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牛的人,越爱读书、会读书!看张瑞敏、冯仑、俞敏洪你就懂了

2017-09-02 正和岛原创 正和岛

很多活跃在企业一线的大佬们,不乏出身草根的人,他们因读书而改变命运,比如郭广昌、刘强东、潘石屹等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也曾讲如果他不读书,“今天可能就是苏北农村的一个农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的船长,其远见卓识、对外界的判断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学习也显得格外重要。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曾国藩说“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读书有种独特的吸引力。如今企业家们到底在读什么书?他们的读书方法又是什么?岛君做了以下总结。

 



作  者 | 曹雨欣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先讲几个企业家的读书故事。

张瑞敏:生活完全被企业和读书填满

 

海尔的成功与领航人张瑞敏、与他的阅读不无关系。

 

张瑞敏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应酬,爱好是读书和与专家恳谈。张瑞敏甚至有一个外号——“书呆子”。有人曾经问张瑞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是学习和读书。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在书中《海尔:能否重生》也曾提到,张瑞敏从来不出去陪人吃饭喝酒,从来不去任何休闲娱乐场所,生活完全被企业和读书填满。

 

对于阅读的热爱早在童年时代就植根于张瑞敏的心中,他从小喜欢的是文学,一心想做记者。

 

1949年出生的张瑞敏精力充沛,他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坚持天天读书。他平均一周会看两本书以上,一年下来大概要看一百多本书。张瑞敏2016年在公开或者内部的演讲中,至少提及了51本书、7本杂志、1份报纸和1篇文章。若列出一份书单,则有上百项。(文末有彩蛋)

 

▲网上流传的在某机场抓拍到张瑞敏在读书

冯仑:“山洞”里读经典

 

作为房地产界的思想家、段子手,冯仑之所以能侃侃而谈,与他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密不可分。

 

“人一出生没有不同,但随着人的状态、相貌、衣着、语言、教育等综合实践,人才开始产生差异,而读书则可以培养大局观”,冯仑这样说。

 

冯仑曾经讲他小时候读书,没有特别亮的灯光,也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就只有放在手头的书。这样的环境对他读书很有帮助,相当于在山洞里读经典,非常安静

 

冯仑说他经常碰到一些人,岁数不大,但给人感觉很老旧,因为他们讲出来的词汇,大都是20年前的。一个人讲话的时候所使用的词汇,反映了他的思想。不经常读书的人,他的词汇会枯竭,思想会停滞。经常读书,而且读紧跟时代的书的人,与他聊天,会觉得他很年轻。

 

冯仑从小喜欢“学先进”,有时看到报纸上有“英雄人物”的事迹,还会写信跟对方交流。这种与优秀人的沟通何尝不是一种等同于,甚至优于读书的方法呢?

俞敏洪:不读书,人和猪还有什么区别

 

俞敏洪好读书是出了名的,他也常常写东西、演讲,激情澎湃的金句激励了很多的年轻人。

 

书被俞敏洪视为拥有的最奢侈的东西。曾曲折考进北大,俞敏洪坦言说北大给他留下的最好的两个东西: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由精神,和友谊。而获得前者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地阅读。甚至他说到“一个人的读书数量和他的独立精神是可以直接连在一起的”、“不读书人和猪还有什么区别?”。

 

多年的读书让俞敏洪有这样的心得:


读书给你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和气质。这三者绝对是长远能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个动力;读书是生存竞争的最高手段。


事实上,新东方的现实版“中国合伙人”徐小平、王强无不都是爱书之人。据说书痴王强的家中收藏了约7万本书。岛君不得不先脑补书房有多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33apb0vd&width=500&height=375&auto=0▲俞敏洪:年轻人要多读书,这是你成功的最佳途径

 

除了这三个人,企业家中保持大量阅读的人不在少数,黄怒波、宋志平、宁高宁、潘石屹、任正非,他们无不手不释卷。前中粮集团、现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最大的乐趣就是“逛书店买书”,他在《黄金屋》中写道“能不断读点书看来是件挺要紧的事,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喜欢读书的人,坏不到哪儿去。潘石屹则把读书视为观察这个世界与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办法。

企业家都在读什么?

 

大众对企业家的书单总有一种浓厚的兴趣。时不时地,各种大佬私人书单流传出来,受人追捧。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弗兰西斯·培根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类书塑造的人也会有差异。

 

宁高宁家中的藏书里,商业管理的书籍只占20%,其余主要是历史、社会类和文学类。王石则说,那些只读跟工作有关的书籍的人,会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狭窄。打穿专业、打破界线,进行互联式地学习,非常有必要。

 

岛君参加北京电视台的总裁读书会栏目录制时,发现大佬们读书很杂,他们推荐的书覆盖管理学、历史、政治、社会、文学等众多领域;不仅有中文书,还有外文书。他们的读书结构更像一个“T”字形,既有见识的广度,又有专业的深度。T形的一横很宽,读书的面要宽;对一些特别感兴趣、专业领域,则可以把书读深一点,这就是T形的一竖。

 

也正是这些多元知识的猎取、多种思想冲击碰撞,这些企业家们在独立思考中,又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成为优秀思想的集大成者。关于企业家到底更喜欢读哪类书,岛君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1.经典让人的精神长骨头

 

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历经了时间考验的好书,这就是经典。经典书籍可以让人的精神长骨头,很多时候奠定了一个人此后的格局。估计很多人在自己老板的办公室的书架上,都见过《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书籍。

 

实际上,经典书涵盖的范围很大,每一个学科都有几本经典书。岛君单独把这项列出来,是想把此类书与快餐书,还有一些杂志等有所区分

 

张瑞敏每年读上百本书,他说:“《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论语》培育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兵法》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当然他还格外喜欢读德鲁克的书,甚至有人评价他是“既懂外国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

 

冯仑把自己现在思考问题相对清晰的逻辑思路,归功于当初研究黑格尔哲学,比如“大前提、小前提,最后结论,基本上是训练你的思考。”对一些经典,冯仑认为要下狠劲、死下工夫。尽可能“吃下去”,融化成自己的智慧、生命、思考方式,对人的一生都有受益。

 

还有一些大佬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喜欢读书,马云的办公室没有书架,还曾因说过“不读书也挺好的”而受到质疑,但他直言《论语》、《道德经》等书是值得反复看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315u5giv&width=500&height=375&auto=0柳传志、王健林、马云谈读书

 

经典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原典。现在越来越多的外文书引入中国,中文版一定程度上夹杂了译者的理解,而读原版书则尽可能回归到作者的本意。像杨澜就曾说“很多人都听说过达尔文的大名,但不一定真读过他的原著,其实《论物种的起源》很有可读性,内容丰富,如果不读原著只听二道贩子介绍,是无法获得其中真乐趣的”。

 

2.管理者读管理

 

管理者日常工作中面临大量的管理问题,经管书无疑是他们常读的书。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日本的大前研一是很多管理者推崇的国外管理大师。尤其是德鲁克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对中国早期的管理者完成了第一次管理学科普工作,张瑞敏、陈春花是这位大师的中国拥趸。

 

在国外管理学方面,张瑞敏说自己主要读的是彼得·德鲁克系列。他认为所有的管理学方面的书,没有谁能像德鲁克写得这么高明。陈春花以其在学术与企业实践中的跨界、多产的著作、研究成果近些年引发国内管理者的关注与推崇。她本人写的《激活个体》、《激活组织》、《管理的常识》都曾给岛君带来诸多启发。巧的是,张与陈两人都格外推崇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

 

冯仑对读管理学的书持有不同的建议,他不主张创业者看太多关于管理的书。他说:


书里的管理理论与现实中的很多情况相悖,满街都是管理人才,却到处都有破产企业。创业主要与人性打交道,要读懂人性,了解人心。创业者最好看那种特别惨烈、对人性有挑战的故事,比如《教父》《古惑仔》,还有上海滩二三十年代的小说,甚至民国丑闻,还有谍战题材等等。这能在他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给予力量。

 

3.读史明智,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可以培养大格局,稳定心性,而经商最主要的是判断大势。历史书则是很好的选择。

 

柳传志喜欢看历史书,他认为历史书能够让他深入思考,他善于从历史故事中汲取企业管理的灵感,以史为镜,从而保持清醒,不糊涂,把事情看得更透彻,更明白。

 

冯仑尤其喜欢读历史和哲学,在上大学前,最花精力去读的就是这两类。为什么喜欢读历史?他形容道:“历史是个望远镜,你一看远了,什么妖魔鬼怪都能看清;离得近,妖魔鬼怪看不见。”他还发现,史书很多都是讲人物冲突与权力之争,现在依然适用。

 

4.文学明人性,亦滋养心性

 

企业家面对众多员工,常常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折射,其细腻入微的手法、曲折的情景故事常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而对人性的把握对企业管理者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喜欢文学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柳传志喜欢读小说,他说能从中对现实生活有所领悟。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喜欢听评书《水浒传》,后来把整套《水浒》的小人书翻了个遍,以至于能把108将背下来。他觉得这本书对此后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上中学之后,他主要看苏联小说,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之类的。后来参军之后,他爱看与军事相关的人物传记和小说,像《战争风云》《战争与和平》等。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很多人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潘石屹也尤为喜欢。路遥的文字给予了他许多力量。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他选择看路遥的书,常常能豁然开朗。他还喜欢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读了好多遍余秋雨的书。

 

而宁高宁喜欢读林语堂、张爱玲、贾平凹。盖茨曾自述,自己喜爱的书多半是非虚构类,《麦田里的守望者》至今仍是他最喜爱的书之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585k1rk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比尔盖茨分享四个读书的习惯

 

5.王阳明心学、稻盛和夫热

 

岛君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阳明心学、稻盛和夫的学习热潮在企业家中日益高涨。今年的正和岛创变者年会上,设立了王阳明心学专题,场地容纳400余人,座无虚席。致良知四合院、盛和塾也格外受推崇。每年也都有大量的人奔赴龙场、日本现场感悟与学习。

 

据悉致良知四合院线上免费学员已有上万名,在全国27个地区建立了公益性学习小组。而盛和塾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3月,自1983年到现在,盛和塾在日本有64家分塾,在国外有32家分塾,有上万名经营者参加了学习。

 

这些“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的方法让企业经营管理者力图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将之运用到的经营实践中,知行合一。

 

除此之外,在谈到读什么书,大佬们还有很多观点。“少读成功学的书,多看自传。成功学的书基本没有实干,而仅是把一些理论串联起来,并教导你模仿就可以成功。实际上每个人是不同的,成功模式也不同。而且,书中的他们真的算成功吗?”李开复如是说。

 

冯仑有一个特别的习惯,看报纸是从八卦看起,然后看社会新闻,再看财经、房地产,最后看时政。这样看报纸,那些非正规渠道的信息会刺激一个人思考,让思维空间特别开阔,还能扩展知识面。

 

袁岳则认为,常读新书很重要。比如科幻书对人的想象力是有帮助的;知识前沿的书则可以让人站在行业的第一线。

大佬们的读书方法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虽然没有针对企业家群体做过严格的统计,但大佬们的读书之多为公众钦佩。


俞敏洪曾多次讲到他在北大的时候四年读了800本书,工作后年均60-100本。亚洲首富孙正义在生病3年期间读了3000本书 。李开复也曾公开建议每人每年应该读100本书。张瑞敏则基本上以每周两本的速度速读书籍。

 

读书成为大佬们的一种日常习惯。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但读书不是目的,这些大佬们究竟又是如何读书的?他们有没有独特的读书方法?

 

1.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能将所读所学灵活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张瑞敏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

 

张瑞敏说自己的阅读是实用主义,读书都是为了管理。读书要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放进去。他从管理的角度,把儒家的“四书五经”提炼成四个字:“内圣外王”,但在实践中,张瑞敏把顺序改成“外王内圣”。“外王”是确定创立世界名牌的目标,再倒逼“内圣”,也就是倒逼个人的学习。张瑞敏说,传统时代,可能儒家文化更合适,因为它体现了团队精神。而如今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道德经》更切合实际,像“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这样的道理,对现在的实际指导意义会更大。

 

海尔“供应链无尺度”的理念,来自约瑟夫.派恩等人所著《体验经济》。张瑞敏所做的解读是从企业为中心变成用户为中心。

 

正是张瑞敏的活学活用,通过研读大师的管理原著,领略前人的管理智慧,将融会贯通的研读心得付诸实际,创新实施了“海尔模式”。

 

任正非对读书的喜爱,也延伸到华为的管理中。比如华为员工中有一个“3+1”计划:“3”是爱上一项运动、交一个朋友、有一项爱好,“1”是周末读一本好书。

 

2.碎片化阅读

 

大佬们每年繁忙工作之外,还能保持大量的阅读,这来自于他们的碎片化时间阅读。

 

宁高宁在两个地方读书时间最多,一个是厕所里,一个是飞机上。飞机晚点却是宁高宁的幸福时光:“一晚点我就想,我也没有办法,这些时间就全是我的了。非常享受。”

 

坐飞机、坐汽车是俞敏洪读书的时间。他说自己从小到大,坐汽车没有晕过车,在特别颠簸的时候都可以用电脑工作。在汽车上看书、看视频,用电脑十个小时,就感觉跟在办公室一样。

 

3.快速阅读

 

袁岳曾算过一笔账,要实现古人常讲的读万卷书,一个人至少要三天读一本。他认为用一个月的长时间读书跟用一天半读书的效果是一样的,主张快读书一目十行,先看序言目录,甚至只是书名,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对于许多书来说,这样做就足够了,可以积累大量的知识。试想下如果你有几千本书的见识和你只有几百本书的见识相比,你对世界的看法会很不同。”

 

据说一本400页的书,任正非在飞机上5-6小时就能读完,而且还能快速能抓住书中要点。

 

张瑞敏则认为,一般的书都是二八开,20%是非常核心的东西,80%是为了描述核心而产生的,只要你抓住那20%的要点,就抓住了这本书的核心意思。他读书的时候,都会先快速地把书浏览一遍,然后挑选有兴趣的章节进行细读。

 

4.读书要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读书既要快,讲求效率的同时,一些企业家也选择了慢读书,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俞敏洪读书坚持做笔记,平时读书有意无意会写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他的这种勤奋也能给他平时的思考和讲课补充营养。

 

冯仑读书不可谓不刻苦,他经常读到半夜,使劲读,反复看。因为喜欢《史记》《汉书》,不懂文言文,他就使劲钻研,把句法反复弄懂。据他说,多年前在西安还买不到《史记》,他甚至想要抄一套,后来托人从天津买到。

 

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岛君还有一个发现,一些爱读书的大佬们也尤其喜欢写作,比如俞敏洪、冯仑、袁岳。他们通过写博客、写微信公号分享自己的见识、心得,而这进一步促使他们思考,加深对书、对某个观点的的理解。很多看完书就忘、认为没有太多价值的人倒可以试试内容输出导向的方式。

结语

 

阅读让人走得更远。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也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亦是对读书人的一种提醒。

 

读过的好书,是我们在心里种下的一颗颗种子。即使当前的一段时间里,它尚没有发芽、结果,但它在悄悄地和我们产生某种链接。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它给我们呈现出更多的惊喜。


这些大佬们如今身价不菲,还在如此认真坚持阅读,那我们呢?

 

部分参考资料:


向企业家讨教读书方法|王石、潘石屹们是怎么读书的(今日头条)

张瑞敏自述:我的读书方法(《经济观察报》)

冯仑:小时候,我在山洞里读经典(冯仑风马牛)

本文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附岛君在海尔游学时,张瑞敏在分享时提到的十本书:


1.比沙县小吃更猛!这只“鸡”全球开店6000多家,欲围剿麦当劳肯德基

2.你与高手的距离不只是能力,普通人靠什么实现阶层跨越?

3.5年砸110亿美元!揭秘李书福再造沃尔沃全程,中企海外并购样板如何炼成?

4.苦撑11年种出“不会烂”的苹果,每年只供2000份!他说,就是要做个傻瓜

5.给溥仪、周恩来做过衣服,四代人剪出了一个百年近代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