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发布
日前,由健康报社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揭晓。据了解,健康报社已连续5年完成了国内外“双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评选活动。 该结果原定于2020年2月在2020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延期至今日发布。本文为国际医学科技新闻部分。
评选过程介绍
本次医学科技新闻评选采用数据检索和专家学者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特别邀请爱思唯尔公司作为技术支持单位。 国内医学科技新闻部分,对《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和各专科排名靠前期刊进行检索,选取《健康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2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报道过、以中国学者为主要完成人的医学科技新闻报道。另外,此次还面向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项目征集。最后,136篇新闻列入备选条目。 国际医学科技新闻部分,针对2019年重大医学科技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遴选,从众多权威期刊上遴选数千篇基础、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文章,从中根据公众关注程度和与健康相关原则,选择了69项原始研究成果列入备选条目。 初评环节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华医学会、爱思唯尔医学事务部等机构专业人员参与。 终评环节特别邀请到国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学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担任评选顾问。2019年度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一、自闭症与麻腮风疫苗接种无关
美国《内科学纪事》月刊发表研究称麻疹、腮腺炎和风疹(MMR)疫苗不会引起自闭症。该研究对1999年至2010年间在丹麦出生的65.7万名儿童进行随访研究,专家对其观察至2013年8月。其中95%接种了疫苗,6517名儿童后来被诊断为自闭症。但研究人员并未发现,接种疫苗的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高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
此外,专家对自闭症患病风险增加的一组儿童进行了专门研究,该组儿童因早产或家中有年纪较大的自闭症孩子等原因被定为自闭症患病高风险儿童。但即使是这组孩子,专家也未能从他们身上确认自闭症与疫苗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接受过麻腮风疫苗的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并不高。
二、致死或致残主要饮食风险浮出水面
不良饮食是慢性非传染疾病(NCD)重要的可预防因素,但其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尚未得到系统评估。《柳叶刀》杂志发布了全球饮食领域的首个大规模重磅研究——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分析。
研究结果称在全球许多国家里,高钠摄入、低全谷物摄入、低水果摄入是导致死亡或残疾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本研究评估了195个国家长达27年的主要食品和营养素的消费,并量化了人们的食谱对部分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影响。该分析涉及每种饮食因素的摄入量、饮食因素对疾病终点的影响大小以及与最低死亡风险相关的摄入量水平。再通过使用特定疾病的人群可归因分数、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计算出每种疾病由于不良饮食而致死或致残量。研究发现,2017年有1100万例死亡和2.55亿残疾可归因于不良饮食。
三、中国新药研发能力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围绕重大疾病防控需求,“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针对原始创新和药物研发链条的不同阶段,布局了一系列品种研发和技术平台的建设,经过11年的实施,厚积薄发,2019年取得丰硕成果,共计11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
甘露特钠胶囊成为全球17年来首个上市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泽布替尼、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在美国获批上市,实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零的突破”。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等生物类似药相继获批上市,打破了国外专利药的垄断。国产重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获批上市,进一步满足公众需求,提高了产品可及性。
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产出,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用药安全、提高了药品可及性,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向医药创新强国迈进。
四、 研究“老”药带来新话题
DNA感受器环鸟腺苷酸合成酶(cGAS)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类似于细胞的“守卫者”,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科学课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学敏院士团队和李涛博士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阿司匹林通过乙酰化机制控制cGAS激活的作用,有望为一类目前无药可治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潜在治疗方法。同时,这项工作揭示了抗病毒感染调控规律,使人类未来应对重大疫情时,有望具备应对未知病毒感染的能力。
曲马多是临床最常用的弱阿片类止痛药,被多个国际权威骨关节炎诊疗指南推荐为治疗骨关节炎的一线用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雷光华教授,哈佛大学张余庆教授等完成的真实世界研究首次发现,曲马多相比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升高骨关节炎患者全因死亡率(升高70%~104%),该成果将对骨关节炎诊疗产生重要影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团队基于长期基础研究,首次在临床上证明低剂量白细胞介素(IL)-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疗效显著,有效率达89.1%,并进行了疗效预测、临床关联及免疫机制等系列性研究。这是第一个由我国进行临床研究,并在国际上应用的SLE生物治疗药。目前,该治疗已在国内外应用,为SLE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带动了至少37项国内外注册临床试验,开拓了白介素-2治疗SLE等自身免疫病的新领域。
五、碳水化合物质量影响健康有新证据
既往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碳水化合物质量和健康之间的关系,通常只检查单一的标记物和有限的临床结果。2019年初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更精确地量化几种标记物的预测潜力,以确定哪些标记物最有用,并为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定量建议建立循证基础。
研究结果包括185项前瞻性研究和58项临床试验的1.35亿人年数据,其中4635名成年人参与了分析。前瞻性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解释结果显示,膳食纤维和全谷物的相对高摄入量是互补的,显著的剂量反应证据表明,与若干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如果执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和用全谷物代替精制谷物的建议预计将有益于人类健康。
六、解码大脑信号可直接合成语音
“将神经活动转化为语言”这项技术对那些因神经受损而无法说话的人来说是革命性的。从神经活动中解码语音难度很大,因为说话者需要对声道发声部位进行非常精准、快速的多维度控制。
《自然》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设计了一款神经解码器,利用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中编码的运动表示和声音表示来合成语音。
首先用循环神经网络直接将记录的大脑皮层活动解码为发音运动的表示,然后将这些表示转换为语音。在封闭的词汇测试中,听众可以识别和转录出利用大脑皮层活动合成的语音。中间的发音动态即使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帮助提升性能。解码后的发音运动表示可被“说话人”极大地保存,使得解码器的组件可在不同参与者之间迁移。
此外,该解码器可以在参与者默念句子时合成语音。这些发现提升了使用神经假体技术恢复交流能力的临床可行性。
七、人与小鼠大脑皮层保守细胞存在不同特性
《自然》杂志发表一篇文章阐明了人类大脑皮层细胞结构对于理解认知能力和疾病易感性至关重要。研究者利用单核RNA测序的方法对人类皮层颞中回细胞类型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者发现高度多样化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是稀少的,特别是兴奋性类型的层数限制比预期的要少。令人惊讶的是,与类似的小鼠皮质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库比较发现了人与小鼠间非常保守的细胞结构,利用这种保守细胞结构特征可以匹配同源类型以及预测人类细胞类型的特性。
尽管存在这种一般保守性,研究者还发现同源人和小鼠细胞类型之间存在广泛差异,包括比例显著改变、层状分布、基因表达和形态学。这些物种特有的特征强调了直接研究人类大脑的重要性。
八、神经回路信号整合可促进胶质瘤进展
《自然》杂志发表研究发现,神经回路中突触信号和电信号的整合能够促进胶质瘤进展。
研究者展示了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瘤相互作用,包括通过真正的AMPA受体依赖性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瘤突触之间的电化学通信。神经元活动还引起非突触活性依赖性钾电流,其通过间隙连接介导的肿瘤互连扩增,形成电耦合网络。通过体内光遗传学检测到的神经胶质瘤膜的去极化促进增殖,而药理或遗传阻断的电化学信号传导能够抑制神经胶质瘤异种移植物的生长并延长小鼠存活。
这项工作强调了胶质瘤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和活动调节胶质瘤生长的积极反馈机制。此外人类术中皮层脑电图也显示胶质瘤浸润使脑中皮质兴奋性增加。
九、 四价登革热疫苗有效性获肯定
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19年全球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登革热肆虐的国家,四价登革热疫苗候选药物(TAK-003)可有效对抗有症状的登革热。
研究组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登革热肆虐的地区进行了一项登革热候选疫苗(TAK-003)的临床Ⅲ期随机试验,将4岁~16岁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按2∶1随机分配,间隔3个月接受两剂疫苗或安慰剂。采用血清型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发热患者进行了登革热病毒检测。
结果显示,疫苗有效率为80.2%,登革热导致住院的预防效果为95.4% 。疫苗组和安慰剂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十、新遗传疾病“卵子死亡”被发现并命名
人类一种新的孟德尔遗传病、糖基化疾病及离子通道疾病——“卵子死亡”被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命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匡延平团队与复旦大学桑庆、王磊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细胞连接蛋白家族成员PANX1突变致病机制,同时提供了首个深入研究PANX1病理学功能的鼠模型。这一成果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
研究人员历时15年,在4个独立家系中,发现了PANX1存在不同的突变,并通过细胞水平、爪蟾卵子、鼠模型等多个角度深入揭示了致病机制:突变通过影响蛋白糖基化、激活通道、加速ATP释放,致表型出现,从而证明了卵子死亡是一种全新的孟德尔遗传病及糖基化疾病,也是PANX家族成员异常的首个离子通道疾病。
文/本报记者顾月冰 郑颖璠整理
编辑制作/夏海波
往期精彩回顾
★ 建议有生育需求的男性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复3个月后做精子检查
★ 安友仲:前线经验告诉我们,重症医学建设必须狠抓“四个集中”,缺一不可!
★ 钟南山:新冠肺炎“复阳”患者基本无传染性,期待疫情6月结束,但有个前提!
★ 医务处“女汉子”余芳:我的任务就是让抗疫医疗工作更高速更安全中山大学舒跃龙:加大CDC执法权,立法强制信息上报,公卫防疫“利其器方能善其事”关注 | 等这次疫情过后,新冠病毒还会卷土重来吗?冠状病毒在空气中能活多久?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