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专题⑤|迈向老有所养美好未来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 做好老龄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下大气力来应对
◆ 针对不同养老需求,靶向服务,重点解决好以照护为主的基本养老服务
◆ 瞭望微信今日播发两会特别报道《聚力美好生活》,此为其中一篇:
◆ 点击题目,可阅读此前已播发内容: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康喆 陈燕 徐欧露
见到徐香生时,他正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石化路的智汇坊长者照料中心,给公共阅读角的图书贴标签。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告诉记者,由于记忆力衰退,儿子不放心他一人在家,每天上班时,就把他送到家门口的养老机构。
徐香生是我国日益壮大的老年大军中的一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5亿人,占总人口的17.9%。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压力凸显,养老服务需求旺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并提出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
“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将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说。
▲ 2018年11月1日,老人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社会福利中心唱歌 张国俊摄
积极应对“银发潮”
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均超过98%;截至2018年底,全国注册养老机构近3万家,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13万余家,各类养老床位740余万张,比2012年底增加超过一倍;退休人员养老金不断上调……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养老事业发展被摆上重要位置,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顶层谋划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行动,从‘十三五’规划设计到部委政策推动,都体现出执政为民、做好养老工作的坚定决心。”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陈百灵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针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民政部制定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规章,发布了《养老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国家标准。
为改善养老院服务质量,民政部等六部门于2017年3月发起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提出9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到2017年底和到2020年底的分阶段目标。
针对医养结合,截至2017年7月底,全国已有78.6%的养老院以不同形式提供了医疗服务,提前完成50%的预定目标;养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由2015年低于30%提升到了46.4%。
在全国各地,养老新模式不断兴起,比如在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实现医养结合;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浴等“十助”服务等。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各项政策措施综合发力,打破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全国养老服务体系、产业规模、发展环境、服务市场、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 在山东济南一家老年乐园,护理员正在为一位身体刚痊愈的老人喂饭,照料老人的起居生活。
养老服务呼唤升级版
达奶奶退休已有20多年,先后换了多家养老院,但都不满意。去年9月,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唐闸街道高店社区的“长者驿家”对外营业后,达奶奶被这里的“全托照护”加“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和舒适的环境吸引,决定在这里养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大力发展小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为家庭照护者提供便捷、低价的喘息式服务,是养老的重要趋势之一。社区养老中心连接中介机构、社工、志愿者、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可以满足居家养老者的各种需要。
记者采访发现,作为目前重点推行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正在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但是,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有的社区有空间却没有设施,而一些社会力量希望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却苦于没有场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发展,有利于盘活资源,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养老。
而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医院无法照顾其生活起居,养老院缺乏必需的医疗条件,常常陷入“两难”的选择困境。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则为这一困境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在广州市东湖社区,孝慈轩养老院与附近的白云社区医院合作,为老人申办家庭病床,逢每周一、三、五医生就来养老院查房;医保单挂在社区医院,有专人为老人送药。
“医养结合能充分发挥康复和护理的作用,康复有助于帮助老人恢复身体功能,而长期护理则可维持老人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说。
▲ 1月24日,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农商行的志愿者将“福”字送到村民贺玉花老人家。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多措并举守护“夕阳红”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为解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陈百灵建议,应针对不同养老需求,靶向服务,重点解决好以照护为主的基本养老服务。
首先,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整合家庭照护支持政策,通过适老化改造、上门服务、家庭病床,让居家养老得到专业服务支撑。
同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需自行担负开支,费用高是很多失能老人无法入住此类养老机构的原因之一。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将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其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便利化。发展城乡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或短期照护服务、配餐陪伴、应急救助、文化娱乐等,让社区支撑起家庭养老。
再次,推进机构养老服务标准化。注重医养结合,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评价标准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副院长邓庆说,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把养老和医院资源结合在一起,可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养服务。
最后,推进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护理人员的短缺、护工的流失,是制约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张喆人建议,可将养老人才培养纳入国家就业培训政策,制定和细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规划,推进养老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建设。
“可加快护理人才培养。推动相关院校开展护理专业学历教育,并开通执业资格考取通道,为相关人员就业和职称晋升畅通渠道。”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本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萌娇说。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11期
延伸阅读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