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江湖,乱象何时了?

张以勋 公益慈善论坛 2022-03-21
1缘起


人生天地间有无常为伴;
食五谷,足以安身立命。
若白驹过隙无恒久之事;
兴百业,聚财莫为骄奢。
芳华如流水需及时行善;
有德才,则可济世为公。



撰文/摄影:张以勋(公益慈善论坛主编)


 

2江湖不远,身在此间

 

公益江湖,纷纷扰扰,
慈善天下,熙熙攘攘, 
既非乐园,亦非净土,
皆为凡人,并无圣贤,
世态炎凉,冷暖自知。
 
善恶相间,前路多艰,
砥砺而行,正气护身,
勇力奋进,智慧加持,
初心不改,诱惑可拒,
善始善终,俯仰无愧。 



3人非圣贤,平凡如你

 

有行动者,不忍民间疾苦,
奔走呼号,常为世人抱薪于风雪,
聚人心,募财物,冲破藩篱,助人脱困境!
将责任担在肩上,心系天下苍生。
虽一世清贫劳苦半生,却能四海流芳。
 
有献媚者,为五斗米折腰,
牵强附会,常为强者之恶行辩护,
表忠心,唱赞歌,愚弄众人,以报豢养恩。
将良知抛诸脑后,罔顾世间正道。
虽一生荣华春风得意,终为天下人笑。
 
有慷慨者,聚钱财而散之,
乐善好施,常为穷困者捐
存善心,恤孤残,扶贫济弱,小善亦大爱,
将奢华视为耻辱,淡薄世俗名利。
虽一心向善散尽家财,却受万众赞扬。
 
有无德者,弃良知于不顾,
阴险卑鄙,常为行善者罗织罪名,
生妒心,怀恶意,造谣诽谤,以伪善盗名,
将道德挥作大棒,极尽逼迫能事。
虽一夕得志猖狂无忌,但留恶名远扬。
 
有为政者,处公门而不倨,
清廉开明,常为民间之善行助力,
持公心,执善政,利民为本,竭尽其所能,
将实干奉为圭臬,堪当国之大任。
虽一朝挂印与民同行,依然为民谋福。

 

……



有人为责任与情怀而来,
有人为名利和阴谋而往;
有人干实事、真作为,
有人卖狗肉、打酱油;
有人负责全力以赴、鞠躬尽瘁,
有人负责纸上谈兵、说三道四。
这里有爱心、热情、正义与理想,
也不缺愚昧、虚伪、冷漠和自私。
善良与邪恶在这里混战,
文明和野蛮于此处交锋。
圈子内外,仇怨深,是非多,戾气重,
动辄被道德绑架、攻讦恐吓,甚至生命受威胁。
所以,做公益,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把公益做好,更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每当谈起公益,或慈善……
很多人喜欢讲道德、情怀、理想……
而不是专业、规范、有效、透明……
有些人虽然投身公益,热心慈善,
可搞起搬弄是非、打击报复……却不落人后!
也会缺乏性别平等意识,贬低女性,歧视同性恋……
也会缺乏动物保护意识,去观看动物表演、不反对圈养和虐待动物……
也会缺乏环保意识,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抽烟,无视污染危害……
也会对残障人士、老人抱有偏见,无视他们的存在和权利……
看看,你们有的缺点和毛病,公益人都有。

所以,公益人和你们一样,
都是普通人,不是什么圣贤,
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和神仙,
公益本就是平凡的普通人该做和可以做的,
如果期望太高,标准太严,只会自寻烦恼, 
我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
 
中国公益一直在追求更专业、更规范、更透明……
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人才、卓越的机构,
值得后进者效仿,对得起公众的信任。
只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
一起关注和致力解决事关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
关爱和帮助身边陷入困境的群体,
用生命温暖生命,齐心协力去争取和创造,
我们的世界才会更有希望,更加美好,
这一切,都值得期待!


 

4觉醒之后,春暖花开

 

有人曾说: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人们常常止步于制度或机制,
却甚少反思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却不记得,正是自己的选择或沉默,
让这样的制度一直存在,
在争取改进不合理的机制时,也不够努力。
不敢相信每个人的一点努力汇聚在一起时,
就会成为缔造希望、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制度的改变,只能始于人的改变,人的行动,
别傻等着新制度从天而降,新世界凭空而生。
 
许多人对中国公益的印象和评价,
多来自发生负面事件之后的报道,
于是便觉得公益组织皆不可信任,
害怕自己的捐款会被贪污被挪用,
不会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其实无论官办组织还是民间组织,
既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
甚至民间公益的问题,可能比官办机构还要多。
但若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有了足够的体验,
随着了解的加深,之前的偏见通常会消退,
转而形成公正客观的认知,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无论慈善募捐还是个人求助,
渲染悲情、刻意卖惨的现象普遍存在,
越是悲惨不堪,越让人爱心泛滥
许多人越能心甘情愿地为之埋单。
这种落后的慈善模式,
既是对求助者的伤害,
也是对捐赠人的道德绑架。
很多人对此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令人欣慰的是,改变正在发生。
如今反感悲情慈善的捐赠人越来越多。
他们更愿意看到受助人阳光的一面,
更愿意捐款支持“尊严救助”。

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决定着现在和未来。
当热情消散,爱心也会变得麻木;
当个人之力如杯水车薪,
责任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当正义不在现场,劣币驱逐良币,
希望也会变成绝望;
当愤怒在燃烧,语言失去理智,
非理性的质疑也会带来伤害。
做一个负责任的捐赠人,
在信息过载、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时代,
保持审慎的理性,平和客观的态度,
并不容易,但非常重要。



若问为什么中国公益的透明度普遍低?
除了顶层制度需要改进,监管乏力,
也不能全靠公益组织的自律,
以及公益人的道德修养。
毕竟他们和你一样都是凡人,
一旦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就有可能从“好人”就成“坏人”。
这时就需要捐赠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善尽自己的监督责任,并参与其中。
不能你觉得自己已经捐钱捐物了,
至于怎么用全是公益组织的事了,
不能等到出了事,全是对公益组织的指责,
而不会反思自己该负什么责任。
 
许多捐赠人都希望:
公益组织能将自己的捐款用在“刀刃”上。
但你了解“刀刃”在哪里吗?
如果不去了解和体验,
你怎么知道公益组织有没有花好钱?
如何有效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
所以,作为捐赠人,
你同样有责任了解:
你所支持的公益项目,
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和需求,
以及解决到什么程度才算实现目标?
 
作为公益组织,理当尊重捐赠人,
有义务在募捐时说明如何花钱,
并及时反馈和公开善款的实际用途,
评估并报告项目的执行成效如何;
作为捐赠人,也需要理性而为,
在捐赠前查询组织和项目信息,
了解该组织是否可信,是否专业,
甚至提出理性质疑,提出中肯建议。
只有捐受双方都尽了责,用了心,
才能有效推动公益事业的专业规范、公开透明。
如果你捐赠前后都不闻不问、袖手旁观
等出了事,悔之已晚矣!



受益方的反馈当然也很重要。
通过他们,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真实信息,
帮助评估项目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比如:
有没有用好捐赠款物,
有没有满足真实需求,
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有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
公益组织、捐赠人、受益方、政府主管部门……
只要你想,就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足够的信息,
进而判断出自己的捐赠有没有被浪费,
进而确定该组织是否值得信任和支持。
 
很多时候,行动者的无力感,
来自普罗大众的漠不关心,
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不参与……
甚至责备求全、恶意中伤、诽谤造谣……
他们承受着,努力着,心里苦。
却仍旧心怀希望,不轻言放弃。
因为他们期待,并且也相信:
总有一天人们会觉醒,
会和自己站在一起,迎来春暖花开。


许多人对公益的认知,
无非是捐款捐物、扶贫济困,
对于捐赠之外的参与方式,
以及更专业的行动则缺少了解。
而这也符合当下中国公益的主流方向。
困境群体救助大行其道,
大量资源流向医疗和教育领域。
(这类项目在99公益日的筹款效率和成绩也是惊人的)
影响多数人的性别平等、环保、文化、艺术、科技……
涉及少数人的残障、罕见病、同性恋、抑郁症……
除非抓住了社会痛点和新闻热点,
或具有较强的急难性、娱乐性或创新性,
否则难以吸引社会关注,得到公众支持。
但在解决根源性的社会问题,
以及公众与政策倡导、学术研究方面,
公益组织的努力和尝试,则艰难得多。
 
公益的题中大义、行动宗旨,
正是以众人之力,成就众人之事。
(切记,勿忘!)



5乱象不除,公益难行

 

当一帮爱心人士扯着旗子、横幅,
拍下与受助人合影的照片和视频,
受助者往往是木讷的、拘谨的,
跟旁边爱心人士的喜笑颜开,
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
谁乐意沦为他人作秀的道具呢?!
这种忽略了受助者感受,无视其人格尊严,
极不自然、刻意摆拍的照片视频,
除了让人反感,传播效果差,
更是不尊重受助者的实锤证据!
既有悖于行善的本意,也有违伦理道德。
 
现在的中国不是爱心太少,
而是优秀的公益人和公益组织还不够多,
于是再多的爱心,也可能是一盘散沙,
力量弱小,作用有限,
难以有效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这些年来,很多公益组织都得了一种病:
“不好意思善待自己的员工”。
好像对员工好一点,
给他比较合理的劳动报酬,
就是对不起捐赠人。
而且他们觉得,公益组织工资水平,
“就应该”比政府和企业低,
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
是“公益”的体现,
否则就是一种不道德。
可是工资没有竞争力,就招不到高层次人才;
缺少人才,就难以保证工作的专业性,
然后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
 
还有一些机构虽然缺钱,
但为了做所谓的“公益”,
不给员工买社保,还经常拖欠工资,
甚至还要求新人“自愿”做几个月志愿者。
天啊,声称要解决社会问题,
为困境群体伸张正义,
却对自己的员工不公不义、无法无天,
这是怎样的一种病啊?!



公益人加班多,这事儿值得自豪吗?
证明自己过劳工作,很有奉献精神?
实际上,这既是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也是机构管理方式不合理,
未能依法保障员工休息权,
也是员工权利及健康意识缺位的表现。
所以千万不要把加班当成理所当然的事,
更不要为公益圈流行“加班文化”喝彩。
 
既然连公益组织都不能善待自己的员工
不能公正对待员工的工作成绩和专业价值,
不能理直气壮地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不能努力争取正当、合法且必要的诉求,
那么,当资助方吝啬于支付工作成本,
公众不愿意自己的捐款用作管理费用,
公益组织还有什么资格抱怨留不住人才呢?
 
不少公益组织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实施的项目,
往往选择只反馈正面的信息,热衷于宣传自己的功劳,
但对受助者或当地社区造成了什么负面影响?
不会说,也不敢说。
甚至,也从来没想到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评估并正视自己的服务或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
可是公众希望公益组织公开透明,
不是让你报喜不报忧!



每年都有形形色色的“慈善榜”出炉,
却一直都是“富人/企业捐款排行榜”。
我们只看到一个个姓名、数字,
却无法看见富人为此花了多少时间和心思,
也无法得知他们捐的钱解决了什么问题。
难怪许多人会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专利,
仿佛身无巨财就没有资格出来做慈善。
这种以捐款多少论英雄的“拜金主义”,
实为慈善之耻,理当革除!
也是对小额捐赠者赤裸裸的歧视!
违背了慈善的平等原则——
平等不仅在捐赠人和受助者之间,也在捐赠人之间。
 
热衷谈论宣扬公益的道德属性,
让道德优越感与道德绑架横行,
却疏于维护和遵守行事的规则,
甚至违反相关法律却心存侥幸,
正是导致公益乱象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去挖肉动骨地革除弊端,
恐怕公益组织的未来更为困窘。



6公益之伏虎求生策

 

当无数人心怀良善而来,
却发现公益除了掌声和赞美,
还有坎坷难行的荆棘之路,
不仅要提防恶虎的撕咬,
还得忍受同伴和围观者的中伤,
公众的误解与无端猜忌。
最危险的其实并不是这些,
而是你沉默中的自保与孤单,
对恶的屈服与逃避。
因为离群独行的你,
更容易成为恶虎的下一个猎物。
 
吾作伏虎策,是为求生计:
山中有恶虎,百兽心慌慌;
一兽被捕食,众兽心悸悸。
蠢笨又莽撞,活该你被吃;
聪明应如我,不去惹老虎。
哪知虎狡黠,伺机在身后;
他日为虎食,才知悔已晚。
自保无生路,独行易招祸;
不如来抱团,同心聚力量。
孤弱群则强,何惧虎爪利;
此正求生策,实为虎所畏。
善恶有因果,知行应合一;
惟愿天下安,永灭无妄灾。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中级社工,资深素食者,为自媒体平台“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申请转载或有意交流的朋友请加个人微信 zhang_yixun。(转载时请保留以上文字)

推荐阅读:




聪明干公益,有效做慈善!

关注我,一起学习公益慈善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