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何选择?发力点在哪里?

王军 文化产业评论 2019-06-30


第2037期文化产业评论


在全域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引领下,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体育、教育等越来越多的领域纷纷“+旅游”,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拓展了全新空间。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可以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2017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39亿人次,同比增长0.8%,其中外国人入境市场同比增长3.6%。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文化与旅游攥成“拳头”,以统筹全局的视野加快推进“三个融合”,是充实完善旅游产业内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保障。


 

作者 | 王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成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专家预测:未来,文化旅游的市场空间将有望达到2万亿元。在这个背景下,把文化与旅游攥成“拳头”,既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又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就当下而言,笔者认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聚焦“大融合”,在统筹兼顾上发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文化旅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和增强。作为一项综合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已明显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域融合式发展势头。为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速增效,必须以统筹全局的视野加快推进“三个融合”,充实完善旅游产业内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

 

  • “文旅合体”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既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链条,也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旅游业而言,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可有效提升旅游产业的品位与档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文化产业而言,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可以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共生共赢。


  • “三城一体”有机融合

 

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区域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或首选地,发挥着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功能。两者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文化引领带动城市建设发展,把文化作为城市的“魂”和“根”,着重在“文城一体”“景城一体”“产城一体”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商贸业态和文化旅游无缝对接、协调发展,完善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打造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城市。

 

  • “多元立体”开放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正由封闭的自循环发展模式向开放的“大循环”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发挥文化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提供了多元立体的发展平台,使其借助“旅游”阵地形成新业态。尤其是,在全域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引领下,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体育、教育等越来越多的领域纷纷“+旅游”,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拓展了全新空间,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


 

规划“大项目”,在强化支撑上发力

 

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当前,正从点状开发、线路统筹向区域联动转变,必须通过区域内规划布局和实施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优化结构中的强大引擎作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发展,在更大时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发休闲、体验和度假型产品。


  • 高起点谋划

 

要在地区旅游规划一盘棋的格局下,加强与省际经济圈各区域文化、旅游、交通等规划的衔接,对重点区域旅游发展、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精品线路培育、智慧旅游建设等作出统筹考虑和安排。同时,要着眼项目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科学统筹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规划专家评估与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机制,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人虚我实,最大限度满足各类游客需求。

 

  • 高速度推进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在重大项目落地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加大服务力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干扰和问题,加快推进项目生成速度,确保规划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切实避免因“好事多磨”影响项目预期。

 

  • 高质量实施

 

一分规划,九分实施。在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中必须,紧紧围绕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进一步细化项目建设监理标准和程序,用更严格的标准、更灵活的机制规范和保障项目精准实施。要坚持“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环境质量的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力争把每一个文化旅游项目都建成“今日之精品、明日之文物”,真正经得起历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开发“大产品”,在有效供给上发力

 

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引领消费。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以“用户为王、体验至上”为核心,充实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更好地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快速增长的大众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

 

  • 突出“大品牌”精准塑造

 

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挣钱国外花”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国人“有钱任性”“崇洋媚外”,而是国内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能见度和吸引力。旅游品牌,是新时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特质。如,“山水浙江”“好客山东”“老家河南”等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采取大营销理念整合区域资源优势,通过整体包装、统一设计和宣传营销,做大做强区域品牌。


  • 突出“大主干”精准供给

 

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文化旅游正在由“一条主线走到底”向“一干多支自由行”转变,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度正悄然打破旅游的区域壁垒。当前,无论各地“一点多极”城市经济群,还是“一干多支”区域产业带,都离不开“主线”和“主干”的中心作用。为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供给,必须强化省会中心城市吸附力和辐射力,以区域“大主干”和各支点城市旅游产业品有效组合和精准供给,从产品质量和总量上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 突出“大市场”精准实策

 

刚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2017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39亿人次,同比增长0.8%,其中外国人入境市场同比增长3.6%。外国人入境游排名前十的旅华客源国分别是:缅甸、越南、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综合来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入境游市场中的活跃度正持续上升,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文化艺术、美食烹调等是入境游客最为喜爱的旅游项目。为此,突出入境游和国内游“两大市场”,盘活升级旅游资源的存量,激活入境游客和消费增量,依然是文化旅游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


 

优化“大环境”,在精细管理上发力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就是竞争力。文化旅游业是一项对环境依赖程度相当高的产业,环境质量的高低会对旅游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高水平旅游业,要抓硬件,更要抓软件,特别要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精细化管理,以优质服务赢得旅客的笑脸和称赞,赢得持久的人气和效益。”

 

  •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凭借,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要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强车站、码头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提高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和可容纳性,力争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 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随着旅游业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游客更加注重旅游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健全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已经成为适应旅游业新形势的必然选择。要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加快建设游客集散服务体系,在机场、车站、码头及游客集中的窗口设立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在重点景区布设金融网点,不断完善全市旅游综合配套服务支撑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形成以服务游客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 提高依法治旅水平

 

要把旅游市场秩序作为衡量文化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坚持依法治旅,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文明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同时,要强化社会文明旅游意识和自律意识,让游客在旅游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结 语


文化因旅游而兴盛,旅游因文化而精彩。文化旅游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开发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的内涵和价值,还对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希望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立足新时代,抓住新机遇,莫负好时光!



// 主题阅读 //


// 推荐阅读 //



高薪诚聘:合作作者(点我了解详情)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够买笔记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