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供石观|古石名品青莲朵

南薰 中华奇石杂志 2018-08-03

历史名石-青莲朵



北京现存历史名石不少,其中北海琼岛尚有部分北宋艮岳遗石,故宫御花园有元代至清中期的数十块传承古石,颐和园及中山公园可见到部分圆明园遗石及晚清时期的宫廷置石,可以说对于古石的历史形态有相对丰富的实物资料。


近期去中国园林博物馆参观,得见历史名石青莲朵,遥思该石背后八百余年的历史兴衰,有所感慨而作简单考述,供诸位爱石之友参考。

——南薰



柳色初浓,余寒似水,织雨如尘。

一阵东风,榖纹微皱,碧沼鳞鳞。

仙娥花月精神,奏凤筦,鸾弦鬭新。

万岁声中,九霞杯内,长醉芳春。

 ——南宋 张抡《柳稍青》词


历史名石今貌



2013年建成于北京丰台的中国园林博物馆门厅内,有一游廊曲榭,正中陈放一座置于青白石海棠形台座上的太湖石,便是有着八百余年历史的南宋德寿宫中旧石——芙蓉石(乾隆时移置圆明园蒨园更名为“青莲朵”)。


石高145cm,长228cm,厚最大值123cm,周长最大值572cm。台座长222.5cm,宽140cm,高81.5cm。


青莲朵 正面


青莲朵 背面





青莲朵 侧面形态


石为太湖水石,玲珑坳坎,孔洞穿插,褶皱横陈,无峰峦之形,而有团云涌雪之势,如气之蓄而待发。石表风化严重,有苍拙劲朴之感,如面鹤发老者。


石有多处剥蚀断裂,从断裂处的水泥修补痕迹可以看出,此石在上世纪中叶经过比较粗糙的修补。石左侧有两处方形题记区域,原题有乾隆年间御题诗,现已全部涣漫,几无痕迹。左上侧有“青莲朵”题名,系乾隆御笔,仍清晰可见。石体孔洞中部分尚可见到向内的斧凿痕迹,已十分涣漫,无法得知是南宋时期修治抑或清代修治所留。





石表风化情况及细节



 台座为房山青白石海棠式束腰台座,上枋雕刻精细,束腰部分浅浮雕佛八宝吉祥图案,下枋装饰雄伟,不同于其他宫廷园林置石多座于须弥座样式,此为器座式,古雅得宜。石体平搁于台座面上,未落榫,仅以碎石支垫。




乾隆御题“青莲朵”石名及两处已经涣漫不存的御题诗处


人工修治痕迹






石体的天然窍穴风化情况及太湖水石性状的部分残留



壶中天地非人间

芙蓉石与德寿宫


 南宋自绍兴十一年(1141)11月和议达成,南北始定,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年间,南北再无大战,南渡的中原冠带及巧匠能工在江南发展兴盛,一时也有平乐之景。年近花甲的高宗渐起倦勤之意,于六月禅位于太子眘,是为孝宗。


孝宗将原秦桧府旧第兴工改建为德寿宫以奉养太上皇,因处于凤凰山大内之北,望仙桥之东,此即为“北内”。高宗崩后,孝宗改建德寿宫为“慈福宫”以奉吴后。至淳熙十五年(1189)孝宗退位迁居于此,改德寿宫主体为“重华宫”。


至度宗咸淳四年(1268),朝廷将已渐趋荒废倾颓六十年的德寿宫北半部改为宫廷道观“宗阳宫”,南半部改为民居,自此德寿宫泯然于历史之中。

 

据《武林旧事》记载:“德寿宫,孝宗奉亲之所。”“高宗雅爱湖山之胜,恐数跸烦民,乃于宫内凿大池引水,以像西湖冷泉,叠石为山,作飞来峰。”《梦梁录》载:“其宫中楼阁森然,匾曰聚远。屏风大书苏东坡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付闲人。’”


德寿宫的主体其实为前部为多重递进式院落组成的宫殿区及由园林组成的后苑的一组建筑,为“雅好湖山之胜”的高宗所喜爱,周回九里,面积不亚于凤凰山大内。


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历年发掘成果及历史学专家的考证,可以确定德寿宫位于今杭州市吉祥巷、织造马弄一带,西临中河,北靠梅花碑,南至望江路,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目前已无任何地面建筑遗存。


德寿宫御苑平面图(傅伯星绘原本并据考古发掘修订本)

德寿宫御苑平面想象图(作者江俊浩)


据傅伯星、刘未、江俊浩等南宋都城历史研究学者的长期考证,已基本复原了南宋时期德寿宫后苑的格局。现已可以看到经过考古证实的德寿宫后苑图,由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后苑确实体现了高宗喜爱西湖之景的特色,景致或多或少的都在模仿西湖。


《武林旧事》中“效学西湖,与湖中一般”“景物并如西湖”“拟西湖冷泉、飞来峰”等语真实不虚。其中,位于苑中西南侧的飞来峰便是一处湖石叠山之作,芙蓉石(青莲朵)当年即放置于浣溪亭与飞来峰之间的区域,是高宗当年玩赏之爱物。《淳佑临安志辑逸》中言“巨石如芙蓉,天然匪雕饰。盘薄顶峰边,婵娟秋江侧……”

 

“若亭榭之盛,御舟之华,则非外间可拟”《武林旧事》中此语可谓道出了当年德寿宫的繁华盛景。

 

南宋 佚名 宫苑图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南宋 赵伯驹 仙阁图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赵伯驹 宫苑图 故宫博物院藏




石韵琤琮漱暗琴

青莲朵与蒨园

 

德寿宫荒废后,半为道观、半为民居,元、明间,又改为官署及民居,格局变动很大,至清代乾隆时期已没有宋代建筑遗存,只有部分遗迹尚存,其中就有芙蓉石。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关于芙蓉石记载:“市舶司,本宋德寿宫后圃也。永乐中,命内臣掌海舶互市于此。内有芙蓉石,窦穴玲珑,苍润可爱。”至清代改为织造署、盐院署,芙蓉石倒卧衙署后园中,原座已失。

 

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时,幸杭州吴山宗阳宫,无意间发现了此石及明代蓝瑛梅石碑,“抚摩良久”而作《题德寿宫梅石碑》诗一首:

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

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蓝瑛。

一拳雨后犹余润,老干春来不再荣。

五国风沙埋二帝,议和嬉乐独何情。


乾隆对芙蓉石的喜爱溢于言表,地方官员心领神会,次年即将芙蓉石辇送至京,乾隆命置于新落成的圆明三园长春园之蒨园,并赐名“青莲朵”,陈列于蒨园之迎门庭院正中。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蒨园位于长春园正门迤西滨湖水石之间,门西向,园内有郎润斋、湛景楼、菱香片、别有天、标胜亭、委宛藏、韻天琴、青莲朵”八景。


蒨园,已毁于战火,但其形制与圆明三园中其他景点一样,都是仿自江南名园,蒨园即仿照扬州“锦春园”而建。锦春园是扬州盐商吴光政的私园,父子两代悉心经营,历时三十余年始成。锦春园是集江南园林形式与技巧的佼佼者,在乾隆初年成为瘦西湖上众多名园中脱颖而出,成为南来北往的仕宦显贵与骚人墨客的驻足流连之处。



清乾隆 南巡盛典(局部)-锦春园  故宫博物院藏

扬州园林博物馆藏清代刻本版画-锦春园


乾隆六次南巡,途径瓜洲时均驻跸锦春园,可见其对该园的喜爱。同样,仿造锦春园的蒨园也得到了乾隆的青睐,前后命宫廷画师绘制了《蒨园八景图》并御题诗、自绘《御制青莲朵诗意图》及十余首关于蒨园景致的御制诗。其中吟咏名石“青莲朵”便有五首,辑录如下:

  

辛未春驻辇杭城,偶于宋德寿宫故址寻所谓蓝瑛梅石碑迹,碑尚杰竖,梅已槁仆。而其侧犹有崔嵬玲珑聿兀刻削者一峰存焉,抚摸良久,因题是诗。回銮后,地方大吏竟以舟便致贡,念事已成,留置御园。既悔曩时未颁却贡之旨,转思此石之至,殆有宿因,名之曰“青莲朵”,更系以五绝,并写为图志之。

化石玲珑佛钵花,雅宜旁置绿蕉芽。

皇山峭透房山壮,兼美端堪傲米家。

 

傍峰不见旧梅英,石道无情亦怆情。

此日荒凉德寿月,只余碑版照蓝瑛。

 

梅亡石在石谁怜,碑迹长从梅石传。

石过江来碑独在,江梅春到总依然。

 

烟霞饱领西湖秀,风月新参七字吟。

一晌闲庭凭峭蒨,吴山重为寄遐心。

 

刻峭英英陆地莲,一拳提示色空禅。

飞来鹫岭分明在,幽赏翻因意慊然。


清乾隆 御制青莲朵诗意图  故宫博物院藏




流离变迁之尾声


蒨园毁后,建筑已不存,青莲朵留存于原处,至民国时期随其他圆明园遗石一并由旧址移置中山公园(社稷坛),直至2013年最后移置中国园林博物馆中,自此结束了青莲朵八百余年露天陈放的历史,进入室内得以更好的保护。

 

八百多年的战火兵燹、纷繁变迁,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从南至北,眼见仙楼玉殿、舞乐升平化作瓦砾枯草,不论是临安烟雨中的奉华陪德寿,还是圆明园中的青莲伴锦春,都已化作这块历史名石的沧桑,以供更多的后人品评和玩赏。





作者简介:




编辑版式:严丽娟





《中华奇石》杂志

电话:0951-5036888   0951-5030437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格水路59号龙园内客家楼 

地址:宁夏银川市湖滨西街281号宁夏奇石馆

邮箱: 

微信:zhonghuaqishizazhi




点击此处:购买2018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点击此处:购买2017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展会  

● 展讯|2018.7.21阿拉善左旗小品展欢迎您!  

“中国戈壁石之乡”乌拉特后旗第六届观赏石旅游文化博览会暨小品石、筋脉石精品展  

● 现场|大连,灵璧石展出了味道  

● 现场|大连展:与美石有约 


  美石  

● 珍品阁 | 奇石韵高非令色  

● 有画说|寻找陌生感  

● 《中华奇石》“每周精选好石”五月第四期美石放送  

● 石之风水︱武圣雄风  


  精彩  

● 石头人黄白黑|岜德山有个“石馆洞”  

● 柳州赏石风采录|幸福的钥匙  

● 毕减索|“组合”刍议  

● 平川石话|从苏轼《后怪石供》说开去  

● 云烟别裁|眼光糟糕的他,是中国顶级赏石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