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 | 梅纽因:他的琴声,让爱因斯坦相信天堂里有上帝

2017-04-22 陈华峰 橄榄古典音乐

今天是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

诞辰101年

《橄榄古典音乐》夏季刊

曾刊一文纪念这位世纪大师

* 本文为节选,全文请查阅杂志,购买链接在文末 *


耶胡迪·梅纽因

Yehudi Menuhin


  • 橄榄古典音乐“深阅读”  请关注每周六

  • 文:陈华峰。视频、配图来自网络。



 前 言





“现在我终于相信天堂里有上帝了!”

Jetzt weiß ich, dass es einen Gott im Himmel gibt!

——物理学家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


20世纪初期堪称古典音乐的黄金期。一方面群星璀璨,艺术家们大多继承了来自19世纪浪漫而率性的演奏风格,另一方面随着科学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录音技术完整地记录下当时一众艺术家独树一帜的个性与风采。但在众多艺术家中,真正能称为“现象级”的小提琴家只有三位:克莱斯勒、海菲兹和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他(梅纽因)仿佛天生就知道一部作品需要表达什么,童年时的演奏即使单凭直觉,亦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毫无矫饰。1927年,年仅11岁的梅纽因登上了美国卡内基的舞台,以无法形容的方式完美演奏了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乐队成员兴奋得留下了眼泪,乐评人则一脸懵然。而1929年在柏林举行的一次音乐会更是轰动,13岁的梅纽因在布鲁诺·瓦尔特的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一口气演奏了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使狂热的听众鼓掌达45分钟之久!


▼梅纽因演奏圣母颂&野蜂飞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94oqnaxk&width=500&height=375&auto=0





神 童


“……我已经从梅纽因奇迹般的《即兴》(Nigun)录音中听到了(他的独特见解),谁也不会相信,这是由一个12岁的孩子演奏的!”

——作曲家 Ernest Bloch

 

梅纽因1916年4月22日生于美国纽约,父母都是从俄国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得益于家中浓厚的音乐氛围,梅纽因自幼就被父母带去旧金山聆听各种音乐会。据当时的人们回忆,开演前这个小家伙总在乖乖睡觉,一听到乐声响起便本能地兴奋起来。

从二楼观众席朝下仔细观察当时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路易斯·帕辛格(Louis Persinger)的小提琴演奏,是梅纽因童年时最深刻的记忆——长时间观察小提琴演奏,或而自己模仿拉琴的动作,可见梅纽因对小提琴的兴趣在很小就体现了出来。于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家人为他准备了一把玩具小提琴,但梅纽因随即将其摔碎——他要的是一件真正的乐器,一把真正能抒发他感情的小提琴,而不是一个玩具。

……

▼梅纽因与启蒙老师Louis Persinger,1927年


埃内斯库带给梅纽因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以至于梅纽因后来谈及恩师的影响时不得不承认“我所做的一切都带有他的印记”,并形容埃内斯库“是我衡量一切的标准……他是最卓越的人,最出色的音乐家,我所受到的最重大的影响都来源于他。”


这段时期,梅纽因边学习边演出,名声迅速传遍全世界,于是便有了前文中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一幕。当时评论界称小梅纽因为“一位早熟的伟大艺术家”。


那次演出引发了严重的骚乱,听众不但向梅纽因热烈欢呼45分钟之久,音乐会后还在街头狂欢,令警察头疼不已。而到了下一场位于奥古斯特大厅的演出时,许多没买到票、但仍挤在音乐厅门口的听众不顾一切冲进大厅,结果砸碎了20多扇窗户。


这时的梅纽因可谓名利双收,演出、录音的邀约不断。1932年7月15日,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Elgar)爵士甚至破天荒亲自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与16岁的梅纽因共同合作录制自己的协奏曲录音。这张唱片被公认为迄今为止最优秀的录音。


▼梅纽因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一号



危 机


“……我过去演奏小提琴只是凭直觉,没有经过思考,没有分析,没有对演奏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彻底的检验,只是让这部机器运转起来就成了……”  

——耶胡迪·梅纽因

 

1935年,梅纽因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演出,经过十几个国家的60多个城市,所到之处皆受到当地听众的热烈欢迎和赞扬。通过这次不寻常的长途跋涉,梅纽因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知名度,也真正确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那时的梅纽因已年满19岁,但仍如孩童般单凭直觉在演奏,没有思考过演奏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其演奏技术上的不稳定——前一秒还完美无瑕如同云中漫步般自由,下一秒可能就完全没法重复之前的表现。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个潜藏的缺陷越来越频繁地显现出来。


这一切,或许皆因童年时期教过他的每一位老师都被其天生的技术直觉迷惑了双眼,忽视了对他进行按部就班的最基本的技术训练。事实上,当年的伊萨伊早已敏锐地看出了梅纽因的基础问题:他要求小梅纽因演奏一段A大调四个八度的琶音音阶,却发现他竟无法完成这一基本要求,手指像盲鼠般在指板上爬来爬去。


梅纽因发现自己的本能正在消失,感性和直觉已不能再支撑他对艺术的进一步追求。他不得不从头开始,把童年凭直觉学到的东西,以更有意的、更重分析的方式进行再学习。这种再学习不仅包括技术,也包括音乐本身——如何强化技巧的锻炼,并维持音乐的表达,成为当时梅纽因最大的困扰和瓶颈。



为此,梅纽因取消了一切演出,并隐居了18个月。他的研究不止于演奏法著作和教科书,还涉及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甚至营养学。他希望查明各种现象内在的联系。与此同时,他的精神世界也在日渐成熟,对小提琴艺术的领悟从感性走向了理性,从单凭直觉感受转化为对作品理性的分析。演奏也更深思熟虑,更增添了一种“内心明哲”的成份,以智慧的探索取代了过去那种单纯的感知。


因此,当1937年底梅纽因重返舞台、在美国首演了刚被发掘的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听众立即发现他的演奏与以往相比有了巨大的转变,更注重整体表达,也更多表现出音乐本身的崇高一面——这种风格往后将成为他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梅纽因演奏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二 战



“音乐是一种语言 39 38696 39 15289 0 0 4072 0 0:00:09 0:00:03 0:00:06 4071在艺术类别中,最能直接进入人类灵魂深处,跨越环境、语言、残疾所形成的障碍。我一直梦想着可以把音乐带给颠沛流离的人们,抚慰他们,给予他们希望。”  

——耶胡迪·梅纽因

 

然而没过多久,二战爆发,梅纽因先前的演绎生涯遭到扰乱。为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他转而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了更需要他的地方,不辞辛苦地奔波在盟军前后方的各个部队和医院中,为军官、士兵和当地群众进行了五百多场义演。


他通常以一首短小明亮的曲目——例如克莱斯勒的《前奏曲与快板》开场,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紧跟一首十五到二十分钟的中型作品以及若干小品,最后以舒伯特《圣母颂》结尾——梅纽因认为,这首曲子能给绝望的人带来最大的安慰。


当然也有不少正式的音乐会。其中,在1943年纽约的音乐会演出当晚,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坐在台下,听梅纽因拉完自己写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深深为之感动。而此前两人并不相识。“(他把)我的奏鸣曲拉得精彩极了……如果演奏者是一位真正的大艺术家,他就不需要作曲家给他帮助和建议,他自能领会其精髓……”


当时,巴托克自身经济状况已十分困难。梅纽因为了帮他解决困境,立刻委托他创作一部小提琴作品——这是梅纽因能在财政上支持他的唯一办法。巴托克出于自尊,仅靠付出劳动来挣钱,绝不接受施舍。为了减轻巴托克的工作压力,梅纽因还特意声明不需要写庞大的协奏曲,只要一首为独奏小提琴创作的作品即可。


出于对巴赫的崇敬,以及对梅纽因演奏巴赫无伴奏作品的钦佩,巴托克借鉴巴赫的《C大调奏鸣曲》写出了一首难度极高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中包含了一些十分复杂的和弦演奏指法、大幅度的音域跳跃、各种“巴托克”式的拨弦和弱音器的应用等等,音乐的色彩和形象十分丰富。梅纽因曾就句法、指法、弓法及其他细节提出过一些修改意见,巴托克采纳了其中一部分。但在一处拉起来尤其别扭的地方,当梅纽因问他是否能修改一个和弦时,巴托克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不!”


最终,这部非凡的无伴奏奏鸣曲于1944年11月26日在卡内基音乐厅由梅纽因首演,被认为是“自巴赫以来最伟大的同类作品”,它亦是一段真挚友情的果实,见证了巴托克与梅纽因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


▼梅纽因与小提琴家Stéphane Grappelli,摄影allan Warren


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梅纽因在英国结识了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并和他一起在贝尔森为纳粹集中营生还者演奏,成为纳粹大屠杀后第一个到德国演奏的犹太裔音乐家;同年,梅纽因到前苏联访问演出,在那里,他与另一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首次相识,并合奏了巴赫的《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从那一天起,一直到他去世,我们从未停止共同演奏小提琴。”梅纽因回忆起这段诞生于铁幕下的友谊,“我们同有犹太和苏联的血统,这意味着我们也有共同的音乐语言。”


▼梅纽因演奏巴赫《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第二乐章




印 度



我的瑜伽导师,是我“最好的小提琴老师”。

 ——耶胡迪·梅纽因

 

19岁时,梅纽因已战胜过一次危机。那时的他虽学会了用理性代替直觉,挖掘音乐的深层内涵,但仍没有彻底改变不正规的演奏姿势,日积月累,导致他肩部肌肉持续僵化。对此,晚年的梅纽因曾感慨:“看着录像,我意识到自己曾连续30年在错误地持弓。”加上战时在军营演奏时天气寒冷,条件不良,缺乏休息,梅纽因肌肉酸痛的问题愈发严重,以至于他36岁时,不得不再次隐退。


就在这时,梅纽因发现了瑜伽,并结识了印度瑜伽大师艾扬格(BKSIyengar)。两人第一次见面,艾扬格在不到一分钟内就让梅纽因陷入沉睡并打起呼噜——而此前,他已经好久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


在艾扬格的指导下,梅纽因开始固定的瑜伽练习,每天一定会有15到20分钟让大脑彻底放松,摒除万虑,但同时,全身肌肉必须作出各种姿势进行配合。他越来越离不开这位精神导师,自己没时间去印度,就随身带着艾扬格满世界跑。一直到1999年梅纽因去世,两人的友谊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梅纽因生命最后一年,在谢幕演出上指挥丹尼尔·霍普演绎施尼特凯的作品


“瑜伽能让人的精神高度集中,又处于非常自然放松的状态。”梅纽因说,“这样,你就不再紧张,不再刻意思考,那种自然的感觉会随着内心的某个点不断扩大,身体的机能和自信心也会随之加强。这对身体,对拉琴,对一切都有帮助。其实,人们经常缺少的就是这种自然的状态。”很快,梅纽因的肌肉疼痛完全消除,睡眠也变得规律了。


为此他还写了一本《小提琴演奏六讲》(国内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引进出版——编注),将他从瑜伽中获得的启发与小提琴演奏结合在一起,花了相当长的篇幅谈呼吸、姿势、伸展、平衡,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期,梅纽因的演奏姿势逐渐发生了改变。复出后,他的演奏焕然一新,持琴、揉弦、运弓都与以往完全不同——拉过琴的都知道,这一切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做到!1982年,梅纽因指挥柏林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倒立着用双腿指挥了第一小节;在他自己的60岁时贺寿音乐会上,也是一登场就对着台下的听众来了个倒立,引来满场喝彩……


▼梅纽因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尾 声




“他(梅纽因)端着一盒巧克力,不断地分给大家——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

——英国小提琴家 Nigel Kennedy

 

1999年3月12日,83岁的梅纽因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唁电中说,“他永不疲倦地让人们享受他对音乐的爱”。

▼梅纽因演奏巴齐尼《精灵之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94ssym7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很少人能够像梅纽因那样,顺利度过“神童”时期,还能在成年后取得巨大成功,同时又以那么自然的方式流露着他的天才。正如他在与丹尼尔斯(Robin Daniels)的《谈话录》中所谈到的,任何一个神童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选择:在直觉性的天赋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逝时,他要么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重新获得艺术才能,并达到一个更高、更成熟的境界,要么从此被埋没。


梅纽因无疑做到了前者。





古典音乐全媒体

《橄榄古典音乐》


Q:我们有哪些产品?
A:微信公众号、杂志、沙龙、电台、视频、音乐周边
Q:我们有哪些微信号?
A:橄榄古典音乐、橄榄钢琴课堂、古典与爵士、橄榄戏剧
Q:合作、投稿?
A:请邮件 liujie@ganlan.com.cn




* 请关注每周六橄榄古典音乐“品读”点击标题可以查看往期干货


品读 | 音乐的创新是芭蕾创新的灵魂

品读 | 略谈10位指挥家:《留声机》“最伟大指挥”榜单之外

品读 | 170年后,“钢琴之王”李斯特的歌剧重见天日

品读 | 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他改变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命运

品读 | 城市最后的抒情诗:实体唱片店的去与留

品读 | 永恒之冬——四部以极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读 |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图画究竟有哪些?

品读 | 元宵节,听什么音乐助兴?

品读 | 西敏寺,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唱片厂牌

品读 | 描写季节的作品,除了维瓦尔第《四季》你还知道哪些?

品读 | 零基础、没老师,他在狱中用纸皮做的无声钢琴自学成才

品读 | “万世巨星”施特劳斯家族成功的秘密

橄榄年末榜单|我心目中的2016古典音乐年度人物



Tips:购买《橄榄古典音乐》杂志,请在公众号菜单进入微店查看。当天16:00前下单默认第二个工作日发货。微店上购买的杂志物流有任何问题,请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联系小编微信/ganlanmusic 手机/13601977457(尽量短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收听

橄榄古典音乐网易云音乐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