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胜客的复活节玩法,难让它成为“星巴克的圣诞节红杯”

2017-04-11 小圈梨 小圈梨谈内容营销


最近,在《好奇心日报》上看到了一篇“必胜客复活节营销案例”的文章:《国内存在感很低的复活节,为什么必胜客很看重?》(文章链接:


文章提到:“今年复活节期间,必胜客联合三丽鸥旗下IP“懒蛋蛋”(官方名:蛋黄哥,日文拼音:Gudetama)推出了复活节套餐。必胜客合作款的“懒蛋蛋”一共有三款:一个会说话、一个能亮灯、还有一个可以用来擦手机屏幕。”该案例吸引我的并不是和“懒蛋蛋”这个超级IP合作的玩法,而是“必胜客为什么要和懒蛋蛋IP合作,推出复活节套餐?”


请看原文的这两句话:


——“我们希望消费者养成来必胜客过复活节的概念,就好像到了圣诞节大家会去买星巴克的红杯系列一样,而复活节这个节日恰恰是其他商家不怎么做的。”


——“现在必胜客依然希望通过复活节这样的西方符号来强化自己身上“西餐”标签。”



也就是说,必胜客希望通过此次复活节的IP跨界合作,加深消费者对自己“西餐元老”的品牌认知,还有就是:能够成为复活节的“圣诞节星巴克红杯”,成为消费者每年在特定时间的期盼。



那么,必胜客可以借此达成目的吗?或者说:这些目的本身是不是有待商议?这些目的折射出了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



一、什么是真正的机会点?



必胜客认为:“复活节这个节日恰恰是其他商家不怎么做的”,所以,要抓住这个时机。但是,“其它商家不怎么做”、“其它商家没有重视”,就是“机会点”吗?也许是,但以此方式判断“机会点”,有点表象或碰运气,会走入“伪机会点”的误区。


什么是真正的机会点?从本质看,就是能满足人们某方面需求的点。这个“需求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刚需的”“想要的”


“刚需”和“想要”中间隔了一个“必不可少”。刚需是少了它,人们的基本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冬天穿衣服要保暖。“想要”是人们的一种需求向往,没有达成“想要”,生活也不会受多大的震荡。好的“机会点”能满足人们的刚需,或者说“想要”。当然,刚需会是成功率更高的机会点;而“想要”在消费升级下会越发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人们的某种追求。


比如:近年来,国内商家越来越重视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更别提圣诞节了。为什么这些节日里,本土商家蜂拥而至地做营销活动?因为这些节日满足了人们的一种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对爱的表达。虽然含蓄、内敛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但随着社会的开放、高速发展,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国人也越发看重对爱的表达。这种需求点正逐渐地从“想要”转向“刚需”。所以,我们看到在以上这些西方节日里,商家总会想方设法地推出各种“爱的礼物”。



再来看近年很火的万圣节。万圣节总没有什么情感诉求吧?但是,它满足了人们娱乐的天性需求。如今,人们对娱乐的追求也越发多元化。所以,你会看到万圣节来临时,各大商家推出的各种万圣节“娱乐道具”。



回到“复活节”上。“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复活的节日,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这个节日和同是与耶稣有关的圣诞节不同,圣诞节有“家庭相聚”、“彼此赠与礼物”的这种刚需传统;所以,嫁接到国内有普世性。但是,“在中国的复活节”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呢?对爱的表达?还是娱乐?


所以,当我们想快速抢占一个“市场空白”(时间节点空白+地域空白)时,一定要判断: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机会点?



二、怎么找品牌的差异化?



文章写道:1990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必胜客,曾经是很多人最早对西餐的认知,或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西式休闲餐饮领导者,现在必胜客依然希望通过复活节这样的西方符号来强化自己身上‘西餐’标签。”


(借用一张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必胜客排队图)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必胜客希望把“西餐”这个标签,作为自己的差异化身份;也就是说:必胜客希望借势“复活节”,唤起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回忆:“哦,和现在那些接二连三兴起的披萨/西餐品牌相比,必胜客是西餐界的元老。中国的消费者是从必胜客开始认识‘西餐’的。”


问题是:必胜客在上世纪90年代的目标消费者,和21世纪10年代的目标消费者,一样吗?


说段我的感受吧。我属于“80后、85前”。大约2000年,我读大学时,必胜客进入长沙市场。那时,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用户而言,必胜客就是个国外高档餐饮品牌,市场上也鲜有什么同类竞品。那时,我们觉得去吃一顿必胜客,是把小奢侈。此外,当年,必胜客选兼职服务员,对女生的相貌有较高的要求(不知现在情况如何?)。当年,我的一个初中同学,绝对的大美女,进入必胜客当兼职服务员。她和我说,她会时不时地在必胜客遇到星探,找她聊;还会时不时看到一些明星。那时,我们都好羡慕她能在大学期间,去必胜客当兼职服务员!觉得能在这样的地方当兼职服务员,多么值得炫耀!估计现在的大学生,应该不会怎么羡慕你们的同学去必胜客当兼职服务员了吧。



小插曲说完,回到“西餐标签”这个问题,难道说“借势复活节”就可以强化自己的“西餐”标签?那么,如果一个中国本土的西餐品牌借势复活节呢?是否也可以强化自己的“西餐”标签?给自己打标签,就是在寻求差异化。那么,到底如何差异化?


你可以从“产品特性”上找差异化。但是,在我看来,随着西餐在中国越来越普及,甚至很多人的意识里都没有什么泾渭分明的中餐与西餐之分,“产品本身的差异化”对必胜客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竞争力。反倒是“品牌共鸣的差异化”才是必胜客宝贵的品牌资产,才是必胜客应该反复给自己贴的标签。


其实,我很喜欢必胜客全新的品牌定位:“爱分享(Love to Share)”。这个品牌定位让消费者产生了对必胜客欢乐、温情的品牌联想,引发了消费者的品牌共鸣。而“品牌共鸣”才是一个品牌做营销活动时要追求的极致目标,才是最坚不可摧的“差异化”。



必胜客请胡歌,用一支短片讲了讲关于“分享”的故事。胡歌说:“所有事情的发展延续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分享比萨是百分百确定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58zd8bb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所以,与其强化消费者对自己“西餐元老”的认知,还不如顺应现在年轻的消费者,强化自己“爱分享”的品牌共鸣。这一点,是国内大多数西餐/披萨品牌无法比拟的。



三、和IP的合作,怎么避免IP喧宾夺主



近几年营销界盛行和超级IP进行“跨界合作”,以此快速获得品牌知名度,实现销售转化。但是品牌选择和IP合作,是希望它们之间互为“杠杆”,以此撬动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认知、好感。


这是必胜客第三年和世界顶级IP合作了。去年他们用的是 LINE FRIENDS 的布朗熊、可妮兔公仔,前年是米菲兔。但是,我们注意到原文里的一句话:“去年的复活节玩偶在活动的第一周就被抢购一空,但消费者的热情还是基于对 LINE FRIENDS 的喜爱,并不是对来必胜客过复活节这件事本身狂热。”



显然,跨界合作的超级IP发生了严重倾斜,喧宾夺主了。这会带来大量的“一次性顾客”。这些一次性顾客是为了IP而来的。而这个IP产生的品牌联想,我们称之为“次级品牌联想”。之所以是“次级”,是它附着在IP上。如果“次级品牌联想”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那么,当合作的IP消失时,人们对该品牌的认知、好感将消失。


当然,必胜客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文中写道:“也许考虑到这一点,今年必胜客也用节日套餐取代了去年加价换购的方式。”但不管怎样,以什么方式和超级IP合作,值得仔细探索。结合第二点,如果在和这些IP的合作中,都能融入必胜客“爱分享”的品牌共鸣,让这些IP融入在“爱分享”的情境里;这样,超级IP也许能真正地为我所用。



必胜客近几年和这三个超级IP的合作确实萌化了我的心。但是,我还是想跳出案例的表象,扒一扒背后的问题。





小圈梨的精选文章:

 

“内容营销”类:


《企业做内容营销的三大激进行为》


《你对网易云音乐“乐评专列”,可能有三大认知误区……》


《没有钱,怎么做内容营销》


《“消费升级”没那么玄乎,就是升级“用户关系”》


《创意枯竭时,想想这三个洞察点……》


《警惕“内容营销”的大坑:只有“内容”,没有“营销”》

 

《产不出这四种内容,“内容付费”就和你无关》


《消费升级下,“内容营销”越发重要,它怎么升级?》


《一场有销售转化的直播营销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怎么写新闻稿?——Let’s “rock”!(Rock方法论)

 

《假痛、真痛:到底什么是“用户痛点”?》

 

《为什么你的精准营销选对了渠道,但仍不奏效?》

 

《低端产品怎么让人有品牌依附度?》

 

《脑暴创意,不要总盯着目标用户!》


《怎么通过“媒介”产生创意?》

 

IP”类:

 

《未来,IP经理或将取代品牌经理……》

 

《内容创业者的柳暗花明:把自己当IP经营》

 

《泛娱乐营销的“最后一公里”:怎么假发粉丝的情绪资本?》(小圈梨首创业界第一个有关“明星/IP粉丝营销”的方法论:3C方法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