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综艺变形记:“造模式”与“造内容”

赵荣进 文化产业评论 2019-06-30


2066期文化产业评论


国内首档音乐创演秀《幻乐之城》收视率遇冷,让人意外的同时也值得反思,音乐综艺疲态是模式出了问题还是音乐出了问题?垂直细分就能创造现象级吗?事实证明,模式是可以被不断被翻新模仿的,只有音乐本体才是节目最具生命力的,法宝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综艺节目无论面对大众还是细分,都只有回归音乐的本质,让音乐节目=好创意+好内容+好互动,才是未来音乐节目更好地唱下去的关键。


 

作者 | 赵荣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1004月

 

近年来,随着网络环境的快速迭代及观众主体性的强化,我们都在谈“垂直细分”,似乎精准地直击受众才是音乐综艺走向未来的筹码。可是,凡细分到位的音乐综艺都能屡试不爽,获得观众的自然青睐吗?似乎不然。

 

7月20日晚,一档宣称投资三亿的音乐综艺《幻乐之城》于湖南卫视的黄金时段正式播出,却在收视率上输给了晚上10点播出的《中餐厅2》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在当晚收视大户《中国好声音》停播一期的情况下。



节目组反复强调节目难度和创新点,生怕观众get不到难度和创意在哪里,这一点总是让人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导演版101”的感觉。相信大部分人看后,豪华的场景切换、演员走位的形式感等,已或多或少地挤压掉了我们对于音乐内容的印象。在第二期节目过后,微博热搜的话题也主要是集中在明星的个人演技上。


△《幻乐之城》后台画面

 

我们发现,音乐综艺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观众审美疲劳问题,此番《幻乐之城》本欲创造“音乐综艺+MV形式”的审美新期待,却未曾想到观众对这“高冷”的模式并不太感兴趣其他诸如求差异化模式创新的音乐节目还有很多,为什么有的就成功了,有的却成爆款节目的垫脚石了呢?若想解开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看下国内音乐综艺的此起彼伏之路。

 

国内音乐综艺的模式探索

 

音乐节目是最早的综艺类型之一,也是大众接受度最高的类型。它的受众最广泛,因此一直在综艺领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这十几年间,它大概经历了三种结构上的转换。

 

  • 草根选秀的1.0时代

 

在2005年“超女”爆火之前,流行音乐是以“青歌赛”一类的正式比赛形式面向大众的,审评标准比较严肃规范,固化的模式及角度使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倦怠感。而主张“想唱就唱”的《超级女声》则一举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审美,转头走向亲民路线,即向最广泛的草根人群,放低舞台门槛。


△青歌赛vs 超级女声


从行业角度来说,那些来自民间的而非专业院团的歌声可能是业余的、粗糙的、原生态的,但也因此而显得更亲切、生动和自然,曾轶可的绵羊音争议就是当时的典型,在观众们看来,可谓新鲜、有趣又接地气,观众无形中也自己与舞台上的选手进行了身份上的绑定——Ta代表着我的草根梦想。

 

2004年到2006年之间几届《超级女声》的成功,引发了国内卫视选秀节目的热潮,《快乐男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等节目也开始此起彼伏的出现在观众视野,但选秀中的流量选手基本还是集中在那些“头部节目”上。 

 

  • 专业歌手竞演的2.0时代

 

随着同类选秀的接力上阵,没过几年,观众对此类通俗的、过于草根性的审美也产生了疲劳。于是在2013年左右,标榜大制作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音乐综艺异军突起,作为版权节目,节目模式已经相当成熟,总体上回归了音乐的纯享本质,还扎堆涌现了不少榜单金曲。



如果说早期的选秀节目,主要还是电视逻辑的节目,那么这一阶段的音乐选秀节目,其实已经有了较强的音乐属性。这种属性首先体现在一些著名音乐团队的入驻上。如 《中国好声音》—刘卓团队,《我是歌手》—梁翘柏团队等等,这些都是国内当今最顶尖、而且最具音乐实力的制作团队,顶级资源的加持也给选手的歌曲质量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2.0舞台上的选手们已不再像曾经青涩纯真的“超级女声”那样,他们要么已经是当红歌手,如汪峰、李健等绝对实力派,要么是幕后音乐人或专业社会歌手,如金志文、吉克隽逸等。所以,这一时期除了观众“草根梦”,大家开始更喜欢精英化的小资音乐享受,竞演虽然也带有淘汰的性质,但在整体亮相上都比较高调,给观众的视听感受也比1.0时代要好很多。



因此,“明星+音乐”是2.0时代的关键词,新颖节目模式引进的同时也大幅加强了音乐本体的效果。但回看后续的发展,除了紧张赛制、炫酷舞美、顶级冠名等持续加磅外,音乐本体的发展水平好像还是停留在第一季,音乐综艺的造星、造曲功能明显不如开始那般单纯了。

 

  • 类型愈发细分下的3.0时代

 

近两年,音乐综艺又不甘吃老套,开始进化出各种各样的新奇玩法。如音乐竞猜类的《隐藏的歌手》、怀旧音乐类的《金曲捞》、电音编曲类的《盖世音雄》、素人挑战类的《我想和你唱》、嘻哈类的《中国有嘻哈》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网感强”,也就是说,音乐类型不再大一统地扎堆而是更加垂直细分到每一个小群体,使影响力能够,突破一个个圈层

 

说到这里,这就一定得提到去年暑期大火的《中国有嘻哈》——音乐垂直细分领域下的市场宠儿。其凭借强大的音乐内容话题度及“keep real”的态度,上线4个小时播放量就突破1亿,选手投票榜数值刷到历史新高度,谁也没有想到这档看似小众没有市场的音乐综艺,会在暑期内高调掀起一场嘻哈风暴。也正是这档垂直节目的热度,让人们对其他音乐细分节目有更高的期待。

 

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当娱乐选择空前丰盛时,观众口味的细分也会越发明显,“类型细分+音乐”即迎合了这一阶段人们的迫切心理需求。吸取粉丝、吸取流量不再只用多大牌的明星、多有号召力的平台,而是精准深挖到每一个“兴奋点”,从而让小众音乐类型更具有普世性、传播性。

 

国内音乐综艺的“伪现象级”热捧

 

从这三个时代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音乐综艺的关注度依然是很稳定的,但其中也不乏同质化、模式化、翻新化的问题。“一个现象偶然成功,集体必然跟风”的扎堆情况也层出不穷,具体表现在不断翻新节目模式而忽略原创音乐本身,追求“伪现象级”的商业成功的行为。

 

在创新的自我迭代上,有失偏差的当要属《中国好声音》系列,刚才我们也提到,这是凭借明星模式及高质量音乐而成名的节目,但越往后发展,它的明星选手优势便不再那么明显。倒是在其他流程上下足了功夫,典型代表就是“盲选方式”。从1.0的转椅,到2.0的冲椅,再到今天3.0的“魔镜”,紧密围绕明星导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而展开,“造曲”功能似乎已被人一定程度上遗忘在脑后。



在同类竞争上,仿制成功模式也成为了不二之选。如主打悬疑元素的 《蒙面唱将猜猜猜》,在引起一定社交热度后,不久便先后出现了《谁是大歌神》《看见你的声音》等一系列“听音识人”的节目,模式上都大同小异,曲目上也在不断翻旧,近乎把华语流行音乐的优质资源都消耗完了,原创资源依然不见起色。

 

以上都是在追求所谓持续“现象级”的娱乐产物,毫无疑问,观众并没有太买账。回过头来我们说,什么才是积极的现象级?这首先源于它是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是观众之前没有看到过、却在潜意识里又渴望的。正是因为这个话题形式不仅让观众眼前一亮,更满足了观众这种潜在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导了整个社会的潮流。

 

还是以《中国有嘻哈》举例,其初始吸引点基本都是围绕在音乐内容上,它一反往常选秀节目选手的煽情人设,选手基本都有原创歌曲在身,不卖惨不取悦,可以直接跟导师质疑嘻哈音乐的标准。这种背景下出来的小众音乐便具有了大众性特征,使观众在观看时能有效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产生“移情”的正向效果,从而达到节目“更大范围地推广嘻哈音乐”的传播效果。在今年改版的《中国新说唱》中,笔墨更是着重凸显选手的原创力,使每一首音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传播力,如《Three pass》《儿子娃娃》等优质作品引起热议,这才能依旧称之为“现象级”节目。

 

当然,一档现象级综艺的热度若脱离了音乐本质,其结果必然是遭受打击的。2017年暑期过后,嘻哈歌手的负面新闻一度集中爆发,“抄袭事件”“侮辱事件”等等都让《中国有嘻哈》蒙羞,“伪现象级”的观点也甚嚣尘上,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观众对嘻哈音乐的态度转变。在广电总局开年的“调控令”下,《中国新说唱》节目组就明确表示,今年拒绝“黑历史”选手,欢迎正能量的中国原创歌手。这无疑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这档节目的音乐“纯洁性”,而不是靠杂七杂八的新闻永葆青春。

 

可见,作为“现象级”节目是幸运的,但如果只靠模式迭代、案例模仿、周边新闻等,发展方向或将偏离良性轨道,有亲手将自己推向“伪现象级”的危险。

 

“现象级”不会从天而降

原创音乐永远是法宝

 

音乐综艺“伪现象级”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当下华语乐坛原创乏力的窘境。知名音乐人李健就曾表示:“中国不缺好声音,而缺好作品。”受社会环境的一定影响,流水线式的音乐作品乃至艺术价值匮乏的神曲越来越多。

 

针对这种情况,音乐综艺节目的制作者如果能及时调整思路,把关注点从“造模式”转向“造曲”,不再一门心思地为话题服务,而将精力更多地花在为音乐本身服务上,致力于扶持原创、构建健康音乐生态上,或可为音乐综艺节目乃至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正如我们开头提到的《幻乐之城》一样,原创节目模式确实值得肯定,但也要把握好形式与音乐本体间的平衡,才能自称为一档“音乐节目”。



△知名唱作人胡彦斌观点

 

因此,以音乐为载体的综艺节目无论是大众流行还是垂直细分,将音乐为主打卖点原则是不能变的。当然,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杀出重围,做出优秀的原创音乐,难度也愈发加大了,这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和未知因素,就更需要电视人和音乐人的通力合作,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总而言之,一个有生命力的音乐生态系统才能和音乐类综艺节目互相滋养。



// 主题阅读 //


// 推荐阅读 //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