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督察触痛河北发展“灵魂”
◆ 从原来的“壮士断腕”到如今的“断臂求生”,中央环保督察后,化解发展与环保之间长远利益和短期阵痛的冲突,河北必然要经历一个不短而痛苦的转型过程
◆ 过去环保工作是‘夹生饭’,两头着急中间不急,现在则是从省、市、县一直到村,压力有增无减。
“原来治污就像打一巴掌,这次感觉刀真的架在了脖子上……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会消灭企业。”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被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的河北企业,许多负责人如此表示这次督察对他们带来的震动。2015年12月31日~2016年2月4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首站选择河北开展环保督察,近期发布的督察反馈在河北引起强烈反响。
河北干部群众认为,近年来,河北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不少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壮士断腕”、“华山一条路”、“完成任务拒绝理由、完不成任务坚决问责”等铿锵有力的词汇,成了河北大气污染治理的“标签”。但这次环保督察说明,河北生态环境治理距离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
比如,督察意见指出,河北“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署不到位”、“压钢减煤落实不力”、“违规上马钢铁项目”等问题,揭示出河北一些领导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面对转型阵痛期,在心态和行动上较为普遍地表现为瞻前顾后、望而却步。
现在,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河北的督察工作暂告一段落,但在发展理念上给河北带来的“环保风暴”才刚刚开始。
一场触及灵魂的环保督察
位于河北省沙河市的河北嘉晶玻璃有限公司,因“批建不符”被点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公司因环保设备不能稳定运行,已于今年春节期间停产。“企业两条生产线每天使用56万立方米天然气,去年天然气价格上涨,每天净亏近40万元。后来企业改用燃料成本较低的重油,但脱硫脱硝设备出现多次故障,导致排放数据连续超标”,公司一名负责人说:“环保再不达标,就会死得很惨。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公司又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由于污染治理直接关系到产能压减、企业成本增加、工人安置甚至地方税收等,河北经济、社会近年来经历了阵痛,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采访河北污染治理过程中,也听到不少官员向本刊记者倒苦水。但这次督察对“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保压力层层传导”的强调,甚至对一些领导干部的“点名”,直接促使基层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转变。
河北深州市唐奉镇共有850多家丝网加工小作坊,由于工艺设备简陋、污染严重,在督察组进驻期间被群众举报。“这个镇紧邻‘丝网之乡’安平,十几年前号召千军万马抓项目时,镇里干部几乎全部出动把丝网项目引进过来”,深州市副市长任平向本刊记者表示,过去觉得抓企业、让老百姓有饭吃就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的成绩,但十几年的发展却造成这样散小乱污的局面,“现在我们已形成共识,不要带血的GDP。不管投资多大,只要达不到环保标准,该取缔就取缔,该整顿就整顿。”
“环境污染到这种程度,再谈困难、讲条件是不行了”、“过去虽然也重视环保,并且付出不少代价,但同时又怕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前怕狼后怕虎,下不了狠心”、“真到下决心解决污染的时候了”……采访中,河北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纷纷如此表示。
针对督察意见,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明确指出:“存在这些问题,从根子上讲,是我们的一些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没有真正领会和把握新发展理念,没有真正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没有真正理解和贯彻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提出,河北将“不讲条件”、“不讲理由”、“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转型阵痛爱恨交织
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污染企业周边群众对企业“又爱又恨”,恨的是污染对健康造成影响,爱的是这些企业是家庭生计的主要支撑。长远来看,“要发展”还是“要环保”不应该是一个选择题,但地方经济却必然要经历一个不短的、痛苦的转型过程。
“我们也曾想过,把这个产业砍掉不就一了百了了吗?但这个产业在辛集发展上百年了,直接砍掉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全国知名皮革生产地辛集市,副市长郝英鹏说,近年来辛集一直在实施皮革园区污染治理各类工程,基本形成“企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三级污水处理模式。为防企业偷排,园区污水地下管网全部作废,建设了污水空中管网。针对督察指出的危废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辛集市今年又推广制革行业清洁生产工艺。
与辛集一样,河北各地问题整改在继续、产业转型升级也在阵痛中寻求突围。河北省迁安市是一座依矿而起、因钢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依托丰富铁矿资源,迁安钢铁工业近10年快速发展,形成了近4000万吨的钢铁产能。全市经济总量的60%和税收的2/3来自钢铁、矿山行业。多年形成的一钢独大、结构单一的产业格局给可持续发展带来考验,资源型经济的高消耗、高排放特征,给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带来压力。
为此,近年来,迁安市积极抓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按照“依托钢、延伸钢、不唯钢”思路,加快构建“3+5+6”产业格局。迁安市委书记李忠告诉本刊记者,“直到现在,迁安的铁矿资源也没有枯竭,还能再采50年。但如果不着眼长远、未雨绸缪,像某些资源型城市那样,等资源枯竭了、一些工人下岗失业了再转型,为时已晚。”
河北省青县觉道庄村曾是个有名的钢铁村,钢铁行业最红火时,这个2300多人的村庄吸引了两倍的外来人口,年产值80亿元,累计纳税9亿元,积累了24亿元资产,产生了数十个百万元户、千万元户。这种繁荣在2009年戛然而止,受金融危机和奥运会环保治理影响,觉道庄2座高炉、8条轧钢线瞬间趴窝。
去年10月,“北京·青县合作建设家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觉道庄。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青县园区总经理张金彪介绍说,目前已有五六家大型企业在园区选址,未来觉道庄将聚集近百家家具企业。为引导转移企业升级,青县将建设集约设备平台来形成家具产业集群,由园区统一建设集尘设备、污水处理设备、水性漆密封喷涂工区,从而实现环保设备共享与产业集体升级。
“发展和环保是同样重要的,但实际对我们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现在必须在思想认识到位的基础上来整改问题、推进工作。只有环保、发展共同考虑推进,项目和企业才有生命力。如果只重视GDP,项目和企业必然不能长久。”深州市发改局局长柴新权说。
“自我加压”持续发力
偏重的产业结构和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河北大气污染严重的“罪魁祸首”。《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河北提出,将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今年将从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等6方面出台退出标准,将压减炼铁产能1039万吨、炼钢产能820万吨、压减煤炭产能1443万吨。并出台政策,对违规新建钢铁项目或封停钢铁设备复产所在地党政一把手,先免职、后调查处理。
同时,大气、水、土壤等一系列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开始启动。本刊记者走访河北石家庄、邢台、衡水等地,除了环保督察组要求整改的问题外,各地还借这次督察“环保风暴”,针对小产业、城乡环境等区域内多年环保顽疾开展全面排查清理工作。“过去对一些污染企业下不了手,或者乡里乡亲的不好意思下手,这次正好将这些环境隐患彻底解决。”
为破解“重发展、轻环保”、“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工作”等环保制度痼疾,河北积极改革创新,今年将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同时,将借鉴中央督察模式,建立省级环保督察制度,重点督察各市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保主体责任等情况,每两年督察一遍。今年5月底,河北环保督察组将首站进驻衡水,到2017年底完成11个设区市和两个直管县的督察工作。
河北还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完善问责机制,并要求各地在党政领导干部绩效综合考核中,加大环保分值。“过去环保工作是‘夹生饭’,两头着急中间不急,现在则是从省、市、县一直到村,压力有增无减。”一些基层干部表示,现在县委书记亲自盯一个企业的整改已成为基层环保工作常态。LW
记者/巩志宏 王民 曹国厂
刊于《瞭望》2016年第21期
☞ 解读|四问《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附图解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