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了,报纸

2018-03-07 潘潘 传媒圈

文丨潘潘   来源丨金融家(ID:ijrjia)


春节回老家,忽然有种“不一样了”的感觉,最让我意外的就是邻居刘大爷要加我微信好友,在我的记忆中,他一直都是那个“手不离报”的人。


曾几何时,地铁上、公交上总能看到低头读报的人,仿佛电影快镜头。现在,大家依然低着头,只是捧着的是手机,翻飞的是拇指……


你都多久没看报纸了!蓦然回首,斜阳已老,槐花已凋。


据媒体报道,仅在2017年12月29日,休刊、停刊的媒体有十多家。


这些媒体包括:《渤海早报》、《假日100》、《采风报》、《球迷》、《北京娱乐信报》、《台州商报》、《大别山晨报》、《皖南晨刊》、《无锡商报》、《西凉晚刊》、《白银晚报》、《西部开发报》、《北部湾晨报》、《上海译报》等等。


而衰落的脚步依旧在继续,下一个会是谁,已经没人关心。


真正要离开的时候,是不会给你说再见的!


01 

落魄的辉煌


2005年,那年我还在上小学,最憧憬的事情就是父亲让我帮他去报刊亭买报纸,他会给我2块钱或者5块钱,而报纸的价格不是5毛就是1块。太远了,记忆有些模糊。


买完报纸剩下的钱,自然就落入了我的腰包。


那时候买报纸,是需要抢的,稍微晚一点就买不到了。据父亲说,当时的报纸很厚,内容丰富,讲解颇深。


1931年创刊的《参考消息》日均发行量340万,创刊于1984年的《南方周末》以深度报道见长,见证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他们每年的新年献词也成为了一个品牌,被多家媒体借鉴。


20世纪80、90年代到21世纪前10个年头,报纸、杂志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发展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百万的发行量也只是入门级罢了。


1980年时,《中国青年报》的发行量就达到了300万份。1994年年底,中国第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问世。


时代赋予了纸媒以快速发展的辉煌势头,《华西都市报》发行后,都市报迎来了高峰期。到2005年,全国的都市类报纸达到287种,平均期印数4852.3万份。


而纸媒的权威性也很少有人挑战。


那时的父亲,尤喜欢深度分析类文章。从电视上看到的消息基本都是几句话的快餐消息,而报纸却可以连续数刊报道事件。


饭桌上的群雄激变是以报纸为权威,公交车上的论战是以报纸为发力点,朋友间的谈资更是以报纸所报新异事件为源头。


“报纸都刊登了……”更是成为无数人用以打击对方言语中矛盾的不二之选。


曾经的历史记录者,现在正被历史记录着。



02

日落西山


“卖报啦,卖报。先生,买份报纸吗?”


民国时期,街上随处可以听见卖报郎的吆喝声。或者是一些学生兼职卖报,销量很好,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费用以冲抵生活费。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头10年,报刊亭遍布大街小巷,基本上每走几条街就能找到一个。


那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每次新刊发行时,都要早早的到报刊亭去排队购买。有时和报刊亭老板熟悉,让他帮忙留一刊,那是很多人都羡慕的事情。


自报纸出现后,就被赋予记录时代的历史使命。


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凯撒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他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模板上,告示市民。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纸抄写报纸(出现于 9世纪80年代)和最早用印刷方式复制报纸(出现于10世纪)的国家。


最初仅限于官报,宋代以后才有非官方报纸。中国古代的报纸很少有办报人自己采写的消息,没有评论和广告,和近代报纸有明显的差别。


那时的报纸并不是日发,而是出现重大消息时才由官方进行发布。


1650年,德国人蒂莫特里茨首发日报,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历史数百年,辉煌数十载,纸媒终于陷入困境,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广告额,都出现大幅度下滑。


根据世纪华文对全国70个城市的报纸零售终端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与2014年相比下滑了46.5%,其中都市报类下滑幅度最大,2015年零售发行下滑50.8%,居于各报种之首,财经类报纸下降7.3%、生活类报纸下降10.8%。


据媒体报道,仅2015年就有80%以上的报刊亭主表示零售报刊利润走低,与之相随的是饮料、充值卡等销售额的急剧下降。众多报刊亭主表示,以后不会再续租了。


过去的报纸版面之宏大令人震惊,曾经厚重的报纸变薄了。不仅仅是内容的浅薄,更有广告版面的缩减,而广告收入是纸媒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7年12月29日,这一天就传出十多家媒体休刊/停刊。


还有不少纸媒也在近期表示将缩减出版周期,以应对纸媒寒冬。


例如,江西《信息日报》改为每周四出版;湖北《荆门晚报》改为每周一至周五出版;天津《城市快报》改为每周一至周五出版;湖北《武汉晨报》改为每周一至周五出版;江苏《扬州时报》改为每周两期的周刊。


究其原因,无外乎新媒体的冲击,以及纸媒自身的同质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就像曾经的BP机被手机取代,互联网浪潮下,纸媒被新媒体取代也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洪流。


在人手起码一部手机的社会下,火车、公交、地铁上已经难觅手持报纸或者杂志阅读的人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媒体产品。



03

困境之兽


“最后一刊,留念。”父亲把《环球军事》拿在手上,站的笔直,要我给他拍照纪念。他的脚边,是厚厚一摞以前的报纸和杂志,摆放的整整齐齐,让我想起多年前高考结束的我,怀揣虔诚的心把复习资料收拾在一起,然后卖掉。



当然,父亲并没有卖掉他的那些纸质宝贝们,而是把它们放在了一个柜子里,时不时就要打开柜子讲一下它们的辉煌史。


2017年12月31日,《环球军事》杂志宣布自2018年开始停刊,17春秋来回,无数人的记忆停留在这一刻。


缩版、休刊、停刊,纸媒的寒冬已经来临。


据澎湃新闻报道,仅在2017年12月29日这一天传出休刊/停刊消息的媒体便有十多家。这些媒体包括:《渤海早报》、《假日100》、《采风报》、《球迷》、《北京娱乐信报》、《台州商报》、《大别山晨报》、《皖南晨刊》、《无锡商报》、《西凉晚刊》、《白银晚报》、《西部开发报》、《北部湾晨报》、《上海译报》等。


无法说再见,却又不得不挥手告别。


你,有多久没有看报纸了?


“最后一年啦,以后,就不卖报纸了。”老家报刊亭的刘大爷六十多岁了,由于长年屈居在一方窄窄的空间中,基本上全部都是坐着,可以很明显看出他伛偻的身子。


可是当他说道不再卖报纸时,我能感受到他语气中的落寞。


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即使再多不舍,也不得不割弃这抹对报刊亭的眷恋。


加了微信好友的刘大爷,发了一条朋友圈:


“最后一年,以后就要享清福咯。”



消失的报刊亭,迷失的传统媒体。


自媒体冲击下,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固然令人感叹,然而更令人惋惜的是内容的衰败。


报纸在缩减版面时,调查报道、深度新闻和评论首当其冲,而这些却是过去最为吸引读者、增加用户黏性的部分。为了与新媒体进行竞争,报业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甚至是想如同新媒体那样以快和广为特色。


减版、减期显现了报纸媒体内容生产量的减少,深度报道减少甚至消失则体现了报纸内容质的下降。

媒介的更新迭代是无法阻挡的历史事实,而读者最关注的却始终的内容板块。


纸媒可以利用其滞后性和权威性、专业性,在深挖内容的路上走得更远。继续其深度调查和系列报道以及独家内容。


而大部分新媒体本身只是一个平台,并不生产内容。在其带来快速和广泛的“方便面”类新闻的同时,也会带来泛滥的、未经求证和来源不明、无意义的内容。


新媒体“传播者”和传统媒体“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完全可以互补,一快一慢,一动一静,中和之道大抵如此。


面对纸媒的困境,近两年,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加快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不少传统媒体除了拥有自己的公众号,还加力发展APP客户端,不仅扩大了读者的受众面,还为市场提供了新闻源头。


与新媒体的结合,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不过,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里,唯有坚持媒体的内容性和权威性,方能守住大道。否则,只能泯灭在时代的洪流之下。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新华社网红编辑:通稿到“爆款”只一个好标题

演员黄勃,受邀进中南海参加座谈,他凭什么

蔡伏青新任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惠建卸任

“咪蒙”也要学习广告法,工商将监测千个公众号

2018年,中国广电行业七大非典型猜想!

央视新任台长慎海雄,会怎样做新媒体?

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电视媒体还有机会吗?

起底大剧营销:一线卫视急追视频网站

各大剧目纷纷宣称“收视第一”,究竟谁才是第一

第一代“新媒体”已老,谁将主导我们读什么内容

未来将至,人们更需要科技,还是更需要娱乐?

这个暑假,电视观众在老去,视频观众正年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