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为“穷人”提供帮助
我跟郁丹(Dan Smyer Yu,德国马普宗教与民族多元研究院)教授一起写了一篇文章,叫《移情布施与公益》。他作为一名西方的学者,我作为一名藏传佛教的教徒,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对慈善的认识作了一些阐述。但今天讲这个的话,可能有点理论化,刚才主持人也说了,“要多听一些穷人的声音”,所以我在这里,想把自己生活中个别穷人的声音传递给大家,这也算是一种爱心传递、温暖社会吧。
我总认为,所谓的慈善,并不是宗教徒才需要做的,它应该是所有人的道德底线,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美德。这一点,刚才各大宗教的相关人士,都按照各自的教义,对慈善阐述了不同的理念。而对我们佛教来讲,佛教认为所有的众生皆具佛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众生毫无例外都是“佛”教徒,因此,慈善就该是人人必须行持的行为。
现在很多人认为,慈善是一种宗教行为,并且是短期的突发性行为,似乎只有发生了灾难,才会让人联想到“慈善”。但实际上,做慈善不一定非得有很多的财富、很大的权力,只要有一颗爱心,人人都可以为“穷人”提供帮助。
所谓的“穷人”有几种:一种是物质很富裕,但内心特别贫穷的,这种人需要心灵上的帮助;还有一种是物质生活贫穷,连基本生计都难以维持的,他们需要财物上的资助。鉴于此,我们每个人明白慈善的意义非常重要。
如今在中国,慈善的普及面还不太广,很多方面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北师大的王振耀教授曾做过一个统计: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目前的慈善组织只有2000个左右。而与之相比,人口3亿多的美国,慈善机构超过100万个;人口不足1亿的英国,有16万个;人口只有3000多万的加拿大,有8万个。这组数据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中国的慈善事业,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若能对慈善活动减少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提供较为宽松的空间,慈善事业的未来肯定更令人期待。同时,宗教人士也好、非宗教徒也好,若能经常举办各种论坛,就此作一些交流以取长补短,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人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
其实,如今很多穷人的现状,我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在大城市里,有些人吃一顿大餐或买一件名牌的钱,若是节省下来去帮助他们,可能会改变许多人一辈子的命运。
作为出家人,我原本近20年来一直在山里修行、学习经论,后来为什么要出来做慈善呢?就是因为看到了很多穷人。
有一次,我去一个人的家里,他家只有一把茶壶、十来斤粮食,其他什么都没有。我问他身上有多少钱,他红着脸说只有32元,这就是全部家产。他的母亲生病了,一直躺在那里,没有钱医治……试想,在当今这个时代,32元钱能做什么?能看病吗?看到他的眼神,听到他的声音,作为一名佛教徒,我如果一直呆在山里,与世隔绝,就已经失去了佛教所讲的大悲心。
还有一次,我见到一个需要资助的大学生。他的父母都是病人,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辆摩托车。这个孩子非常聪明,考上了大学,很想读书,但学费就要4500多块。他的父母一直在商量,准备卖掉摩托车。那个时候,我们发现了他家的状况,想办法帮孩子交了学费。
其实,这个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特别特别多。今年,我们上海“慈慧”基金会,就资助了藏族、汉族的300多个孩子。在发放善款的仪式上,一个贫困的孩子来作代表发言,她说自己的父亲早年因车祸成了残废,母亲起早摸黑,苦苦支撑这个家。为了几个孩子的学费,母亲到处去借钱,但亲朋好友都不愿借,因为之前父亲看病欠的债还没还……她泣不成声地讲着父母的无助、自己面临失学的痛苦,我当时也流了很多眼泪。其实,我是个不喜欢哭的人,包括父亲去世,也没有流过什么泪。但听到他们真实的心声,确实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所以,我们每个人有能力的话,应当多关爱弱势群体。当然,这个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宽裕,对慈善事业进行立法保护,以促进其规范化、管理化、现代化的转变,同时也需要人们观念的扭转,不要一提到“慈善”,就当成一种宗教行为。
其实,只要有善心,谁都可以参与慈善,慈善也并不一定只是钱。黑格尔在一本书中讲过:曾经有个年轻的死囚,在押赴刑场的途中,围观的人群里有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这位即将告别人世的年轻人听后,朝着老太太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喊道:“周围若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也许我不会有今天!”所以,我们有时候出于爱心,对别人说句贴心、安慰的话语,实际上也是一种慈善。
谢谢大家!
敬摘录于《唤醒深藏的善》
释迦牟尼佛节日 | 不用修也能解脱的法门
一个老太太问倒三个唯物论博士!
若能经常这样观想,就是修菩提心的最好方法!
五一劳动节 | 那些月薪上万的人,失去了最简单的快乐……
说话做事之前,应先观察自己的动机
佛法中最重要的功德是什么?
身体不好、做恶梦、感觉有非人加害,可以做这件事!
这些就是一种神变,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神通!
把微小的善法转变成巨大的启发,关键就在……
点击“阅读原文”,有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