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结构有约”第10期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冬奥场馆的可持续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张利 建筑结构 2022-07-11


因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继续接收本公众号的内容,请将“建筑结构”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多点文尾的“在看”“赞”星标设置: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 .」,点击「设为星标」,公众号名旁就会出现黄色五角星(Android 和 iOS 用户操作相同)


这是第一次在工业遗产里搭建的一座永久跳台,

因此足够轻盈、考虑赛后利用、适应将来竞赛剖面的变化,成为设计的关注重点。

图片来源:“赛道转换、共享及设施全季利用研究”课题组


【受访嘉宾】

张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

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

【采访团队】

《建筑结构》杂志社 团队


Q

首先您作为申冬奥团队成员之一,从申请冬奥会到三大赛区的设计亲历者,您有何感想?

最主要的感想是冬奥会与2008年夏奥会的不同。2008年夏奥会的时候,我们北京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形象展示给世界,进入到举办过奥运会的世界性城市这样一个“集团”里面。到冬奥会,从2015年申办成功到现在筹办,北京已经有了这种国际城市的自信,更多的是如何参与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讨论里面。所以北京2022冬奥会的很多方面,包括城市和山地结合,以及利用冬季项目把健康的、户外的、冬夏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带给城市里更多的年轻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发展理念。从这个角度上讲,北京冬奥会真正契合了国际奥委会的希望,实现了奥运会与区域协同发展以及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图片来源:清华院简盟工作室


Q

您是如何与跳台设计结缘的呢?您在跳台这一特殊体系的设计初期,都遇到过哪些挑战呢?

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早期的一些国际方案征集里,并没有出现能够和跳台滑雪运动相结合的中国元素,所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设计里需要中国人的参与。因为本身是张家口赛区的总规划师,自然而然就参与进去。大家都知道利用跳台剖面的曲线和如意的结合获得了很多的认可。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张家口赛区自由式滑雪这一组比赛的一个自然的延伸,所以我们也有机会参加进来,并且得到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样一个设计。这个灵感来自敦煌飞天造型里的飘带那一部分。这些中国元素的融入,应该可以说,让我们和跳台本身竞赛剖面曲线的设计师——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Hans Martin Renn,德国人,以及首钢滑雪大跳台的Joe Fitzgerald,美国人——互相之间有了很多的配合,不仅让比赛精彩,也让它能够在城市里,把中国元素的一些内容表达得透彻。

雪如意视频


Q

与传统的钢结构建筑相比,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有什么特色之处?在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难点或者难忘的经历?

主要有三个地方:第一点,选址。这是第一个奥运场馆和工业遗产相结合的选址。大跳台这项运动的临时场馆出现过和工业遗产相结合,但是永久性场馆坐落在一个工业遗产里,这是全世界第一例,我们为这个事情感到非常自豪。关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我们相应的有很多设计、规划和技术上的挑战。第二点,关于这个结构本身。单板大跳台“Big Air”这项运动,从出现至今也就不到40年的时间,它的场馆基本就是依赖在修高速、高架桥的时候,大家能看到的那种钢脚手架的形式,堆成现在曲线的样子,运动员就在上面比赛,比赛结束之后就把结构拆掉。一般是在城市的中心广场里。

图片来源:“赛道转换、共享及设施全季利用研究”课题组

这是第一次在工业遗产里采用永久的钢结构做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让它足够的轻盈,体现出永久建设的好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赛后的利用。在跳台整体大约140m的水平长度上,其实是一个大跨度的设计,底部有一部分有支撑,但最大跨度仍在50m以上。第三点,永久跳台带来的好处是适应将来竞赛的剖面变化。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这项运动,跳台的曲线是不停变化的,如果用脚手架搭临时的设施,每一次搭可以不一样,但是如果基底是固定的,那么上面一定要有可以容纳将来可能局部改变的空间,这也是由我们“赛道转换、共享及设施全季利用研究”课题组杨霄老师示范的可变剖面重点攻关技术研究,在这点上,国际上和我们的设计团队都是非常期待。


Q

最早的设计初衷是如何逐渐形成只有弯道有差异,而其他地方都可以共用这个思路的,国际有无类似案例?

国际上现在没有类似的案例。在同一个场馆里举办单板大跳台和自由式滑雪里面的空中技巧项目是没有先例的,一般两个项目是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放在山地里,一个放在城市里。这一次我们在一开始就提出这个概念。有一位参与了很多首钢建设的比利时结构工程师、设计师戈建,他赞成这个方案,设计跳台剖面曲线、同时也是这项运动现在的主管Joe Fitzgerald也赞成这个方案。很有意思的是,户外的冬季比赛对剖面曲线的要求并不是完全精准、丝毫不差的,这个曲线本身是可以调整的,而且实际上随着一代一代运动员的变化,这个曲线调整会对运动员产生新的刺激、挑战。空中技巧和单板大跳台两条曲线本来的差别应该更大些,但是我们做了一定的调整,让它们在首钢滑雪大跳台里更加兼容。

图片来源:Joe Fitzgerald现场绘制,

BIG AIR Meeting with FIS, 

冬奥组委料仓3层会议室;2018-06-15



Q

首钢滑雪大跳台为什么没有采纳将冷却塔作为支柱的方案?

从来没有想过要用这三个冷却塔之一作为支柱,那只是一个浪漫的构想。这个构想是由一个国际雪联的人提出来的。他表示很喜欢首钢园区的冷却塔,能不能让运动员从冷却塔里钻出来。但是我们都知道,冷却塔的基本特征是双曲面,它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蒸发、换热,选择用最少的材料做出一个这么大的烟筒,是一个非常精细、纤巧的结构,特别是对于预应力冷却塔,如果塔身出现了一个开口,整个塔可能会变得酥软,有可能会塌掉,那样我们整个工业遗产的记忆就都没有了,所以我们选择了靠近它,而不是从里面钻出来的。

图片来源:清华院简盟工作室

Q

冬奥会结束以后,首钢滑雪大跳台如何继续发挥它的使命?后续的运营维护阶段如何实现它的价值?

全季训练肯定是一方面,当然,大跳台和空中技巧不是我们普通的市民能够从事的运动,哪怕是有极限滑板、极限自行车和其他极限运动基础的人在从事这项运动的时候仍然有比较大的挑战。与崇礼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类似,首钢的助滑道部分比崇礼的要更陡一些,普通人基本上不能够以它本身的逻辑去使用。但是落地区的部分是有很多种使用方法的,比如红牛的Red Bull 400(红牛极限爬坡比赛),这是一个世界上很著名的极限运动,它的主办方会将所有世界上比较出名的、被人们所熟知的跳台都列到可以举办这项运动的名单中;还可以通过牵引的方式让游客体验从上面跳下来到落地的过程。随着工业遗产的改造,围绕在跳台周围还会出现很多活动。其实,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建立起来以后,已经举办过一些活动了,比如马拉松的起跑仪式、产品的发布会等等,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精彩的活动。

图片来源:“赛道转换、共享及设施全季利用研究”课题组

Q

冬奥会结束后,首钢滑雪大跳台给工业遗产更新项目的业态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工业遗产的更新从两个方面对未来的城市有很大的好处:一个是它本身具有的工业逻辑。在空间组织上,它特别擅长把有限性的空间利用逻辑充分使用起来。比如把加工工艺、办公工艺组织进来,很适合创造性的办公空间。另一个就是和体育活动天生兼容,把体育活动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看到整个首钢园区里,有“三块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及冰壶三座国家队训练馆)和其他的设施,从自行车到户外到冬季项目的训练,已经体现出工业遗产和户外体育运动互相兼容的特点。


Q

对2022年冬奥会的祝福

2022希望简约、安全、精彩,谢谢!



个人介绍

张利,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及清华院简盟工作室主持;《世界建筑》主编;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国际建协理事;北京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其主要学术方向为城市人因工程学、当代建筑思想。


张利与简盟工作室团队近年完成主要作品有:玉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2010-2013),宁波工业设计街区暨和丰创意广场(2008-201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及地区馆(2007-2010),中国第7届花卉博览会北京主场馆(2007-2009),金昌市文化中心(2003-2008),北京奥运会顺义水上运动中心媒体中心(2005-2008),等。


张利与简盟工作室团队近年获得主要奖项有:英国AR+D国际新锐建筑师奖(2013),世界建筑节展览建筑组入围(2013),中国建筑学会创作金奖(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2012,2008),住建部勘察设计一、二等奖(2012,2010,2008),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8),荷兰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设计竞赛一等奖(2007),等。

所在组织机构介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创办于1946年。自创办以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逐步确定了“一个基础、二点关注、三项结合”的办学思想。


一个基础即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1946年,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建筑系,提出“体形环境论”作为清华建筑教育的指导思想。1980年代以来,吴良镛先生继承和发扬了梁思成先生的“体形环境论”思想,提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并具有前瞻性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成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


两点关注即关注国家建设需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密切结合中国建设的需要和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既了解学科前沿、具备国际竞争力,又了解中国国情、符合国家建设需求的专业帅才。


三项结合即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强调以教学为核心,将科研与实践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全面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结构有约”是由《建筑结构》杂志社组织发起的人物访谈栏目,将邀请工程建筑领域的从业者,针对业界关注的话题,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实践经验等,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从业者答疑解惑,为行业献计献策。



推荐

阅读

“结构有约”栏目开播!首期嘉宾同济院张峥:关于职业道路上的那些事儿

“结构有约”第2期丨悉地国际高颖:我就是在一次次的批评中成长的

“结构有约”第3期丨华森公司游健:传统设计和创新理念相互碰撞时的选择

“结构有约”第4期丨中国建研院赵彦革:谈谈新人薪酬体系和培养模式

“结构有约”第5期丨中建西北院车顺利:应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

“结构有约”第6期丨南京大学设计院冷斌:高校设计院的工资体系和培养模式

“结构有约”第7期丨gad杭州吴映栋:争做管理与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结构有约”第8期丨甘肃省院江重阳:美术生的结构工程师之路

“结构有约”第9期丨北京冬奥组委桂琳处长:这场冬季的盛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温馨提示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立即删除。

2)转载须知:原创内容转载及开白要求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


近期关注












直播平台



学堂·订阅·查新

在线教育课程





欢迎关注微博及短视频平台

联系我们


投稿/转载:QQ:80327128;Tel:01057369042/8785

招商/合作:QQ:2099526103;Tel:01057369049/8783

订阅/发行:QQ:605811676;Tel:010-57368777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注册“结构·云学堂”,享受海量学习资源。


你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