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修”,让城市更美好——一座城市的生态梦想(上)
红树林湿地公园.2016年11月.
据最新消息,全国“双修”现场会即将于下月10日在三亚召开。China-Up记者从中规院三亚“双修”项目组获悉,18个“双修”“双城”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已陆续进入收尾完工、完善管理阶段。目前,红树林生态公园、市民果园、中水回用改造及修复工程项目等11项工程已全部完工;东岸湿地公园、海棠湾滨海慢行栈道、月川生态绿道等3个项目示范段,凤凰路、迎宾路及榆亚路景观提升工程的红线内绿化工作已完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了三亚的城市魅力,三亚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的来访!
近日我们邀请了助力这座城市实现生态文明愿景的亲历者们——参与三亚生态修复实践项目的部分同仁一起聊聊实践中的体会与感悟,从他们的心路历程中感受一座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规划人如何鞠躬尽瘁地为其出谋划策......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追求的不单单只是经济总量的提高,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共同进步的最高境界,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人居环境改善的创新模式,协调好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最终提升人民的福祉。
王忠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副院长
我今天抛开具体项目重点谈谈风景园林行业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探索,关键词就是转型发展。主要包括五大方面。1 一是由之前的只关注物质空间层面,转变为树立全局意识,提高视角,站在城市的总体层面思考风景园林的作用与意义,考虑生态、生活、生产相结合,多因子均好。 • 在风景园林工作中强化“美丽中国”意识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乡镇村民的追忆,也是城市居民的期盼。在风景园林工作中应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注意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使居民生活在优美、舒适、休闲的城市环境中,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35 43585 35 15264 0 0 3500 0 0:00:12 0:00:04 0:00:08 3500p>
• 由为人服务转变为为生态系统服务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风景园林行业的服务对象发生了转变,风景园林师的职责从为人服务转变为为动物、植物、水系服务,从单纯的造景转变为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风景园林师在做规划设计时最基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应注意考虑生态、生活、生产的统筹兼顾,多因子均好。
2 二是由之前的只关注规划设计层面,转变为树立城市工作的系统性意识,转变思路,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风景园林工作的方向、思路、技术细节,深入研究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为城市发展助力。 • 积极参与城市修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风景园林行业是落实城市管控、提升城市品质的强大抓手,行业从业人员应该积极的研究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主动的投身到城市修补工作当中。
• 深入研究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行业人员长期以来从事的是“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的工作。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又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城市规划区以外,对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历史文化、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应该加大研究力度,以扎实的工作回应中央要求。
3 三是由之前的只关注技术层面,转变为树立城市持续发展意识,本着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保护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 对城市历史文脉心存敬畏
人们的栖居环境包含了自然场所与人为场所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栖居肌理,并承载了丰富的情感,舒尔茨称之为“场所精神”、凯文•林奇称之为“能使人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在风景园林工作中首先要对历史文脉心存敬畏,能够识别。不能以自己的喜好、风格或是甲方的意志抹杀城市的历史文脉。
• 恰当的延续历史文脉
场所的文脉是由规划设计人员的艺术呈现与使用者的接受行为所共同塑造的,使用者的想象和阐释,也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风景园林工作者的营建行为不是简单的场景塑造和对于历史文化的机械模仿,而是要立足于空间使用者的体验去探索场所的特质,需要广博的学识与敏锐的内心去寻找恰当的方式进行建构。
4 四是由之前的只关注形象工程层面,转变为宜居城市意识,注重绿地对于城市的功能性,注重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关注城市建设的细节、不贪大、求精求细、求品质。 • 注重绿地对于城市的功能性
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景观面貌是城市的“形”,功能内涵是城市的“神”。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城市,才是有品位的城市,才是“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城市绿地对于城市品质的提升不光是“形”的层面,还有“神”的层面,而且绿地对于城市的功能改善立竿见影,应增强行业的信心,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绿地建设应求精求细求品质
首先应该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能够知道什么是有品质的绿地、有品质的城市生活。鄙弃以前的追求形象工程的行为,以城市绿地的品质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提升作为工作导向。虚心学习优秀经典的前人工作,追求细节、不贪大,做精品、提品质。
5 五是由之前的只关注政府等甲方的诉求,转变为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尽力做到市民调查、公众参与,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 将风景园林作为多专业协同的平台
从本次三亚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综合管廊试点的工作可以看出,单一的专业很难胜任复杂的城市建设工作。多学科的方法融合正在改变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技术,风景园林行业应该积极、谦虚的吸取各个不同专业的养分,壮大自身,将风景园林行业作为一个平台,统筹各专业技术人员推进城市建设。
• 提升风景园林行业的地位及未来
我们风景园林行业的人员借助“生态文明”的难得机遇,力图为国家转型发展提出自身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提出综合性的、长期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提升整个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话语权及影响力!
白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副总规划师
我今天简单谈一谈在三亚开展的生态修复工作,在三亚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我们整个团队的核心目标是非常统一的,就是要塑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以此展开各项工作。
工作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希望将开发建设行为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中要停止对山体、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破坏,改变以往粗犷、野蛮的城市发展建设行为。
另一个方面,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手段让城市生态系统达到自我调节,也就是先局部地,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这些遭到生态破坏的地方能够得到恢复,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恢复和重建系统内部的自我平衡。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实际上是抓住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个是修复城市里面的自然环境,达到城景的一种共生,在项目实践中保护和恢复了三亚的山和海等关键性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对山体、海滨、红树林湿地等一系列重要的自然生态节点的保育来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态安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采用了对外联系和对内增量的方式,对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给予恢复,完善城市内部结构性的绿地,确保适应城市生态的发展过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第二,实际上我们还针对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上面提到,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要改善人居环境,在生态修复的工作中通过绿道和绿廊的建设来串联散碎的空间,我们的城市在快速发展阶段过程中建成了很多绿地,但这些绿地缺乏一定的系统联系,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弥补这个短板,通过绿道和绿廊的建设将散碎的空间联系在一起形成空间网络。比如说三亚月川绿道,被市民称之为“三亚的绿色项链”,这条绿道依托于自然山体金鸡岭和两河,串联起了若干个公园,包括湿地公园、文化公园、市民果园等,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游赏空间。人们从家出来以后,很自然地进入到绿色环线,随之可以到达任何一个生态公园,绿道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生态系统网络更加健康;二是扩大了绿地的服务半径,更好地惠及了市民。同时。我们也挖掘了城市里一些零碎用地的潜力,选择若干有条件的地方恢复成小微的、贴身的城市绿地,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贴近绿色。
China-Up记者:谢谢您的介绍。我们在三亚媒体上看到了很多关于生态修复案例连篇累牍式的报道,其中抱坡岭山体的修复是重点案例之一,那么我们都具体参与了哪些工作,请简单介绍下。
抱坡岭是三亚山体受破坏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进行三亚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规划实践过程中,我们先是从系统的角度入手,对实际受损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分门别类地针对不同的破坏类型制订出不同的改造措施。抱坡岭的位置非常重要,处在城市的门户地区,经过几十年的非法开采,山体破损严重,影响到城市整体景观风貌,而且有安全的隐患。抱坡岭所在的城市区域也是我们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片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分析它的安全隐患,分析土壤和岩石条件,采用阶梯覆绿的方式,首先将裸岩破除,形成退台,保证结构安全,不会产生滑坡这些问题;然后依据山体坡度分类修复,10度台阶内回填植土,种植乔木,40-70度直接挂网喷播,70度以上V槽复绿。同时,我们通过山体修复带动这个区域周边的更新和发展,原来破坏山体进行采矿的这些企业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参与到整个区域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这就把一个需要投入资金的项目和我们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能够可持续地向前推进。
China-Up记者:谢谢。我们了解到关于市民果园的建设过程尤为体现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媒体上可以看到大家在园中植树这样一些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性劳动场面,那么,这个市民果园的整体施工改造过程咱们是否也是全力以赴地参与了,您能介绍一下吗?
市民果园的设计是我们的兄弟单位做的,它看似是一个公园的点,实际上是我们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市民果园这块地原来已经招拍挂出去了,属于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拟建的楼盘有20层左右,与旁边的金鸡岭山体差不多高,建成后将对整个周边环境影响比较大。在我们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过程当中,对城市敏感地区的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在三亚市委市政府的参与下,针对这种对自然生态影响比较大的类型采取了退建还绿的方式,把这些已经挂出来的招拍挂的地拿回来,把它恢复成我们的绿地,以保障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安全,又进一步改造成市民果园,让大家能够参与其中,体验城市中的田园生活,我觉得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一种价值取向,不是走盲目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我们不仅要GDP,还要绿色的生态环境。
姜欣辰 三亚市抱坡岭公园及周边地块城市设计项目第二负责人
我简单围绕抱坡岭山体修复这项规划来谈一下。
首先,我想说一下为什么会选择抱坡岭做这项规划,我们都知道,在三亚市内重要交通线两侧还有很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市风貌的废弃矿山,我们对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以后,发现抱坡岭位于三亚比较敏感的地区,它是城乡交通的一个过渡地带,对它的修复不光是对自然系统的修复,同时也是对山水格局的修复。而且在上一版三亚总规中,就已经提出了从抱坡岭出发到金鸡岭,凤凰岭最后到鹿回头的景观结构,抱坡岭刚好是最北侧的一个节点,所以对它的修复不管是从生态角度还是城市角度,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第二,针对抱坡岭不止做了生态上的修复,还同时给三亚市民营建了一个比较好的场所,之前我们做过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三亚最受欢迎的公园是位于南端的临春岭森林公园,目前三亚真正的大型公园只有两处,一个是临春岭森林公园,另一个是白鹭公园,调查同时显示这两个公园未能完全满足市民的游憩需要,通过对抱坡岭森林公园的建设,也是为大家提供游憩的场所,对于提高城市品质来说是有好处的。
第三,从旅游产业角度看,在上一版规划中就提出了山海相连的指状空间结构,也即通过滨海地区发展来带动腹地的发展,从而实现空间的均质化。截至目前,三亚的旅游空间资源还是主要分布在滨海一线,而抱坡岭作为主要的山前地区,盘活周边槟榔河和小鱼温泉资源,串联起山前旅游资源。
最后一点,抱坡岭项目的建设还是有比较创新的地方,比如说投资模式有很多创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大量地减轻政府负担,将财政上的收入投入到民生工程上去。
大家针对三亚生态修复实践的重点项目逐一道来......
重点项目——三亚两河四岸景观整治生态修复
现状及问题
区位:三亚河、临春河发源于北部山麓,穿越三亚中心城区,成为联系山海的重要生态廊道。
历史:历史上的三亚两河原是群山环绕中的水清草绿、红树丛生、白鹭成群的城市母亲河。
自然特征:潮汐河的特殊水体特征,使两岸红树林成为了两河最突出的自然特征。红树林的密布为鸟类和动物提供了栖息的空间。
生态价值:我国真正的“城市红树林”、鸟类天堂、水质净化器。
现状问题体现在一是生态破坏严重,水体污染、红树林遭到大面积破坏;二是独特性缺失,三亚河、临春河自身特色不明显,文化体现不足;三是慢行交通、景观界面、生态基底的连通性不足;四是与城市联系混乱;四是与河道水体割裂。
剖析及对策
河道生态修复工作要点:
水体——水质净化、市政雨污管线梳理
驳岸——海绵设施、生态驳岸处理
空间——活动组织、功能布局
植物——风格鲜明、特色突出
交通——多种方式、多种体验
设施——体系完善、布局合理
修复理念是让自然做功,尊重“潮汐河流”自然规律,恢复红树林的自然生态过程,借助红树林的自然生态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自我恢复。
修复对策
突出修复重点:恢复三亚河的生态功能,红树林是适应这个特殊水文环境的关键性生态要素,也是鸟类、底栖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解决水体净化、洪水滞洪等生态问题的最佳选择。生态修复的重点是恢复两河沿岸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红树林的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借助水环境减污、截污、净污等生态环境工程手段,促进生态系统自我恢复。
具体措施包括对沿岸不连续区域补植、局部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对生长杂乱的红树林进行整理以及局部增加栈道等游赏设施。通过恢复河岸完整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同时打造具有三亚特色的水上森林。
三亚两河的生态修复还体现在综合功能提升、海绵城市、水体修复等多学科的技术整合以及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探索。
针对河道淤塞的修复策略
三亚河上游主要淤塞点7处,影响三亚河城区段至海坡段内河水系贯通,三亚河和月川湿地水系贯通,受到影响的河流段约占规划河道的35%。河道淤塞原因有以下三类:一是城市建设影响,堆土侵占河道;二是疏于管理,水生植物淤积河道;三是上游水流不畅,河道缺水淤塞。
策略:清除淤塞,水系贯通。有条件的可结合水系贯通建设湿地公园。
水环境修复策略
上游水源环境治理和市政管网系统亟需完善,截污是水环境修复的近期重点工作。
打造海绵河岸的实施操作策略包括对紧邻河道的城市道路及公园绿地的地表径流收集;对从城市雨水管网排入河道的雨水的临时蓄滞与净化;部分污水收集净化。
滨河交通功能修补
根据不同的游赏体验,规划五道步行环:都市活力步行环、都市红树林游赏环、三亚之心步行环、红树公园漫步环、湿地水岸健身环。
滨河服务功能修补
完善服务设施体系,增设景观服务建筑等等。
实施操作示例:市政管网截污;红树林修复(补植);营造公共性河岸。
三亚西河上游(凤凰水城南端局部)
红树林湿地公园.2016年11月.
重点项目——红树林生态修复
现状及问题
三亚红树林生态退化严重。红树林面积在50年代曾达1100公顷,经过60-70年代兴起的围海造田运动、80年代后期的围塘养殖以及90年代以后城市化、港口码头及工业区开发无序等,目前仅剩131公顷,消失近85%。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快速建设侵占了自然生态空间。
剖析及对策
统筹协调,从保护与开发两方面着手,科学认知红树林价值,明晰开发诉求,确保区域核心功能,统筹协调科学划定生态空间。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过程,科学制定修复目标,采取生态措施,确保生态安全。
建立完整的保护修复体系,包括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城市红树林湿地公园、红树林湿地公园、红树林沿海防护林带;修复指标为:未来10年,三亚市恢复营造红树林面积634公顷,使全市红树林面积增加到905公顷(13575亩),基本上恢复到50年代的规模。
区分红树林适宜林地类型,因地制宜,科学修复。措施方法包括新建造林技术、修复造林技术、特种造林技术等。
效果及反馈
生态修复首先要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目标诉求,做好规划协调,特别是要保证修复所必须的生态空间;其次,应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过程,科学制定修复目标,选取系统科学的修复措施。
重点项目——抱坡岭山体修复
现状及问题
三亚市境内有废弃建筑用粘土矿7个和花岗岩石料矿山43个。废弃矿山多位于市内重要交通线两侧,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市风貌。
抱坡岭位于三亚中心城区北部,是重要的生态节点和城市门户。扩张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对山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具体破坏方式包括夷山造地、毁林采石、遮山蔽林,造成了一系列安全、生态和景观方面的问题。
分析及对策
定位
•整体把握 城市视野: 基于“双修”工作的认识,把抱坡岭地区放在城市的视角下看待和考量。
•生态修复 综合效益: 不能就修复谈修复,要放在城市修补(包括景观修补、功能修补),活动营造,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等方面综合性地认识“双修”工作,看待这个地段。
方法
最终通过山体修复和退果还林,结合周边资源和自身条件利用,形成一个生态型主题公园(其中包括矿坑公园、山谷营地、缓坡花街、矿山公园),通过丰富功能提升吸引力,填补山前地区旅游目的地的空白。
不是单纯的生态修复、地灾治理工作;也是城市绿地公园系统、绿化景观和公共活动场所的修补,引入公共活动、打造优美景观,“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而且对周边城市建设用地价值、功能起到了提升作用,产生了综合性效益。
系统评价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采石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景观环境、生态条件和交通条件等条件的不同,提取五个评价因子,综合评价,确定受损山体的修复模式。
分类整治
通过受损山体修复规划,将全市51处受损山体划分为三种治理模式,分别为生态恢复型、风景游憩型、再生利用型,并制定建设时序和工程技术指引。
复绿技术措施
采石场的采掘面是采石场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开采面上创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基质条件是采石场植被恢复工作的根本。
实施及反馈
产业配套——根据功能定位,明确山体周边地块产业发展方向及管控条件。
截至目前已修复山体1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11.5万平方米。将继续对抱坡岭山体修复种植的植被进行养护,并继续种植大叶草100平方米左右/天;进行汇水沟施工;开展蓄水池施工,完成土方量800立方米。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黄艳副部长在视察抱坡岭山体修复工程时指出:三亚抱坡岭山体生态修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一步应重点打造游客市民的活动场所。
下一步将继续开展的工作:生态修复/郊野公园景观意向(游客市民的活动场所)。
未完待续
项目参与人员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系列规划——三亚市绿道系统规划
院主管总工:张兵
编制单位: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
主管所长:王忠杰
主管主任工:束晨阳
项目负责人:丁戎、白杨
项目参加人:刘圣维、郝钰、李阳、程志敏、程梦倩
项目参与人员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系列规划——三亚市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院主管总工:张兵
编制单位: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
主管所长:贾建中
主管主任工:束晨阳
项目负责人:王忠杰、白杨
项目参加人:刘华、程梦倩、刘圣维、郝钰、丁戎、李阳
项目参与人员
生态修复实践——三亚市抱坡岭公园及周边地块城市设计
院主管总工:张兵
编制单位:城市更新研究所
主管所长:范嗣斌
主管主任工:顾建波
项目负责人:刘元、姜欣辰
项目参加人:李晓晖、张春洋、孔星宇、胡彦、李锦嫱
项目参与人员
生态修复实践——三亚市两河四岸景观整治修复规划设计
院主管总工:张兵
编制单位: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深圳分院照明中心
主管所长:韩炳越
主管主任工:束晨阳
项目负责人:王忠杰、马浩然
项目参加人:郭榕榕、牛铜钢、王坤、舒斌龙、齐莎莎、高倩倩、林旻、梁峥、陆懿蕾、鲁丽萍、冯凯
项目参与人员
生态修复实践——三亚市两河四岸景观整治修复工程项目
院主管总工:张兵
编制单位: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
主管所长:韩炳越
主管主任工:束晨阳、任希岩
项目负责人:王忠杰、马浩然、高均海
项目参加人:牛铜钢、舒斌龙、齐莎莎、高倩倩、梁峥、刘缨、蒋莹、徐丹丹、鲁丽萍、周瑾、蒋艳灵、孙道成
项目参与人员
生态修复实践——三亚市月川生态绿道工程
院主管总工:张兵
编制单位: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
主管所长:王忠杰
主管主任工:白杨
项目负责人:刘圣维、丁戎、马浩然
项目参加人:牛铜钢、郝钰、舒斌龙、齐莎莎、高倩倩、程梦倩、程志敏
三亚方面参加人:蓝文全、黎俊、侯迎华、孙庆东
The End.
相关链接:
• “双修”,让城市更美好——三亚“双修”总规编制者详解城市发展蓝图绘制始末│实践探索
• 中规院驻场倾力支持 三亚“双修”项目顺利落实——“规划中国”开启现场系列报道
•住房城乡建设部黄艳副部长调研三亚“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要闻
•“‘双修’让三亚更美好”——三亚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规划项目系列报道•壹:住建部领导高瞻远瞩 运筹帷幄
•“双修”纵横谈(上):张兵:三亚“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介绍│会议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