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志愿者,讲述重庆山火现场 | 三明治
采写 | LIN
2022的重庆夏天,“真的太热了”。八月以来,连日高温,中旬左右,车载温度计频繁可见44℃、45℃。外婆对我说,这是她记忆里最热的一个夏天。
每一个天气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由具体生活串联起来的时刻:难以呼吸的空气,在室外每一步都是闷热煎熬;接近历史最低水位的嘉陵江,被描述为“快要干涸”;全城节约用电,去到往日“流光溢彩”的商圈,在最热闹的傍晚关闭主灯,黑暗静谧一片……
在这一切中,最令人牵挂的还是各地的山火。8月18日以来,由于持续高温干旱,重庆涪陵、江津、巴南、北碚等地区先后发生山林火灾。家住巴南区的爷爷告诉我,由于附近山火,变电站临时决定停电。大伯在江津,大火已经快要烧到他的厂房。凌晨时候,他和附近居民连夜被召集赶去救火。
关于这场山火,从燃烧的山林间,蔓延目力所及之处。通过视线中的烟尘,同属城市一片天空下的志愿者们联结起来,从山城四处向着火点赶去。以下,他们叙述自己在这场山火中的亲历:
11点02分,
我听见山里在回荡着“重庆雄起”
讲述者:张年糕
志愿工作:运送物资的摩托车骑手
地点:壁山区缙云山
这几天我一直关注着山火。当看到汽车上不去,需要召集大量摩托车志愿者的消息时,我在家里坐不住了,和朋友商量好,联系到召集志愿者的团队,一路骑摩托,从重庆大渡口开到璧山区的缙云山下。
摩托车一般只是我用来代步的工具,因此,在山地条件下骑摩托,对我而言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光是从家出发开到山下那70多公里的路,加上43°的气温的“炙烤”,人已经有点被晒懵了,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得下来。但一路上,看到那些一起同行的志愿者和消防员,会有一种无形中被鼓励的感觉,想着再怎么累,也要坚持骑到目的地。
去缙云山的路上几乎全是骑车去支援的人。路上遇见一个叔叔,摩托车的踏板上放着一箱馒头,他骑得比较慢,大概是怕馒头掉下。途中,还遇到站点里发灭火器的志愿者,我停下来,顺路带了两个上山。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山火,山头飘着灰黑色的浓烟,空气中也有一股烟熏的味道。沿途的路大多是未经铺装的土路,大拐弯多,烂也窄。
到达山下站点,人和车已经非常多,没人告诉谁该干嘛,但大家都在帮忙。见有人拉来冰块,便有人赶紧跑过去帮忙运送。总之,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
在现场,越野车和踏板摩托是最实用的往上运物资的工具。但最初骑手们都并没有上山,场面一度有些混乱,一会儿听说需要摩托车往山上运物资,但一会儿又被告知还不能上去,要等一等。等待时候,我们也加入帮忙搬运物资的大军。大概1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几个摩托车帮忙给一线的消防员送饭上山!”有人在召集摩托车手,我们赶紧上前报名。
装上物资准备出发时,由于没有踩紧油门,脚略微松了下,我直接从后侧方摔倒在地。旁边一个叔叔见了,立马过来把我扶起来。周围人发现我是女生后,很惊讶,“这么小个女孩子还骑车给他们送物资”,他们嘱咐我要小心,慢点骑。上山的路很陡,在路上的时候我一直给自己打气,顺利开过了一个一个的弯道,到达目的地。把物资交给需要的人后,立马返回送下一批。
天黑的时候,一段路被拦住了,据说是山上火势大了,摩托车不能进。我跟交警商量,“我们是去给消防员送饭的”。一个穿荧光背心的女志愿者过来解释,“现在火势紧张,这条路只留给消防车通过”,“看看其他地方有没有人需要”她建议。
准备返回,一大股浓烟突然飘来,当时我没有戴好护目镜,眼睛顿时被熏得刺痛睁不开,拿了凉水冲了半瓶才缓过来。整理好后掉头,便出发去往志愿者指路的其他站点。送物资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找到诀窍:与其送到中转站,不如问经过的大家需不需要物资。一路问,一路送,给沿路遇到的消防官兵、执勤警察、做志愿的外卖小哥以及不少徒步上山的志愿者们。遇见每一个,“你好,谢谢,辛苦”。短促问候,挥手再见。
当然,我做的其实很少,只是骑车上山下山送物资。而路上看到不少志愿者,背着重重的东西徒步爬上爬下。一次送完物资后,我的后座空了,一个穿迷彩服的男生问能不能搭他下山。以往我挺害怕搭人开山路,但这次当他一坐下来,后座矮了下去,反而更有安全感了。就这样,和他边骑边聊,我最后把他安全送到了山下。
休息站到山上大概有8公里路,沿途全是摩托车,夜幕降临的时候,山里一片漆黑,可是摩托车的灯光照亮了整个山脉。晚上11点02分的那阵,山里开始回荡着一阵一阵的“重庆雄起 重庆雄起 重庆雄起”的声音,这是反向扑火即将胜利的关卡。没一会儿,大火灭下,缙云山的火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出发前,许多朋友都劝我不要去,说去了反而帮倒忙,自己还要别人来帮助。可是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或许没有那么强的体力和勇气,可是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就能汇聚起感动整座城市的温暖和力量。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摩托车的轰鸣马达声像是战鼓。
开到高处,
我是女骑手之一
讲述者:kita
志愿工作:运送物资的摩托车骑手
地点:壁山区缙云山
我是在摩托车群里看到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的,和朋友商量着一起报了名。25号下午四点钟,我们骑车70多公里,来到璧山区山下的指挥中心。到达之后,发现很缺往上运物资的人,当时开摩托车的骑手基本都加入了运输物资的团队里。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把物资运送给在更高处山上的消防官兵,包括食物、矿泉水、葡萄糖、灭火器,以及各种药品。由于上山的路难走,志愿者少,据说他们中的许多已经很久没吃饭了。整个过程我一共运输了四趟,加起来大概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路途中一直有很大的烟尘,基本没怎么看见明火。
后来,只要见到有需要的人就会把物资直接给他们,再返回下面的指挥中心,运下一批。一路上,能看到各种上下的志愿者、消防官兵、环卫工人。
来的摩托车越来越多,目测估计有200多300辆左右,大家反反复复上下,一趟一趟运着。女骑手我见到的有三个,包括我和我的另外一个女生朋友,年糕。通向山上的路是人工开凿出来的隔离带,陡峭崎岖,加上这段时间连日的山火,路面积了很厚的黑色灰尘,不断地还会遇到各种木头以及小石头等障碍物。
我开过的最陡的一段路大概有40多度,这很考验骑手对车的掌控技巧以及对地形的经验。在比较惊险的一段里,路上一半被遮挡,停着救火的消防车,因此,本就狭窄的路更是变得逼仄到几乎不能通过。而路的侧边就是山崖,没有护栏。当时天已经黑了,我前面的那辆车因为打滑,突然一个急刹。我紧跟在后面,也只能刹车反应,好在都控制住了,有惊无险。
我骑摩托车有三四年了,平时也会找一些在山林里面相对复杂些的线路。这次的骑行,算得上是我骑过最难、也最危险的一段路。中间许多时刻,想想会有点后怕,但当时骑的时候反倒顾不上这么多,想法相当简单,人也相当专注,只想着要怎么才能过去,才能到达下一个我要去的地方。
在朋友圈求助物资,
一呼百应
讲述者:李双
志愿工作:医疗志愿者
地点:北碚缙云山
8月25日凌晨,我看到了北碚区共青团发布的招募医疗志愿者的消息。我现在虽不是医务工作者,但2004年的时候,曾到西藏当兵,做了两年的卫生员,基本的急救清创工作还是没问题,因此立即进了群。我们群支援的地点是北碚和璧山八塘。
群里的詹老师,她统一给医务志愿者们排班。晚上三点左右,排班表出来,我被安排到了早上去北碚区缙云山,接替通宵在一线的医务志愿者。汪师傅,一支滴滴爱心支援车队的队长,负责随时安排车辆接送医务志愿者。早上七点过,他接到了我和另外一名谭医生,一同前往北碚。
上午九点半,汪老师把我们送到了缙云山脚下的志愿者站点。当时现场已经来了非常多志愿者,大家都很忙碌,有的用车把物资拉上山,有的在原地分发整理。最初我们没有上山,一直在下面的驻点工作。
当时,正好看见两个年轻小伙子躺在树荫底下。据说他们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一下山就累倒了。周围的叔叔阿姨一直拿扇风给他们降温。我们过去后,给他们检查了血压,喂了藿香正气水、补液盐,慢慢地,两人逐渐好转过来。
一个志愿者分发物资时,我问道,这么多物资,应该够了吧?志愿者回答,“还差功能性饮料和一些物资”。我便在朋友圈简单发了一条求助消息,没想“一呼百应”,当即有朋友打电话、发信息,确认位置和需要的东西。当天,我收到了10多位朋友送来的功能饮料,几大箱毛巾、药品、口罩……远在陕西的战友有一支应急救援队伍,“我们可以随时从延安过来,只需要6个小时”,他对我说。
群里说,上面医务人员需要抓紧时间换班,我和谭医生决定向高处去,完成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接替在山上已经连续一个通宵的医务人员。
从指挥中心上山,我们连续搭了两辆摩托、一辆沙滩越野车后,到达了3号点的指挥部。
在3号点却没有找到换班的医务人员,询问后得知,他们可能在更高处的4号点。(后来才知道那里其实就是4号点的位置)。沿途可以看见很多人往山上爬,我们也跟在后面。上山的路陡峭、曲折又漫长,沿途是乱石和密密麻麻的树枝,行动很不方便,一路上能见到不少志愿者,手上还提着灭火器等物资往上爬。
爬了半个多小时,到达隔离带中间位置,那里,许多消防官兵正挖着隔离带。一些志愿者来回反复跑,大声对下面喊着需要的物资,“有没有藿香正气液”,“来点葡萄糖上来”……由于地形崎岖,难以攀爬和输送,那个站点比较差物资,比如矿泉水。因为天气炎热,一个人20分钟就要喝完一瓶水。见一些消防兵,因为中暑在一边呕吐着,我把随身携带的一大包葡萄糖粉剂给了他们,但也是没有矿泉水兑。
这里的志愿者告诉我们,这不是四号点。我们只好向下撤,路上见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开始接力往山上搬物资,中途我也去接力了几趟,累得气喘吁吁,加上天气炎热,上山下山走这一趟,感觉双脚已经开始发软。而路上一个穿蓝色衣服背背篼的姐姐,喘着粗气告诉我,“这是上午爬的第四趟了”,我不由得从心底佩服,重庆女人真的好厉害!
终于到达4号点了,我在这里不断接收各种伤病员。整个救援中,处理破口、烫伤、中暑、情况是最多的。
天色渐暗,山上的火势越燃越大,眼见快要接近隔离带了。
人们开始往山上走,筑起人墙,一直蔓延到了山顶,大家紧靠在一起,传递各种物资。随着时间,这座人墙越来越长,往高处看的时候,已经漫过了我目力所能及的地方。除了向上的传递,也不断有志愿者从山上下来,手里拿着空的灭火器。
傍晚八点左右,消防官兵开始准备进行这次救火的关键步骤——“反烧”。当时我们不大明白发生了什么,只见隔离带旁边燃起了一团火,还以为新起的火点。
火势越来越大,人墙的星星点点,筑起了光的长龙。我和另外几名医务志愿者背起满满的医用物资开始爬山,随时做好救援准备。爬山路上,熊熊燃烧的山火传来热量,让我们感觉,那仿佛就自己的身边。在坚守的位置,我们也加入了人墙的物资传输。
山头望去,整片天都已经被染得通红。身边的氛围有些紧张,看起来,火越来越逼近隔离带。同行的另一名志愿者白天在山顶挖过隔离带,他告诉我,上面隔离带是一条曲线的,火一直都没有真正烧过去。
随着时间,火慢慢减小。已经看不见大片的火光了。凌晨12点过,火势基本被控制住,我们也开始也往山下撤回。凌晨1点多,我回到了家。到家后第一时间翻看群里消息,守夜在那里的志愿者说,现在山上不时还会复燃,依然有明火。群里开始接龙第二天的志愿工作,我紧跟在下面报了名。
26日一早,一名自愿者的车将我们送到了三花石上面,这里有个物资集合点,志愿者给我们发盒饭、发水、发手套、帽子、胶鞋……现场看见一群“饿了么”外卖员的身影,应该是摩托车队的志愿者。
一切准备完毕,在志愿者的组织下,我乘坐摩托车进山。
背着盒饭进山的自愿者,一边给守山的人分发盒饭,一边收拾山里的垃圾
到达最高点,能看见有些地方还在冒着烟,消防官兵也在不断地进行扑灭
往我们要去驻守的5号点走,路况很差,下坡中全是黄土混着碎石,一脚下去,尘土飞扬。全程45-70度的斜坡,有些地方需要靠拉绳子上下,很容易踩滑摔倒,我能感到走路时候,自己的脚趾头把鞋都抓紧了。那时,真恨不得坐地上直接“梭”(方言:滑)下山。
到达5号点。这里只有一个土山坡,物资全摆在了一起,没有帐篷,太阳直射,所有的水、药品都是烫的,面包、糕点包装袋已经鼓胀起来。
消防员说在山上已经连续工作两天两夜了,累的不行拆个纸箱子,找了个树荫直接躺下就睡
这是由于高温导致的热痱子
有一段山路,据说只有三辆高架摩托车才能骑上来。在这里,我看见了这几天被央视点名表扬的飞车骑手—龙麻子。其实这次来做志愿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影响的我,当我知道发生山火时,他连2000元油费都是借来时,肃然起敬。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
夜幕逐渐降临。当大批人员撤离后,上面还留了一些守山的人员,骑手来回多趟给守山人员送盒饭、充电宝、头灯……我也继续等待来换班的医护人员。晚上8点半,我跟随着一群武警官兵开始下山,戴着头灯,连走带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走到快4号点的位置,碰到大批志愿者带着物资在上山,说是山上还缺一些物资,其中我看见队伍中还有女同志背着大包艰难前行。
一位晕倒的男志愿者。几位医护马上冲了上去做急救,最后用担架抬下山送去医院。(后来听说这名志愿者已经没有大碍)
在下山的路上,遇到了很多摩托车,搭上其中一辆。我问师傅,你今天跑了多少趟,他摇摇头说记不清楚了,估摸着有几十趟。“辛苦了”,我对他道谢。“辛苦你们志愿者来保护缙云山”,他也对我道谢。师傅从小在缙云山下长大,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十年。
联系上志愿者车队的汪老师,回程路上我们聊起来。她说今天见到一名男医生,可能因为太累了,错过了好几趟回家的车。汪老师最后专门安排了一辆车单独送他回家,他说,这是他这几天看见过的最累的一位志愿者。
晚上12点我也到家了,这次任务总算结束。回头梳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动感慨万分,也感受到重庆人的血性,真的是江湖儿女!
44度+,
但已经感觉不到有多热
讲述者:蒋武峻
志愿工作:油锯手
地点:璧山、巴南区界石、北碚区缙云山
8月19号,通过网络,我得知重庆璧山发生山火的消息,便准备了一些物资,从家里开车53公里,到达璧山的物资站点。其实,从一开始去的时候,我便不仅是想送物资,而是尽可能进入现场帮忙。我问站点的工作人员山上情况怎么样。他们说通向山的路封闭了,进不了。
8月21日,巴南区也有了山火。当时大家已经普遍关注起了重庆山火,从一个志愿者微信群里,我看到巴南界石需要物资的消息,买了50件矿泉水,去到求助的站点。那是山脚一处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到达现场的时候,火势已经十分凶猛。工作人员告诉我,通向火点的路已经被封控,在山上救援的都是消防官兵与武警,志愿者是不能进去的。
8月23日,北碚区缙云山出现山火。到山下指挥部的时候,来现场的志愿者已经非常多了,有骑摩托运送物资的,有拿着喇叭组织现场工作的,有召集临时上山挖隔离带的…我报名加入了一个团队。领队问我会不会油锯,我点点头。从这开始,我便以油锯队成员之一的身份,正式加入上山救火的队伍。
油锯是一种可以用来伐木的工具,我们队的主要任务是用油锯伐掉各种树木,开辟出救火的隔离带,阻断火情向更远处蔓延。队里一共有40多人,分成5个小组轮流上,指挥人员要求每组工作不能超过两个小时。不过,因为情况危急,人员不好协调,有一些队员一直工作,连续工作了5个多小时,中间也没有休息过。
8月25日,缙云山火势非常猛烈。我上午十点到达现场,下午一点正式投入救火工作,第二天凌晨两点回家。指挥部把发生火情的区域从低到高分成了不同的几个平台,我所在的平台位于3、4平台间,是一处狭窄的山道,旁边就是悬崖。那里十分危险,散落着许多干枯的竹子,一点即燃。
指挥要求,所有靠近火情的队员,一旦发现有风吹过来,必须立刻撤退。果然,后面风来的时候,几乎在一瞬间,一个区域立马就烧起来。印象中,火在几乎不到5秒钟的时间里,一下子窜上了去,红色的火光,快要把视线里的天空都覆盖完了。
25号晚上,5号平台处来了一股逆风。凭借这股风,指部采取“反向扑火”的方式,借助隔离带和风向点燃火苗,让人工点燃的火线对接林火,使结合部分瞬间缺氧失去燃烧条件,以火灭火。这种救火方式需要对风向、火势的判断和控制把握精准,不然容易引起更大的火情。整个过程进行地很顺利,火势被有效控制。不过,不同的平台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灭火方式。因此其他平台的火情采取的基本还是用水灭火的方式。不断有水罐车来到山脚,通过长的水管把水引向有火情的地方。
这段时间重庆连续高温,下午的时候室外到了44、45度。23号挖隔离带的时候,我身上的衣服湿透,脱下来拧了几把汗。在工作的时候,近距离面对着火,其实并不觉得有多热。大概是因为自己已经完全投入进去,根本来不及理会身体的感受了吧。
26号下山后,回到家已经凌晨两点多了,我一倒头就睡到了下午。醒来看消息,见重庆各地的山火火势都得到了控制,明火基本被扑灭。坐在沙发上,女儿在我身边玩玩具,这时才长舒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落了下去。
救援工作
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
讲述者:李狗
志愿工作:物资运送
地点:北碚区缙云山
我是北碚人,从小在缙云山旁长大。这段时间全城都在关注重庆山火,情况看起有点恼火(方言:严重)。24号晚上,我加入了一个微信群,成了一名志愿者。25号,到达山下的指挥部后,我先是在下面帮忙运送物资,摩托车下来后搭上车,跟着大家往上面更需要志愿者的地方走。
上山时,我发现源源不断地有女生要求上山。虽然每道关卡都有人在劝,说女生最好不要上山,但她们都连连说没问题,自己可以。上山后,她们也很干练地立刻往上冲,迅速投入工作,在各个点往返,把物资送给消防员和需要的人。像灭火器这样重一点的物资也能搬,搬起来动作迅速,一点也不输个头比她们大的男生们。
山火救援工作具体分了不同的平台,从一到六号,地势越来越高。车基本可以开到三号点,要再往上的话,就要靠人自己走了。其实也不是走,几乎是手脚并用地爬,路陡,灰尘也大,有些路段走起来基本没法呼吸,上去一定要戴好口罩。
越到山上面志愿者越少,物资也越缺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通过人墙集中往上运送物资是更高效的办法。人墙随着时间,越筑越长,虽然还不知道具体的数字,但目测起来可能有上千人。在人墙里,站在我旁边也是一个女生,很年轻。一次传过来了两个绑在一起的灭火器,有点重。我递给她的时候提醒说,“妹儿,这个有点重噢”,她立马接住,对我说。“没事我得行,你不要小看我”。
我大概是半夜十二点过才上到山上的,准备接替上一批志愿者。当时反向扑火成功,最大的火势基本控制住了,但大家的工作依旧没结束。而我们这个方向的逆风完了,风又顺着吹来,一簇一簇不时能看到明火,许多工作人员仍守在上面,防止复燃等情况发生。现场最缺的是灭火器,也是我们当时主要运输的物资。
凌晨四点过,我准备下山时,遇到一个从最高点下来的医务人员,她当时在慢慢爬着,有点趔趄,站不太稳摔倒了,大家都赶忙过去问需不需要帮忙,她说没事,只是自己从山上结束工作立马下来,体力有点跟不上了。后来,我还遇到一个退伍军人,因为有救援经验,他被安排和消防官兵们一起到了前线。前一天下午,我还在山下搬东西的时候,正碰到他正准备上山,他在上面连续工作,待到了第二天上午九点才离开。
回过头看,当时现场的志愿者工作多是临时自发的,这种情况很难考虑得全面。但我发现,大家尽量都是在动脑筋,没有盲目地做事,也没有逞能,这也是让我觉得相当厉害佩服的一点。具体来说,就我观察到的,我发现整个志愿者工作是从混乱慢慢走向有序的过程:白天的时候,随着来的人、车和物资越来越多,人开始乱起来,路上也开始堵车。而逐渐地,会不断有志愿者过去疏散,把人和车引到相应的地方。对于物资的分配,也开始有人去主动统筹物资的运送,统计安排区域,列出每个点需要的具体物资,立马召集志愿者和车队往上送。物资也从最开始的杂乱开始分门别类,摆放越来越整齐。
这次志愿者们的工作一个很有智慧的过程,目睹起来也觉得很有趣。你会看到,无论是人还是物资,都在变得越来越有条理。
来年时候,
一起到缙云山种棵树
讲述者:游哥
志愿工作:物资运送
地点:北碚区缙云山
我生活在北碚,25号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发现缙云山那边火很大,感觉快燃到隔离带了,就想上去帮帮忙。
下午到达城南朝阳中学的指挥点,最开始在下面指挥部运物资。现场我的感受是氛围也不错,大家都很团结。志愿者们各自准备了东西,随身带着水、药品和毛巾,如果谁差了什么,问问身边,很快就有人提供帮助。食物来的时候,想吃点什么,自己拿就好。当时我们那里的物资相当充足,连乡村肯德基都有,我们开玩笑,“这里好像一个小型的罗森超市”。并且大家送物资的效率也很高,后来我在山上的时候,还喝到了冰的矿泉水,志愿者在麻袋里面装满了冰块,让水一直保持着冰冷。
后来听说差把物资往上送的人,于是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搭沿路志愿者的摩托车准备上山。我们连续搭了三辆,到达三号物资点,后来徒步上山去山顶。因为沿路陡峭,上山的路比较难走,会少一些人和物资。最初送给上面消防员的物资靠一个一个的志愿者来来回回跑,很费体力。后来,也是随着上来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人们逐渐搭成了人字梯,一个接一个往上运输。
上山的路
天黑之后,火越烧越大,火光特别明显。那阵子,想来应该就是后面大家知道的准备反烧的阶段。当时,为了保证安全,我所在的平台撤了一批志愿者下去,也同时听到有声音在喊“有没有退伍士兵,可以留下”。我之前当过兵,留了下来。当时山火应该是最大的时候,已经快要烧到隔离带来了。一批临时组建的志愿者迅速集合起来,武警过来向我们说明情况:
“要是火真烧过隔离带,我们人手可能不够的话,你们就要跟在我们后面,进火场。”
“一定要听招呼,不能跑到我们的前面去了”
“如果火真的烧到身上的话,要互相用灭火器往对方身上灭火。”
武警还强调了一定要带上毛巾和护目镜。当时我的战友没有毛巾,我帮他问了身边的志愿者借。当时周围一片黑,看不清人的脸,但能感到对方没有犹豫,手上动作很快,马上就给我递了三根过来。我拿了一根,谢过他们。大家用水把毛巾打湿,在旁边待命。
火最终没有烧过来,我们也没有冲进去。不过有一段时间,能明显看到火烧得特别旺,烟很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当时有一段短暂的沉默,但随着传来的“需要xx物资”的声音,大家又都很忙碌地投入进工作中了。黑暗中,有人还给我递了碗龟苓膏过来,说吃了会舒服一些。当时我们都把帕子缠在手腕上,当热浪或者烟尘来了的时候遮挡一下。
对我自己来说,整个过程没有很害怕或者紧张,并且看到消防官兵已经在前面接上了水管,站在隔离带旁灭火。之前在部队的经验告诉我,只要跟着部队,只要有他们在,都是安全的。
中途休息的时候,我和其他志愿者们聊天,彼此讲述着来这里的原因,才发现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是在上班路上看到山上火比较大了,想上来帮帮忙。有的是下了班过来,有的是上班的时候请了假,总之基本上是利用起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做这个志愿工作。从这,能反映出我感受到的这次志愿工作的一个特点:大家基本都不是盲目热血或者跟风,大多数都还是很理智地,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回去后,我们相约,来年时候,一起到缙云山种棵树。
三明治“555 Project”自2021年1月推出以来,在“在地”领域呈现了近两年上海街区发展的生态,并连接了很多在地的创作力量。现在,我们正推动555 Project走向全国,共创更多在地项目。由此,我们想到设立一个“555 Project在地创作”支持计划,给在地创造上有需要的朋友帮一把,截止时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