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阿兰·巴迪欧的电影宣言

六点图书 2022-05-02


轻与重No.76



论电影

Cinéma


[法]阿兰·巴迪欧  著

李洋 许珍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关于本书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左翼思想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艺术实践,出版哲学著作、思想评论、戏剧作品等60余部,主要有《存在与事件》《主体理论》《非美学手册》《爱的多重奏》《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译者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迷影丛书”主编,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许珍,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电影史、艺术史论,学术论文、译文发表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编辑推荐


1.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对各种风格的电影进行了精彩剖析,为我们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独特视角。


2.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影评人李洋(大旗虎皮)翻译并撰写长篇代译序。





目  录


巴迪欧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代译序) 
 
前言 电影是一种思想,其作品就是现实 
 
 
1 电影给我的馈赠
 ——阿兰·巴迪欧访谈 
  
2 论电影文化
 
3 修正主义电影
 
4 艺术与批评:
进步主义的标准
 
5 优美的自杀
 ——评罗伯特·布列松的《很可能是魔鬼》 
 
6 从不屈服的人
 
7 东方是西方良知的对象吗?
 ——评沃尔克·施隆多夫的《错误的证人》 
 
8 电影第二现代性的标志 
 
9 德米事件 
 
10 瑞士:电影作为阐释 
 
11 对法国喜剧电影的间断注释 
 
12 评影片《有如此多的地方值得去》 
 
13 修复意味着死亡和变化
 ——评影片《破坏的时间》 
 
14 电影是私有工业,也是私人景观 
 
15 电影的虚假运动 
 
16 我们能谈论电影吗?
 
17 关于茂瑙影片《最卑贱的人》的笔记 
 
18 思考事件的出现 
 
19 评奥利维拉的《神曲》与《爱欲修道院》 
 
20 多余的观看
 ——评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史》 
 
21 对电影现状以及思考这一现状方式的看法,而无需得出电影已经或正在死亡的结论 
 
22 性别差异是可见的吗?
 
23 对电影持久力量的绝对肯定
 ——评雨果·圣地亚哥的《西海岸之狼》 
 
24 评让吕克·戈达尔的《受难记》 
 
25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
 ——关于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木兰花》 
 
26 寓言的辩证法
 ——《黑客帝国》作为哲学机器 
 
27 电影作为哲学实验
 
28 电影作为民主的标志
 
29 一个开始的结局
 ——关于电影《一切安好》的笔记
 
30 艺术的维度
 ——评乌迪·阿洛尼的影片《宽恕》
 
31 完美的世界未必可信,但可能存在
 ——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完美的世界》 


前言节选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从1950年代末至今,他为第七艺术撰写了三十多篇文章,尽管其中绝大多数只与个别影片或某一组影片有关,但依然建立了一种电影视角及其解释方式。这就是巴迪欧思想的一个特征:通过思考个案,从一部具有特性的艺术作品出发去建构一个体系。这些文章为过去五十年来的电影描绘了一段不同的旅程,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茂瑙、安东尼奥尼、奥利维拉、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以及他个人的电影经历(居伊·德波、1968年电影、闪电小组的战斗电影等)。


阿兰·巴迪欧,就像许多他的同时代思想家一样(比如朗西埃、热奈特、德勒兹),电影成为他们青年时代的滋养,乃至成为他们思想的媒介(vecteur)。他的迷影精神是丰富的,1957年,他还在学生时代就在巴黎高师的左翼青年天主教杂志《新酒》(Vin Nouveau)上开始了相关写作。从充满野心的文章《论电影文化》开始,他表达出始终贯穿于后来思想中的独特观念:电影还给身处当代的人类形象以公道,电影对其他艺术的“征服性”(subjuguante)关系,电影作为他者和想象的旅行。在过渡到社会运动(engagement militant)和政治哲学之后,巴迪欧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在《闪电》(La Feuille foudre)和《安帕尔纳森》(L’Imparnassien)杂志上继续电影批评工作。这是某种类似于政治法庭、传播判断的介入性杂志,其判决是:这部电影是“修正主义”,那部电影值得尊敬和思考。在这条瞄准线上:一些左翼的法国叙事,他钟爱的导演可以逃避审判:布列松或戈达尔。


1981年,巴迪欧与娜塔莎·米歇尔(Natacha Michel)共同创建了半月刊《桅帆》(Le Perroquet),这是知识界一个反密特朗的中心。在十年间,巴迪欧在这里写作了一些他感兴趣的影片评论,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批评漫游。人们会读到令人兴奋的分析文章,关于法国喜剧片的道德,关于“第二现代性”的导演(总是有戈达尔),关于作为“电影中性”之标签的瑞士电影。


接下来是一些比较宽泛和理论性的文章,发表在最近十五年里,主要在《电影艺术》杂志上,语言清晰而简单(这是阿兰·巴迪欧哲学写作的特点之一),关于“寓言辩证法”、“作为哲学机器”的电影、作为“民主标志”的电影。巴迪欧发展了电影作为“当代世界的真理生产者”、电影作为“世界真理的感性配置”的思想。影片在思考,正是哲学家去观看并翻译这种思想:这部影片为什么主题赋予了形式?这就是巴迪欧电影思想的来源。这些文章中许多文章表达出,电影变成一种可以完全控制时间、控制其他艺术和人物的不纯的艺术,确切地说是一种把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不可分辨性作为场域的主流艺术。这一切属于电影,阿兰·巴迪欧以难以抗拒的感性方式做出了解释,标准的政治艺术和社会艺术,文明最好的标识,就像古希腊悲剧、成长小说、轻歌剧在它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最后会读到阿兰·巴迪欧200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做的演讲《电影作为哲学实验》,他在这篇长长的文章中通过细节展现出他的电影思想,谈到许多此前没有提过的例子,如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罗西里尼、维斯康帝、希区柯克、戈达尔、弗里茨·朗、霍克斯或安东尼·曼,我们从中可以读出阿兰·巴迪欧真正的电影宣言。


安托万·德·贝克(Antoine de Baecque)




推荐阅读




爱的多重奏

[法]阿兰·巴迪欧

邓刚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特吕翁以 “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福柯看电影

Foucault va au cinéma 

[法]帕特里斯•马尼利耶(Patrice Maniglier) 

道尔•扎班扬(Dork Zabunyan)编著 

谢强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影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别样地书写历史?电影是否可能评判和揭示构成福柯称之为“权力技术论”齿轮的那些既意外又必然的微小元素?电影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现在的批判?


《福柯看电影》一书通过福柯关于电影的若干访谈以及马尼利耶和扎班扬的两篇研究论文,在哲学、历史和电影的交叉中,向读者揭示了福柯对电影评论、对电影理论与美学、对哲学实践、对历史调查等的影响,在另一种情境下重论了福柯曾经阐释过的问题。




往期推送精选


点击标题即可回顾往期内容


更多好书请关注六点图书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可以识别关注

—六点图书—


六点,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是省略号,她象征着无限和绝对;

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 

六点,军事术语中即原点,思想的战场风雨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