制作,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一种技能训练,是从已知到已知。而“创客教育”要求的却是从未知到已知。


第二,“创客教育”实践更加趋向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其主要研究的倾向是如何培养创造力,尤其是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创造力。

 

第三,“创客教育”有更高的附加值。


第四,注重开放合作共享的精神文化与理念。



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创造力开发活动的本质和新的趋向,这是我们青少年校外教育当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科普教育是创造力开发的基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科普教育的理念开始确立。这种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主动学习,强调参与互动体验,通过这种体验,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把科普教育的要求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前瞻性、导向性的科普内容。


前瞻性、导向性就是时代主题、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当然也要贴近生活。


第二,保证科学技术的趣味性。


例如心理学上有一张典型的图像,题目叫做“是老太婆还是少女”,同样一张图像,背景不同,人看的重点不同,结果就不同。图像有很深的哲理,就是一个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其判断可能会产生片面性。所以科普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的科普,而是要提升到思维方法的层面,提到哲理的高度。即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都要体现,公众才更感兴趣,才有深度的教育意义。   


从这个理念出发,科普工作中应贯彻主动学习,有三点,第一点是“听会忘记”,第二点是“看能记住”;第三点是“做才能学”。


国外先进的科学教育也是三点:第一点是“主动学习”,所以在我们校外教育中,第一条就是如何调动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第二点是“过程教育”,过程教育是最重要的,因为过程教育里充满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第三点是“科学实践”,任何一个开放的动手活动,包括青少年创新活动,都是提出问题、动手做、观察、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这是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它的灵魂就是过程教育。


第三,掌握理念方法,促进创造力开发。


科学素养的含义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的运用能力,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观。


第四,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进行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的创新,要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活动。要进行深度教育,从青少年开始,要培养他们从根本的思维方法上,进行一种深度的理解和深度的解读,所以科普界和科技馆有一句话,叫做“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有创新思维才能产生创造力,但不是说不要知识光要思想方法,增强知识依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重要基础。


第五,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包括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其中创新人格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畏艰险的勇气。


创造力的培养归根到底是素养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挪用一种技巧,或者是照搬一种模式,创造力教育观念在于实践性的落实。创造力培养必须有创造模式,有特色的教材开发工具,有创造力评估的体系。





(以上内容根据李象益在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第四分论坛“提升校外教育育人质量,培养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上的发言提炼整理。)





第二十九次年会相关链接  


学有优教、回归教育人本价值是提高教育质量之本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提升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钟秉林: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

王湛: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和路径

尹后庆:“新质量时代”需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叶翠微:让学生回归到自己的世界中去!

提高教育质量要“以生为本”,要“关注教师发展”!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大学先修课程的中国之路

CAP——坚实的脚印: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

集团化办学1.0、2.0和3.0时代的探索之路

集团化办学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新时代,应如何达成优质教育?

从学科教学中获得学养的教育才能助学生走得更远

从“分数”回归于“人”——高中数学教材训练系统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数学素养的3个维度是什么?

如何在教材编写中落实核心素养?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