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0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马立明:从胡锡进与吴建民的辩论看中国学术界幼稚病

2016-04-10 马立明 大家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作为一项国家干部、新闻工作者、出租车司机、个体商贩、中学生都热衷参与的“全民运动”,谁都可以就国际关系说上两句。




胡锡进与吴建民的对话,令我想起了一年前的一场争论。

在一个云集了500位从事国际问题、外交研究的学者微信群里面,突然爆发了一场论战,辩论从中午持续到晚上,百多人参与了这次论战。

起因是一个学者(姑且叫他A君)指出:“做国际关系研究的,必须从国家利益出发,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不能胳膊向外拐。谁要是不爱国,那就不要吃这碗饭!”

这种论调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这种论点很明显带有《环球时报》的色彩,讲求政治正确,立场先行。我说:“一个学科如果不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上而是建立在基于立场的诡辩之上,那是得不到发展的。”以国际关系学科比较发达的美国为例,尽管有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这样的“学者+官员”,但也有无明显立场的亨廷顿、基欧汉和戴维·辛格,更有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诺姆·乔姆斯基和爱德华·萨义德。

双方各有拥趸,你来我往几百个回合,不仅覆盖大江南北的学者,还有远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学者加入战团。到了深夜,A君为首的阵营溃败,几位学者愤然退群。但质疑派也没有赢。他们之间又分成了各个小派系,继续争吵起来。

这一次学术“立场之争”,看似小事一桩,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学界的诸多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学术、怎么定义知识分子等。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讲求“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最大的成就便是金榜题名,进而进京做官。学术与政治高度结合,做学问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终极目标是“做帝王师”,这里面功利主义色彩非常浓厚。钓鱼的姜太公也好,诸葛卧龙也好,都是权力相邀的佳话。如果屡试不中的读书人,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最有名的人物形象要数孔乙己。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更看重权力,并非对学术的虔诚。当代,在媒体界、知识界都有这样的投机分子存在。具体是谁,你我心照。



再看看古希腊式的知识分子,他们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真理。赫拉克利特说过:“我不可能放弃我对因果律的研究,去当波斯国王。”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意大利有哥白尼、伽利略,英国有达尔文,俄罗斯有索尔仁尼琴等,都是为了真理与权威(政府、教廷)抗争之人。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阐释是:“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才是他们的本色。”而萨义德的表述更有代表性:“知识分子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及弱势者、受迫害者的代表,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与见地”,“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业余者’、搅扰现状的人。”

两种不同的风格,造就了两种谱系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仕”成为知识分子的首要甚至唯一选择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依附性就变得尤其突出,“道从于势”便成为必然。但在西方,“道”与“势”相对独立。两种路径孰优孰劣,在近代科学发展中便见高下:一个飞速发展,一个原地踏步。19世纪东西文明相遇时,东方的溃败便不足为奇。

现在国内高校的学科建设,是按照国外的学术分科进行。尤其是自然科学、医学、经济学等,都实现了“道”与“势”的相对独立。这是五四之后中国科技奋起直追的基础。但是在社会科学上,尤其是国际政治学上,这一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国际关系这门学科,就是为“治国、平天下”而设,与现实政治、外交、博弈等高度结合,自然带有古典士大夫的情怀。作为一项国家干部、新闻工作者、出租车司机、个体商贩、中学生都热衷参与的“全民运动”,谁都可以就国际关系说上两句。由于“道”、“势”不分,很多人的国际关系研究从爱国主义出发,带有明显的主观情绪,失去了对学科专业性、科学性的把握。

2014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牛新春,在《现代国际关系》上发表文章,指出了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在理论、逻辑、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硬伤。其中,涉及到美国2001-2004年中东外交的400多篇文章,“无意识地”使用现实主义理论的运行,并非是系统的、规范的。实际上,现实主义早已经是过时的、不受欢迎的理论,但中国学者却爱不释手,牛新春认为,这是学界中“落后就要挨打”、“国强必霸”等狭隘民族主义观点的投影。今天,《环球时报》依然带有这种色彩。

实际上,外交风云瞬息万变,如果在研究中讲立场,会发现非常难跟进。比如57年之前中苏友好时期,苏联是老大哥,学术立场要亲苏,什么都说好。后来决裂了,就变成苏修,就要说它的坏。后来与俄罗斯好了,调子又扭回来。那么请问俄罗斯研究的学者怎么弄?

在这方面,我有一定感触。在学界、媒体界,批美国、批日本是一种政治正确,很多学者做美国研究之时,依然使用着“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一类的名词,表述中带有强烈的仇恨色彩,比如“野心”、“图谋”等等。有一段时间,国际关系的研究就是一种“谋生之道”,只要立场正确就过关,至于事实、理论被忽视。如果你研究的事实有利于美国或日本,就会被怀疑“居心叵测”、“胳膊肘朝外”,在网络上还会被扣上“汉奸”的帽子。坦白说,吴建民的言论,哪怕非常专业,但却带有“政治不正确”;而胡锡进呢,尽管偏激可笑,却被认为是爱国的、政治正确的。

这种“立场先行”,导致整个学科依然停留在幼稚的阶段。




应该说,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昔日贫弱、自卑的中国。那种带着悲情与仇恨的叙事体系,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有“受迫害妄想”之嫌。《环球时报》的那一套,今天早已经过时。如果说以前思维是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对抗性的,那今天则已经进入新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以全球共治为目标的新世纪。此前,某位女学者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如果美国进攻朝鲜,中国就可以进攻台湾”,如此反文明的话,让众人瞠目结舌。与胡锡进那一套话语体系相比,吴建民的判断更贴近今天的世界。

现在国际社会趋势在发展,国际上的交往都是靠制度规则在运行。牛新春举了个例子:“你现在花1000美元买一张美联航的机票,美联航就有义务把你从北京送到华盛顿,而不是说你拿上枪,说你把我送到华盛顿。”



今天中国的成就,没有必要否认,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待。一个崛起中的国家自然要面临既有国际机制的限制、约束,不仅守成大国要钳制,一些小国也会由此产生不安全感。这是由国际政治结构决定的,而不是来自偏见、敌意,没必要以仇恨情绪对待。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杨成在辩论中发言:“中国如果不能超出民族国家和国家利益中心主义的自我设限,中国崛起就是个梦话。”

我们真正担忧的,是我们对世界了解多少?对于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我们是否都做过扎实的国别研究?我们的外交手段,如何才能真正打动这些国家?建设海外基建设施比如中巴铁路、瓜达尔港等,面临着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的多重挑战,我们的研究是否可以预见到?对于世界,我们要亮出的是诚意,而不是拳头。我们需要的不是立场,而是专业。

当我们抛弃这种意气用事,再去看吴建民和胡锡进的表述,各有哪些合理的部分,相信大家能一目了然。



作者:马立明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评论员,政治学博士。


【作者文章推荐】

打官腔的国民党已经过时

加利与文明高歌猛进的90年代

我们不再把他们当成人类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英文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