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读竺可桢日记(9)·1941年 4月10日

竺可桢日记(1941年4月10日)

【原文摘录】

4月10日 星期四 重庆  晴。晨12.6°。晨五点气〔压〕744。沿途洋槐已开。


下午在沙坪坝开三校联合招生会议


晨五点半起。六点十分偕蒋光才由所出发赴车站。七点四十分车开。十点半抵两路口。


四点开联大、中大、浙大三校招生联合会议,到志希、潘光旦与余三人。决定联合招生,以浙大、中央、联大及武大四校为限。地点在重庆、成都、昆明、贵阳。外加丽水(浙大)及衡阳或耒阳,与湖南教厅接洽后再定。考试由联大主持,衡阳阅卷由浙大主持,题目一律。浙大出国文、中外史地、中外历史,中大出英文、生物、中外地理,武大出数学、甲乙公民,联大出物理、化学〈理化〉。报名考试限八月一日至十日内,阅卷归主持考试学校。志愿分四个,但额满时招生委员会有分配之权。费用依照各院预算之多寡。学生旅费概由自出,报名费五元。志希约在金刚饭店晚膳。膳后晤肖堂,知其病疟,厦千则去渝,均不值。晚屋中无帐,而蚊子特多,几不能睡。


晚阅 Bernal 贝尔纳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Science《科学的社会功能》,批评日本之科学工作为学究式、过分细致而无想象力、无批判性且不准确。



读后感】

竺可桢校长今日晨起乘车从北碚抵达两路口,中午与友人交谈,下午在沙坪坝参加三校联合招生会议,晚间读外文书。即使公务繁忙,竺校长仍不忘关注身边的人和物:“沿途洋槐已开”,展现出一名气象学家敏锐的观察力;等车时与偶遇的友人交谈并认真记录下他们的话语,竺校长待人的真诚可见一斑。招生是一所学校的大事,“但假深根常得地,何忧直干不扶天”,学生是学校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基础,基础稳固了,一所学校才能蒸蒸日上、一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竺校长亲力亲为,与同行们通力合作,只为选拔出优秀的,能成为国家之栋梁的人才。白天舟车劳顿,晚间仍不忘读书充实自己。


竺可桢、苏步青等一批在国内外颇负盛名的科学巨人,书写了浙江大学历史上艰难而光辉的历史。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师们依然拼尽全力为同学们打开求知的大门,促进同学们在数理化文史哲全方面发展。这当然不是老学究式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竺老校长在战火中研学讲学,也在战火中思考科学的功用。科学工作需要严谨细致,需要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而最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正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持与努力,成就了如今全学科综合型的浙江大学,而作为当今浙大学子的我们,也期望通过努力,有朝一日能无愧于“灿若星辰的浙大人”这个称号。


——心理学(求是科学班)2101 求芸、徐一诺

纪念竺可桢校长系列

1.共读竺可桢日记(8)·1936年 4月7日

2.共读竺可桢日记(7)·1941年 4月1日

3.共读竺可桢日记(6)·1945年 3月26日

4.世界气象日特辑 | 竺可桢文献

5.共读竺可桢日记(5)·1937年 3月20日

6.共读竺可桢日记(4)·1937年 3月19日

鸣谢 | 浙江大学档案馆 张淑锵

排版廖勰

责任编辑|尤释卫

审核 | 卢佳颖 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