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调魔法师:法律人的未来岂止于想象 | 书评

2015-10-19 D调魔法师 麦读



作者=D调魔法师 微信公号「D调魔法学园」创始人

来源=作者授权首发



半个月前,北大出版社的《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职业的未来》一书刚上架,笔者便意外地收到了麦田书坊的热情要约,邀请本人加入围绕该书展开的头脑风暴、写写书评;在此向麦田书坊表示感谢。不过,笔者私以为,讨论的范围不必被当下「互联网+」的浪潮所掩盖,关注的焦点也不必局限于司法系统或律所行业的变革。事实上,《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一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以可预见的「法律市场的剧变」(第一部分)及「新图景」(第二部分)为背景,探讨「年轻法律人的前景」(第三部分)。因此,笔者更愿意以法律职业、法律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创立D调魔法学园的初衷,谈谈悦读过程中的共鸣


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你还在律所、公检法或公司合规法务部埋头苦干,或正在寻找法律实习的机会,建议你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细细体味该书作者Richard Susskind引用的一句名言:「奔往冰球所向,而非冰球所在。(冰球选手Wayne Gretzky语)」当年轻的你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是否考虑过法律市场的发展趋势?你的择业范围是否还停留在众所周知的既有主流法律职业?你是否还在为选择了「史上最难就业专业」之一的法学而怀疑高考填报志愿时脑子进了水?


假设作者的预测正确,法律市场的变更将在未来三到六年显现;即使这样的预测早了十年,大多数年轻法律人也将在三十多岁时步入这个新世界,彼时正是现在年轻法律人的事业中期。我们很可能不会见证大爆炸式的革命,但「变革也不会太步履艰难」。亦步亦趋难成大器,弯道超车并无不可。如果作为年轻法律人的你有胆识「奔往冰球所向」,下文的讨论或许能引起你的兴趣。


一、执业泛化的平坦世界


书中预测,法律服务外包、替代性法律服务提供商将逐渐涌现;这不禁让笔者联想起另一本有广泛影响的著作:Thomas L. Friedman撰写的《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90年代末期,光纤发展与千禧虫危机把印度和全世界带进外包的全新层次;中国加入WTO则把中国和全世界带进岸外生产的全新层次。随着资本机敏地流向更廉价、高效的地域,世界悄无声息地开启了全球化进程。


与全球化进程相似,在法律世界,直到不久前,大多数客户似乎还能坦然接受律师按投入而非按产出计费,律师们则被billable hours鞭策着加班加点。然而,随着法务总监们陆续坦露「事多钱少」的困境,不少律所已经采用固定数额或最高限额的收费模式,甚至按价值收费,或按为客户节省下的时间和成本收费,而不论花费的时间;但这些并非治本之策。作者提醒「庐山之中」的法律人:「因为有法律,律师才能讨生活,正如因为有疾病,医生才能维持生计。但法律的目的并不是要养活律师。律师的存在是为了帮助社会满足对法律的需求。」如果法律人能敞开胸怀、真正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不难意识到,「大宗商品化」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事多钱少」的困境,并且法律人可以不同的工作形式,为促进法治这一更高理想作出同样有意义的贡献


毫无疑问,「大宗商品化」将导致法律执业泛化,削弱传统法律职业的地位;但就客户或资本而言,法律的流程化转型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起草劳动合同至少对大多数雇员而言无非是填在线表格而已,那为什么这不能直接由客户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来完成呢?」事实上,律所里不少初级律师(尤其是非诉业务)的工作内容也无异于「填表格」,律所却就大量专业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向客户收取高额费用。倘若将这部分法律服务外包,由替代性法律服务提供商从事这类业务,则可大大降低法律费用;对律所而言,这种客户通过许可使用模板来获取律师法律专业知识的全新方式给律所们提供了「睡大觉都能挣钱的机会」(譬如:汉坤的创业法律文件DIY神器「简法帮」)。律所非诉业务还往往让小时费率很高的初级律师来处理大量文件,工作内容却只是整理归档并按法律进行基本分类,如今文件审阅也可以被外包给第三方专业供应商,以大约1/7的成本就能获得更高的质量。律所的诉讼业务中,通常只有策略、战术、法庭辩论这三项具有不可替代性,很多例行、重复性的事务均可以分包出去。法院里头的大量事务工作也完全可以由第三人为法官代劳,譬如将司法文书标准化,再略加修改。


总之,该书作者主张,律所、公司法务部可以将例行和重复性的法律任务外包给低成本的第三方供应商,把法律工作转移到企业已经转移了部分职能(例如电话服务中心)的离岸地区,雇佣成本只有传统律所一半的合同制律师等。不久的未来,我们将迎来一个执业泛化的平坦世界。


二、法律职业的无限可能


随着法律执业泛化,替代性法律服务提供商将逐步取代传统律所中的初级律师及其他辅助人员,导致各律所倾向于缩招初级职位和辅助职位、甚至不再录用新人。未来,律所可能会以高级别的合伙人为主,每人辅以一两位助理律师,或在内部设立替代性处理的职能部门,或建立自己的离岸法律机构。正如不少人已预测的那样,接下来将迎来律所之间的并购潮,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型所需要通过并购引入长期可持续的新商业模式。人员只有个位数的小律所则将步履维艰,甚至在与替代性法律服务提供商的竞争中败北。不过,专攻某一领域的精品所在未来依然会有市场,「哪怕是大型公司的法务总监也常常会表示欢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个人化的服务」,但其吸引力将更多地源于律师个人的才能。


尽管顶级律所存在缩招的趋势,笔者却赞同该书作者的观点,乐观地认为法律职场新鲜人将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倘若引入法律+概念,法律职业将充满无限可能。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法律人未来的雇主: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大型法律出版商、法律知识提供商、法律流程外包商、商业街零售商、法律租赁中介、新型律师事务所、在线法律服务提供商、法律管理咨询公司等。法律人的新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知识工程师、法律技术专家、跨学科法律人才、法律流程分析师、法律项目管理师、在线纠纷解决师、法律管理咨询师、法律风险管理师等。上述种种,不一而足;乍听起来天马行空,实则并非作者的空想。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毕马威、普华永道、安永)已陆续开展法律业务,甚至创立了自有品牌的律师事务所(如:上海勤理律师事务所)。除此之外,咨询行业也会为未来的法律人提供职业机会,将有咨询公司「专攻法律流程分析、法律项目管理、法律风险管理,也包括对管理和维持内部法律职能的最优方式提供咨询意见」。全球最大的两家法律出版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和里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明显有野心进军法律技术、法律知识工程、在线法律服务等领域。


著名的法律租赁中介Axiom建立了一个大型的临时律师库,使得渴求工作灵活性的律师们可以基于一个具体合同或项目而工作,真正成为自由职业者。新型律师事务所如美国的Clearspire以及英国的radiant.lawRiverviewLaw鼓励在家工作、外包后勤职能,凭借更低的成本和收费实现盈利。英国的「公民意见」(Citizen Advice)服务系由具备专门技能的非律师为人们提供问题、权利、责任方面的法律意见,而这些非律师常常是志愿者……


前阵子网友们纷纷调侃「Uber宣布进军法律服务市场」,那时笔者就在想,为什么不可能呢?类似地,为什么不能仿照大众点评网,建立法律界的在线口碑系统呢?或许哪天大众点评网就宣布进军法律服务市场呢!又或者,为什么不能仿照滴滴打车,建立搜索并预约附近或有意接单的律师?为什么不能仿照百度知道,建立法律经验社区,让人们通过求助「度娘」快捷获得对常见法律问题的解答?此外,如作者所设想,法律界还可以有价格比较系统、法律服务拍卖系统、电子法律集市等等。


上述法律职业或法律相关市场可能看起来与绝大多数人选择法学院的初衷有一定距离,但为何不采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接纳新的职业选择呢?「如果有些法律人能足够灵活、思想开放、有创业精神,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那他们就可能找到激动人心的新工作。」更进一步地,法律人为何只能「找到」新工作,而不能「创造」新工作呢?年轻法律人的领袖和精英气质,不该消磨在岁月中,逐渐被匠气所取代。


三、年轻法律人的职业教育


作者在书中有一个预设,笔者亦十分赞同:「无论最后是否以法律为业,研读法律学位而得到的训练都会是有用的技术和经验。」正如很多商科学生会选择会计学入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法律训练也能为法科学生带来「智识之严谨、分析之清晰、语言之周密、批判思维之强、从事密集研究的能力、公开讲话的自信心」。并且,现在比过去有更强的理由在法律之外掌握至少另一门学科,如管理、计算机等。跳出法律之外学法律,你将收获更加开阔的思维和视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不过,就目前「以防万一」的高校法律教学方法(传授诸多科目,只为万一未来实务工作中可能会用到某些科目知识)的效果而言,似乎与大多数国民们「小学奥赛、高中微积分、实际工作生活中通常只须加减乘除」的尴尬境地有些许雷同。很多高校法学院有专人负责学生就业乃至职业规划事宜,但收效甚微。倘若有机会进行一些变革,方向或许应如作者所言,「把下一代律师训练得更加灵活、会协作、跨专业,能超越法律学科的边界,能用通俗的商业语言交流,志在运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方法则可考虑向法科学生提供诸如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法律知识管理的选修课,并分析当下和未来法律服务行业的趋势。


就法律实务而言,如果初级律师们用来练手的基础法律工作即将交给替代性法律服务提供商,年轻法律人怎样从一张白纸一跃成为专家呢?作者建议:回到学徒制模式的某些改进形式,让年轻法律人通过在实践中与法律专家紧密合作并观察他们,从而习得法律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律所可以不再向客户收取初级律师的费用,直到他们真正带来相应的价值。当然,这很可能导致年轻律师在律所的早期收入比过去更低


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以鼓励法科学生多参与模拟法庭等竞赛,同时开发模拟实务的项目。据作者在书中介绍,Paul Maharg在《变革法学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基于模拟训练和基于事务学习的世界:他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研究生项目「苏格兰法律实践证书」中设计了一个虚拟的城镇,叫做「阿德克洛奇」(Ardcalloch),法律学生可以在其中的虚拟律所扮演律师的角色,模拟真实的法律交易和纠纷,有经验的律师则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客户与法官;所有设施都在线提供:虚拟办公室、各种机构、职业网络,并有各种文档资源来体现真实性。类似地,模拟辩护、文件起草、客户会议、谈判、文件审阅、法律研究、尽职调查等等,都可以更多地借助网络实现。这些活动会很大程度上弥补替代性外包造成的训练缺口。


四、有志青年的魔法学园


在法律市场变革的背景下,年轻法律人面临着一系列丰富和激动人心的新职业选择。或许刚听到诸如法律流程分析师、法律知识工程师等新工作时,大家会觉得不如传统的法律职业来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恰如作者所比喻,当一项手工业工作被工业化之后,很多手工业者也有类似感受。但是,这些工作无疑既有回报也有挑战,并同样为促进法治这一更高理想作出有意义的贡献。另外,即使在现有的职业选择中,法律人也大可不必拘泥于律师、公检法或公司法务;国际组织、投资银行、法律猎头、法律评级机构等等,都欢迎法律人加盟。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职业本无高低贵贱,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勤奋踏实、积极进取,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职业高度。这也是D调魔法学园主张的「高端」「职业教育」(而非「高端职业」「教育」)的本意。


不过,中国的法律教育和资源(或许不限于法律领域)还呈现另一大弊病,即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平衡现象。正如D调魔法学园已发布的「观察系列」文章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的法律市场、资源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法科学生所能获得的教育、资讯、机会也因求学地域而大相径庭,这对在非京沪地区求学的优秀学子而言显失公平。因此,D调魔法学园希望在扩大法律人的择业视野的同时,致力于促进跨域资源共享。事实上,互联网的精神恰恰在于分享。


法律人的未来岂止于想象?「未来已经到来,只不过尚未全面铺开。」如果你目光追及冰球所向、跃跃欲试,何不跨越从心到手的距离,挥起手中的魔杖?


延伸阅读


iCourt 采那谈《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 | 书评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 书评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律所? | 书摘

未来如何训练青年律师? | 书摘

法律市场变革的三重驱动力 | 法律人FM

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 ——法律职业的未来 | 法律人FM


获奖通知




请以上六位将地址发送到麦田后台,其中三位将获得《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一本,另外三位奖品保密,收到便知:)


邀您关注




麦田書坊

maitianshufang

来这里 与关心法治

热爱阅读的人相聚



D调魔法学园

MagicAcademy_inD

专注高端职业教育

促进跨域资源共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