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读竺可桢日记(7)·1941年 4月1日

竺可桢日记(1941年4月1日)

【原文摘录】

1941年4月1日 星期二

由渝至晴。晨126° 午202°。


晨六点起。八点至新桥卫生署晤金宝善, 适在做国民月会,等半小时。遇金楚珍与沈克非,余请彼等介绍校医。据沈云,有王医生本拟往西北,后以故留渝,或可去,但须夫妻同行,因二人均为医生。昨徐志芗介绍一协和毕业生,其妻为看护,亦须同行云。余向沈询美国赠我国之药可否分给各大学。据云该药只十四种,为Ether乙醚、Chloroform氯仿、奎宁、碘酒、Emetine吐根碱、纱布、棉花、Boric硼酸等,交与卫生署、军医处及红十字会三机关云,将来大学如要,可由卫生署分给云。


八点半欲出发,汽车马达不能开。余徒步至歌乐山中央医院晤孟真,在第一病室。据云以血压高至190mm而眼觉昏,医生嘱静养,近血压已下降云。出院后,待车不至,余又走回山洞。自华西至医院走路需约一小时。在山洞中膳后,行一小时至青木关,先往国立音乐院晤梅儿,并以修好之手表交与。晤黄友葵,余嘱其劝陈嘉来浙大。二点别梅至教育部晤黄龙先、钟道赞、吴士选。三点乘车回。汽车一上坡即觉无力。至北碚近水井湾以无油而停,余步行回。




读后感】

《竺可桢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扇小窗,得以瞻仰和学习竺可桢校长平日里的生活习惯、思想理念和精神意志。


日记的开头便让我深觉羞愧:1941年,已经年过半百、声名远播的竺先生仍坚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每天早上坚持六点起床,迟一些也不过六点一刻。放眼身边,有多少学子能做到如此?难的不是一时兴起的勤奋,而是长久如一的坚持。


1941年4月1日,和往常一样,竺老校长为国立浙江大学的建设四处奔波劳顿着。人吃五谷杂粮,少不得病痛灾患,更兼战火纷飞、奔波流离,药品,就成了关系性命的要紧之物。抗日战争中期的贵州湄潭,医药物资紧缺,美国赠送的十四种药物要分给卫生署、军医处和红十字会三个机关,层层分配下来,大学校医院所获极少,在此情形下,聘请校医更是难上加难。


但药品和医疗关乎学生切身利益,这样的事,竺校长向来无比重视。竺老殷勤过问校医、医药补记供应之事,希望为同学们选择医术高强的可靠医生,做好后勤保障。有多少终日忙碌的校长,能亲自过问这等细碎而又关乎学生利益的杂事呢?竺先生做到了。此外,竺先生还要会见数位亲友,无奈汽车损坏,竺先生却并未因此而懊丧,而是欣然徒步。竺老安步当车,从山洞徒步至歌乐山中央医院,又返回山洞至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一下午以步代车会面了五六个人。以堂堂校长的身份,若坚持要乘车,想必也是能实现的。但竺先生非常看重身体素质,鼓励浙大学子多运动、多锻炼,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用步行代替乘车。竺先生眼里布大局,心中更着细节,细致周全到亲自去送修好的手表、劝陈嘉来浙大......这一件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反映了竺老校长对师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对国家和教育事业的重视。


竺老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每天的日记旁也都精确地标注了当日上午和下午的温度,他对于气象学科研和教书育人的专心致志、实事求是的态度,仅是通过这篇日记,就已跃然纸上。可以说,竺老校长真正地做到了言行一致。


——强基哲学2101 何映娴 胡雨竹

纪念竺可桢校长系列

1.共读竺可桢日记(6)·1945年 3月26日

2.世界气象日特辑 | 竺可桢文献

3.共读竺可桢日记(5)·1937年 3月20日

4.共读竺可桢日记(4)·1937年 3月19日

5.读竺可桢日记(3)·1937年 3月13日

6.共读竺可桢日记(2)·1943年3月10日

鸣谢 | 浙江大学档案馆 张淑锵

排版周盛廷

责任编辑|尤释卫

审核 | 卢佳颖 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