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读竺可桢日记(14)·1921年5月10日

竺可桢日记(1921年5月10日)

【原文摘录】

欧洲之现势与将来之危机(节选)

1921年5月10日


自大战告终,国际联盟成立,世之希望和平者,莫不额首称庆,以为弱肉强食之说将废弃,而大同世界将实现矣。乃事有大不然者,凡尔赛和约之墨沈未干,而意大利与南斯拉夫(Jugoslavia) 已以兵戎相见。因英美法三国之居间竭力调停,时逾二载,始得言归于好。于是而匈牙利、罗马尼亚之战争,波兰、俄罗斯之战争,接踵而起长此以往,中欧将无宁日。其故何哉?日无他,国家主义深印于欧洲各民族脑中为之也。

……

要而言之,则欧洲各民族咸醉心于国家主义。虽微小之民族,亦蠢蠢欲动,思独树一帜。欧战告终而后,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氏,复推波助澜,倡民族自决主义。于是各小民族国家主义之气焰乃益张,不特土、俄、匈、奥不旬日而豆剖瓜分,即今日执世界牛耳之英吉利,亦受其影响也。

……

综上观之,则今日欧洲各国,其国家主义之发达已臻极点。国际联盟诸强国,遂以人道主义相号召,而借口民族自决以重订各国之新疆界。然其私利之心曾不稍泯,凡事之有利于协约者,则民族固可自决,否则即不能也。如法之割亚尔萨斯、劳伦,波兴之占西普鲁士,罗马尼亚之据倍纳、脱兰适樊尼,皆其明证也。不知各民族中之国家主义,已澎湃不可抑制,以强权所厘定之国界,恐终将为其所打破耳。






读后感】

1918年,年轻的竺可桢被授予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的学位。此时已在学术界颇具声望的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军阀混战的华夏大地。他不求高职厚禄,怀着满腔热忱进入各大学府,尽己所能向世人传授最为先进的气象学说。或留任海外,或求职庙堂,他都能收获更为安逸的生活,其选择或令世人不解。


但通过此文,我得以一瞥竺老校长的潜藏的内心世界——他心里不仅装着气象学,还装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他为发扬学术四处奔走,也为欧洲的动荡而感慨惋惜;他着迷于气象研究,亦不忘回望世界发展的历史;他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近日对于科学的独到见解,还敢于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之中,发出源自肺腑的呐喊。


精于学术之人,为学者。能以独到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学者,为能人。而愿将想法化作号召、付诸实践的能人,方为栋梁。


竺可桢老校长以欧洲局势为切入点,带领我们思考国家主义与民族之间的取舍。竺可桢老校长以欧战主力德国与奥地利之间的战争为例子,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大是大非前,各个民族需要联合起来,舍弃国家主义,共同克服困难。这是竺可桢老校长践行浙大校训“海纳江河 启真厚德 开物前民 树我邦国”的体现。


竺校长曾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可以看到,他自己做到了,也带着千千万万的灿若星辰的浙大人做到了。数十年后的当下,我们依然需要面对一条充斥着未知的发展征程。我们若只是沉浸于“形而上”的学术中而“不闻窗外事”,国家的发展或许会失去技术罗盘的指引,我们也可能会在时代潮水袭来之时不知所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优秀的绵羊“不应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标签。愿你我,均能化脑中学识,为前进之动力,在时代潮流之中,留下自己的行迹。



—— 混合2102曹晨炫 神农2001刘虹均 


纪念竺可桢校长系列

1.共读竺可桢日记(13)·1949年5月2日

2.共读竺可桢日记(12)·1941年 4月28日

3.共读竺可桢日记(11)·1941年 4月22日

4.共读竺可桢日记(10)·1937年4月17日

5.共读竺可桢日记(9)·1941年 4月10日

6.共读竺可桢日记(8)·1936年 4月7日

鸣谢 | 浙江大学档案馆 张淑锵

排版|余跃洋

责任编辑|尤释卫

审核 | 卢佳颖 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