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如何修行?(二)
(接上篇)“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社会上有一些人,对佛教没有真实理解,以为佛教不讲孝道,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佛教很讲孝道,而且这个孝道的内涵更广泛。佛教讲报四重恩,其中就有父母恩。佛教把父母的概念拓展得十分广泛,不仅要求学人要孝养此一生的父母,而且还要对累生累世的父母尽孝,这个范围可太大了。
佛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在无始的轮回中,所有的生命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因此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救护,这是何等的大孝!而且在尽孝的形式上,佛教也较其它世间学派更为丰富,不仅端茶倒水、掏钱买物、嘘寒问暖是尽孝,更讲究精神性命上的救度。地藏菩萨和目犍连尊者为了救度地狱及其它恶道中的母亲,那真是披肝沥胆,上天入地,历尽大苦大难,那孝心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佛子出家不是抛弃父母,而是要更有力度地救度父母,这就好比自己先上岸,乃是为了找船,救拔千千万万的父母亲人一样。
因此,做为在家的佛弟子,六祖在这里强调,孝养父母、老人,帮扶兄弟姐妹朋友、关照后代孩子,这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功课。在儒家,这称之为孝悌之道。孝悌之道都做不好,那你连个一般意义的好人都算不上,还谈什么成佛得道呢!
学佛修禅不能搞形式、凑热闹,更不是做秀表演,而是要落到实处,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如今就有很多所谓的佛弟子,他们也读经、也念佛,甚至东奔西走地去搞一些助学呀、放生呀,扶贫呀、宣讲经典呀之类的活动,可是却忘了自己还有年迈多病的父母老人需要照顾,有时对家人和孩子也不管不顾,对兄弟姐妹锱铢必较,视如路人,这种人其实根本不知道学佛修行是怎么回事。
一个人想修行,首先要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好,把自己该尽的责任担起来,然后才谈得上别的。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在各方面比世间人更优秀才是,从我们开始学佛修禅那天开始,我们的人品就要有所升华,为人子女者更孝顺,为人父母者更慈爱,为人夫者更担当,为人妻者更贤惠,为人师者更高尚,为人弟子者更虔诚,为领导更清正,为下属更忠诚,不如此则体现不出佛法的庄严。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中国文化历来讲和,佛法更是如此,佛教住持叫和尚,或称和上,以和为尚,以和为上,佛教弟子在一起讲究六和敬,因此只要佛法深入人心的时候,社会必然和谐。修行好的人一定心平气和,这个和从哪里来?就从忍让二字中来。世间善法也讲忍让,其它宗教都讲忍让,而佛教的忍让则更为彻底和究竟,世间法的最高境界是将一切人看成自己的兄弟,有些宗教将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这个忍让就是有限的,因为有个能忍和所忍。
而佛法则是把一切都看成是自心的显化,本来无生,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这就没有了能所,没有了对待,忍的最高境界是忍无可忍,即忍到没有忍的概念,一切境界都没有个别人,你忍个什么?这叫无生法忍,彻底无条件地接受一切。你证到无生法忍了,你的心就等同佛心。当然,我们一般的佛弟子,智慧和功力不可能一下子到达这个境地,还要从有相的忍、有相的让上着手。只要我们的心还没有通达,我们的忍、我们的让就会有限度,超过某个限度我们就受不了。
比方说,一般事情我们忍得了,如果有人伤害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那自己就要爆发了,就要和人拼命了。再比方如果有人去破坏寺院,损毁佛像经书,我们就很难忍得了,尽管我们能做到尽量不动情绪地和他理论和劝导,可是心里却在默默地咒他遇惨祸,下地狱,这就不是一个佛弟子应有的心态。
这些恶人做出如此恶事,是由于无明愚昧,感招惨祸和地狱恶报是由因果率决定的,如果我们这个样子用心,那是我们在营造地狱,这是恶念,不是善念。对于这个,许多佛弟子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他们往往嫉恶如仇、愤世嫉俗、嗔心大起,还自以为在维护佛教,护持正法,岂不知这种观念直接背离了佛法的精神。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六祖这里告诉我们,修禅行道要有坚固恒久的志向,不间断地用功夫,不能忽冷忽热,一曝十寒。这也是一般初机佛弟子容易犯的毛病,他们刚接触佛法后,往往发很大的愿心,恨不能几天之内成佛,因此他们拼命地打坐,拼命地诵经,拼命地做好事,由于着力太猛,因此就很难持久,过一段时间就会疲劳,就会懈怠。
再看自己,业障依旧,成佛遥遥,于是便灰心丧气,退失初心。学佛修行是个漫长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甚至不是一生一世之事,而是无量劫的事情,要有普贤菩萨那种精神,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众生业、众生界、众生烦恼不可尽,因此我们的愿力,我们的修行也不可尽,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疲厌。我们不能把修行当成一个负担,当成一种劳动,如果这样便不可能持久。
我们要把修行当成一种爱好,在修行的过程中体会其乐趣,这样就可以长久了。有句话说得好,不怕不得道,就怕不在道上。只要我们时时心在道上,成佛是迟早的事。而且就六祖的禅法来讲,你的心只要在道上,此时此刻你和佛就没有什么分别了,也没有一个成和不成的问题,佛来到人间,也无非如此用心而已。普贤菩萨供养无尽、布施无尽、忏悔无尽、礼敬无尽、种种无尽,难道普贤菩萨业障很重,欠债太多么?不是,他这是一种用心方法,他能发起这种无尽的愿心,说明他已经成就了。我们如果能真实无伪地发起和普贤菩萨同样的愿心,那我们当下就是佛了。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世间人都有爱听好话,不爱听坏话的习气,参禅修行是除习气的,能否接受逆耳的话,这是看一个人是否有修行的硬指标。真正有修行的人,你和他讲话就可以很随便,他不会受伤害,而普通人则不行,我们对普通人讲话,一般都要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语言的口气和表达的时机,尤其是想向对方提出忠告和指出问题的时候。
只要人家和你讲话还要注意分寸,如果你会因某句话而受伤害,这说明你的修行还没真正上路。修行上路的人,别人无论如何对他讲话,也无论对方讲的对不对,他都会往道上会,不会起反感。笔者自己就曾遇到一件事,数年以前,有两位姑娘来访,看样子像初中生的样子,她俩看到别人为我印的一个非常小而薄的小册子,叫做《青春留言》,收录了我的一部分格言,前边有一段关于我的简介,简介中有此人“通三教,尤精禅法”的字样,她们其中一位就直截了当给我指出,这个提法好像不合适,有几个人能通三教还精禅法呢?我听了这话,说实话,心里有点不舒服,心想,你们小毛丫头,懂什么呢,就敢随便开口品评?
不过我马上警觉了自己的不快,我发现自己也有不爱听逆耳之言的习气,看起来自己是常听来访者赞叹语言听惯了,真的以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其实人家外面的人怎么评论自己还真不好说,恐怕难听的话也不会少,只是这些人不会来到身边讲而已。再者,无论这两个孩子讲的对否,但她们肯定代表一部分人的看法,她们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要给自己下一些诸如明白、开悟之类的定语,以免遭受讥谤。谦虚永远没有错,让作品本身说明问题,因此,我应该感谢她俩才是。
于是我没有露出丝毫的不快,转而很真诚地对她俩讲,谢谢她们的忠告,如果再有这个情况,我一定不会让人这么写。她们其实是鼓足勇气和我这么说的,原以为我听了可能会不愉快。听了我的回答,她俩竟肃然起敬,说在她们眼里我是名人,没想到我这么宽厚和谦虚。我心里却在暗暗惭愧,自己真的没有她们想的那么有修养,只是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而马上纠正了而已。看起来,一个人能谦虚地对待别人,不仅不会贬低自己,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未完待续)
图片摄影/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