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漫画的主角是家乡嘎原,和我未出生的姐姐 | 555 Found

Luyang 三明治 2022-12-30

“ 555 Found 创作者谈 ” 是三明治在地创作支持计划 ( 555 Found )的系列访谈。这个栏目会带你走进每一位入选者的创作过程和个人故事,持续关注和呈现创作的不同阶段,也希望我们与创作者的交流能给关注在地创作的读者们新鲜的视角。


同时,555 Found 组委会向创作者们提出了5个有关创作和个人生活的问题,你可以在“创作者快问快答”环节与创作者们快速“破冰”。


这次来到“555 Found 创作者访谈”的是许烨。嘎原是闽东山区的一个小村子,是他长大的地方。他将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主角阿岚回到嘎原,在外婆家所在的山寨中与外公一起生活一整年的故事。除了日常所见的乡村的静谧美好、生活的自给自足,他更希望由个人和家人经历改编的叙述能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呈现出这片土地上的自然、生命、成长和人性。


许烨



视觉设计师、漫画和动画作者。


我一直在努力创作处于“之间”的作品:不管是在不同学科之间还是不同人群之间,我想尝试填补其中裂痕,用浅显易读的作品抵达更多人,并产生共鸣和沟通。我相信这就是设计和故事所具备的力量。


我在嘎原的成长记忆是故事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我两年前在荷兰疫情期间回国后,返乡重新学习的乡土知识:和祖辈一起生活、劳作,重拾农耕技能;把自己丢在山里、田野里观察、记录本土物种;针对“厕所改革”政策下不同水体水质的不专业调查;参与、记录民俗和信俗活动;与家人谈话,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与其说是田野调查,不如说我是在学习生活。我想学习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我想记录这里的自然、生命和人性。


不管是过去的纪录片还是未来的出版物,我始终希望《嘎原》的受众把我的家人和村民们包括在内。我想让他们看到自己稀松平常、甚至难以启齿的农事生活是值得被记录和讲述的——在嘎原这片自然之地上,人们用汗和血泪浇灌、收获着如野草般顽强、质朴、闪亮的生命。




创作者谈


我在嘎原出生长大,读完乡里的初中,上高中后才搬到县城。之后我离家乡越来越远,先是去成都读大学,再到北京工作,接着选择去荷兰学习社会设计,在做毕业项目的时候,欧洲的疫情也变得严重了起来,我就回到了家乡,也是因为这个契机开始发展嘎原相关的项目。



嘎原物种记录地图


一开始回嘎原,我只是纯粹地想要多陪陪爷爷和外公。外婆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我也会把她画进漫画里。她去世得比较早,我不想像小时候那样没有太多机会真正地了解她、学习他们的知识。我回国时觉得这可能是我唯一可以多陪伴他们的机会了。


刚回来那段时间我挺失落的,疫情和学业都让我很迷茫,苦恼创作主体的选择。我一直想做所谓“有社会影响力的、有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以为老师们想看到更理论化的、讨论更大议题比如全球变暖这样的项目,不知道该做什么来迎合学校的要求。所以当我爸说:“你为什么不做家乡的文化内容?”,我会怀疑地想,“谁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啊,没有人想知道这些吧”。嘎原在当时对我来说再平常不过了。


回家乡生活了一段时间,我开始发现其中珍贵的部分。我决定,即使学校不支持,我也要做和嘎原相关的项目。结果跟老师反馈之后,他们特别支持我。其中一个老师有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验,很了解我们的文化环境,给了我很多鼓励。他们给予我很多论文上的帮助,也充分地理解我在做的事情。我所讲的每一个故事,他们都很耐心地聆听、分享他们的观点,这种支持的氛围对我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荷兰的生活经历也对我影响很大。在当地,我作为一个外来者,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自己,不知道生活应该以什么为坐标。这让我渐渐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包括观察天空和季节的变化;观察别人家的窗台摆着什么装饰;以及荷兰有很多湿地,我会去记录和观察附近湿地的候鸟……这让我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可以依附情感的东西,也分散我的注意力,让我觉得安心。然后慢慢地,我才回忆起自己本科转读平面设计之前,学的生物专业相关的东西,开始捡起对自然的兴趣,也是在这个时候捡起了对漫画的兴趣,我开始看一些国内的漫画作者画关于自己家乡的故事,非常有感触。当时在国外身体和精神都很困难,我想着我妈妈和外婆,想着她们当年在嘎原的生活,她们在那样的困境中依然非常乐观,依然很善良地帮助别人,有着非常坚韧的精神,也慢慢察觉到嘎原对我的重要性。我和那片土地的关系是完全无法割舍的,我在山里生活了十几年,它对我的影响是那么深,它是一个滋养我,不断给我精神力量的地方。我像是一棵植物,需要寻找自己的根系,需要往土里扎,否则马上就要干死了。


我是退到他处生活后才有了这种发现。因为生活是很杂乱的,如果你深陷在当下的情境中,很容易晕头转向、希望从当下解脱,但是会模糊掉你究竟想要从什么当中解脱——它会和这个环境本身所具备的好的部分、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嘎原




回到嘎原

这次回到嘎原,我发现当地人作为农民的生活,还是维持着和以前一样的规律。人们遵循着节气去耕种(作物品种也还一样),动植物们也都按照着自己的规律在成长。不过天灾、气候变暖的作用还是挺明显的。爷爷的菜地这两年很遭殃,要么狂下暴雨,要么天气晴到连日一滴雨都不见。爷爷经常跟我抱怨说:“又种不活,浇了水都没用啊。”同时,因为人口流失很严重,有很多房屋和田地被荒废。


我们的厝非常大,有几十个房间。因为当年爷爷的兄弟觉得必须把房子盖得够大,才能让子孙后代都住得下。在我小时候确实几乎要住满了,厝里非常热闹。这座房子是我爸小时候跟着爷爷他们一起将木头一根根从山上砍下来后人力扛回来、一点点建造起来的,工程量难以想象。厝的外观设计得很精巧,功能上也很符合农事需求,比如木工、晾晒的空间都非常合理,还能给很多动物提供栖息,很有生气,像是一座活着的房子。现在村里每家每户基本只有老人在家,很萧条,一些厝也荒废、坍塌了,很可惜。外公从寨子搬到嘎原街上的商品房里住,整个空间很闭塞。他每天都要把大袋大袋收成的作物扛到天台上去晾晒,很费体力,他经常说想回老家住,但老厝快要坍塌了,维修起来成本很高。



《嘎原》漫画(阅读顺序从右往左)


回到老家,我很沉迷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在这片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事情。


老的木屋会有野生的蜜蜂过来安家,会有十几只蜜蜂先来踩点,第二天,成千上万只蜜蜂飞来,我当时站在屋檐下,它们围着我飞,我被这旺盛的生命力震撼住了,这当中有着自然的神性。很多人会担心这很危险,但只要人不主动伤害动物,它们也不会伤害人。家人常常会让养蜂人把蜂巢取走,那一次我交代爷爷奶奶把它留下。我观察了它们一整年,冬天它们就渐渐少了,蜂群离开了。



《嘎原》漫画阅读顺序从右往左


我在嘎原住了半年,为了将实地调研和创作过程分开,现在主要住在县城。因为我在创作的时候需要非常专心,有很多情感的投入在里面,但一回到嘎原我就会忍不住开始疯狂地到处观察和收集素材。之前在嘎原坐到房间里画画,总担心错过外面的事。比如现在是立冬,冬候鸟来了,我怕没有记录到;家里要冬酿米酒了,我肯定要去帮忙呀;要么我趁机又跑到后山去逛,要么又跑到田野里,一站就是半小时,完全没法坐下来。自然实在太热闹了。


我没有绘画基础,完整地画一篇漫画,真的是第一次。每天画完之后都长舒一口气,感觉全身都僵住了。光八页就画了一个月,可能也是因为刚开始画画,还不熟悉。我选择手绘是觉得电子设备的画面可以无限地放大、缩小和无限撤回,这让我怀疑真的是我在画吗?还是说这个笔刷特别好,所以我才画的很好看?我担心板绘会让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既然真的要画画,而且要长期画下去,那就实打实地、一点点、一笔笔地画。


虽然,画画的时候还是会焦虑,觉得自己画得很烂,但是只能硬着头皮逼自己,否则画不下去。因为除了行动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你的焦虑。而且我太想呈现动人的故事了。我每想到嘎原的故事就会很兴奋,很想要把它快点呈现。可能有点自我感动,因为里面大多是我身边的人,或者我个人的回忆。同时,漫画就是像一个人的电影,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故事的处理,能完整呈现出一个非常独立、完整的世界。我非常期待脑中的场景被画出来、活过来。




女性视角

我漫画的主角,是我未出生的姐姐。


我很明白,我作为一个男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保护。我的妈妈、外婆、小阿姨,所有人都非常呵护我,让我没有受太多的苦,但如果我是一个女孩的话,会完全不一样。


我的姑姑和叔叔们生了那么多小孩,就为了得到一个男孩。他们的女儿都非常乖巧,总是在家里帮忙。我的小阿姨当年也是这样,初中毕业在家喂猪、带着我去放羊,一边照顾我。她们被要求把时间全都放在这些事情上。


以前过年回家,我总会变成一个孩子王,好多小孩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我带着他们到处玩。我在给予他们的陪伴的同时,也慢慢地发现男孩和女孩的成长太不一样了。男孩往往变得性格暴躁、不爱搭理人、冷漠;女孩们依然乖巧,依然帮忙家事。我总是很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



我有一对堂弟堂妹是龙凤胎,他们很小的时候,堂妹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婶婶发现原来是被我奶奶掐的。奶奶经常虐待她,拿她发泄。我有一个没能出生的姐姐,妈妈没生下她也是因为奶奶的极大偏见。我很明白如果我是她的话,我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我必须学会什么样的生存技能。我把这些女孩们的故事都融进了阿岚,也就是漫画主角身上。


我跟家庭里的女性交流很多,就像朋友一样。尤其是跟我妈,我们什么都说,我们会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乐趣,像好“闺蜜”一样。她们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她们作为嘎原女性的遭遇,让我感同身受。


虽然我目前我画的故事都比较温馨,但我的计划就是先呈现这些内容,慢慢吸引大家把自己带入到角色之中,让大家看到最真实的乡村,而不只是描绘一个世外桃源、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


我小时候在嘎原见到过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对我造成许多阴影。有些场面太残酷了,我都不知道该不该画出来、该怎么画出来。比如说贩卖女性,比如村民之间的内斗,人们为了很小的利益大打出手……这些回忆和经历让我深刻地感觉到,嘎原这个小小山村,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它可以反映出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可以反映出世界上所有的恶和善。所以我很希望通过漫画表达出来,我也希望我笔下的人物在故事中有所经历和变化,有觉醒的过程。




创作者快问快答


你对“地方”和“在地”的理解


与一个地方发生联系。可以是动植物或者山川风物,最重要的是人。如果是一个在地艺术项目,它需要描绘和再现这个地方的事物,如果能和这里的人产生互动就最好不过了。




一个让你对“在地”有

更深感触的故事或瞬间


有一次我受邀在嵩口古镇和几位老师一起和当地的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小地郊游,引导他们重新观察自己的家乡,并创作诗歌。他们的视角和表达真的很触动我,尤其是一路上他们向我投来的信任和交流,让人觉得澄净。在溪边,有人捡了小小的螺送和落叶给当礼物。


他们可能还不完全明白家乡的概念,但我想这样的热情就是一个人对一片土地最天然的爱。


最后家长来把他们带走的时候,一个个都很舍不得,反复地问我们什么时候举办下次活动。我很明白传统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定向塑造是什么样的,我看着他们就好像看到小时候的我。比如后来有家长在群里硬是把孩子很美的诗改成古文文体,认为那样才是好的。所以这样的活动给孩子新鲜感,又能启发他们跳出被规则要求的眼界,即使很短暂。我想在地项目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让这里的人们发觉自身和地方最原初的美吧。




告诉我们一个

你喜欢的观察和探知周围环境的方式


我经常在山上、在田里一站就是半个多小时……一段步行20分钟的路我可以耗上一个小时……观察鸟类、昆虫、奇特的植物等等。尤其在乡村里,农作依赖于自然,在农作的过程中,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本次创作计划中最让你期待的是?

(或者最有挑战性、最有趣的部分是?)


既然是画漫画,最大的乐趣一定是漫画这种本身具备的表现力。我特别期待自己“看不见”的东西的描绘。对自然、历史和宗教还有情感。气味分子、过去发生过但没有影像记录的、宗教里对自然的想象,还有人和人的连接。




“在地创作”让你对现在的生活状态

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活状态一直在变化,我很难说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回到家乡和父母生活,尤其是在传统的宗族制度中的乡村,有很多矛盾需要消化和调和。可能和很多文艺工作者一样在物质和世俗层面放弃很多东西,而且创作背后一直在不断调整自己,甚至逼自己去换个角度端详很多过去觉得不可接受的、必须要逃离的事物。不过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之后,终于才有机会窥视到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最温柔也最脆弱的美好~就不展开说啦,我都会画进漫画里的!



采编:Luyang






阅读更多“555 Found 创作者谈”



·    ·    ·    ·    ·


2022年的尾声,我们想重启三号邮筒,欢迎你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给三明治编辑部写信,告诉我们过去一年中你有过的「决定」。不论你已拥抱新变化,还是仍在不同选项间徘徊,我们都等待你用来信分享你的故事。
寄信地址:tellus@china30s.com来信请注明#给三明治的信#(也可以指定给三明治的某一位伙伴或作者)
*来信默认同意在三明治刊出



·    ·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