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民营企业座谈会后,文化企业如何发展?
第2184期文化产业评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地方各级政府和民营企业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连日来,全国各省(市)党委、政府相继召开全省(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学习贯彻讲话精神,陆续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文化领域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占据了文化企业的“半壁江山”。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民营文化企业能否进入“黄金发展期”?会否能迎来新一轮政策利好?请看下文。
作者 | 文旅小军哥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张颂阳
正文共7991字 |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地方各级政府和民营企业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连日来,全国各省(市)党委、政府相继召开全省(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学习贯彻讲话精神,陆续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文化领域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占据了文化企业的“半壁江山”。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民营文化企业能否进入“黄金发展期”?会否能迎来新一轮政策利好?今天,小军哥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预判”。
文化产业繁荣背后
一支强大的民营大军作支撑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地位的重要性逐年凸显,文化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的青睐,形成了一股风起云涌的民营文化企业浪潮,日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活跃力量,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看几组数据便可窥知其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民营文化企业有近30万家,占国内文化企业的比例高达2/3,从业人员有400多万人,占国内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近半数。近10年时间里,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我国民营文化企业已经完成了“从蹒跚起步到纵深推进”的历史性跨越。据2018年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文化企业已达120余万家,每年以上万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持续强劲增长态势。
据2017年财政部联合中宣部发布的《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国有文化企业共计14838户,营业总收入15673.9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中央文化企业共计3610户,利润总额518.7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国有文化企业共计11228户,利润总额854.9亿元,同比增长7.1%。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国已有5.5万家,实现了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8%,增速提高了3.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规模以文化企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国有规上文化企业相比较,规上民营文化企业占全国规上文化企业73%左右(约4万多家),营业额贡献率约占83%(约7.6万亿)。
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统计数据显示,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0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前三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综上分析, 当前我国规上民营文化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还是投资规模、产值效益,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均起到“四梁八柱”的支撑作用。据全国各省(市)统计,截止2017年底,四川省9成以上文化企业为民营企业,浙江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重庆市民营文化企业占市场高达95%以上(9.5万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一个无需争辩的实事。
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现状
规模偏小自主成长困难多
目前,从我国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和数量看,规上民营文化企业数量仅为民营文化企业总数不足5%,有近95%的民营文化企业规模仍以中小型为主。而文化行业绝大多数门类中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属于小微文化企业范围(其中从业人员10人-100人的为小型文化企业、10人以下的为微型文化企业)。
据《中央专题调研报告》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9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3.7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
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难逃“各领风骚两三年”的宿命,纵然有商业模式的错位和市场竞争的残酷,但更为重要的是,民营文化企业由于其天然的小规模、轻资产特性,造成其成长非常困难,面临着成本大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弱、融资贷款难、政策壁垒较高等共性问题。
1.国家财政支持的杠杆撬动作用不强
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支持企业发展。很长时间里,财政支持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2000年中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以后,由财政部注资引导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 基金规模100亿元,并从2007年开始逐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资金需求量逐年攀升。尽管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仍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依然偏低。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中小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获得中央文化产业财政支持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等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政策条件要求太高或过于笼统。与国有企业相比,造成能够享受政策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为发展到成熟期、规模较大的企业,绝大部分小微民营文化企业难以享受到政策惠泽。二是资金申报使用程序透明度不高。部分地区对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严格的申报、评审、使用程序,对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对象在资金的使用上缺乏明确的要求,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不完善,不成体系
纵观我国现行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对于扶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比较零散、不完整、不成体系、临时性税收政策扶持多,尤其对于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总体税收激励力度不大。
一是法规里“扶而不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专门长期扶持和激励文化产业发展,且便于有效执行的税收政策激励体系。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相关税收政策,均是从国家“税务大法”中找“关键词”和“依据”。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扶持文化企业和相关产业的税收政策,仍然是以鼓励或“应急”为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等问题。
二是手段上“扶而不全”。就当前而言,缺乏扶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一致的税收优惠处理方式,即没有通过税率、纳税期限、征收管理、减免税、出口退税、成本核算、税项扣除、亏损弥补、投资抵免等多种手段方式来全面、规范激励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完整的税收政策体系。
三是政策上“扶而不公”。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税负相对偏高。比如文化娱乐业除了缴纳20%的营业税,还要缴纳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再加上其他收费,文化娱乐业综合税费负担很重。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公平性不够。目前,对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有所限制,并不是适用所有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民营文化企业,导致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门槛过高。
3.民营文化企业资金缺乏,融资困难
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利率和汇率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各项制度。目前,国内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具有轻资产性、收益不确定性及不易衡量性、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而且大多数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在融资方面存在着困难。
一是遭到“区别对待”。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有限,获得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的方式。由于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涉及的行业门类多、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质押实体、抗风险能力弱等局限,使得许多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融资望而却步。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融资上往往被“区别对待”。以以往数据来看,2016年我国国有和集体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61%,而民营企业及其他企业只占39%。
二是处于“弱势地位”。当前,我国民营文化企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强、市场敏锐度高、吸纳就业人数多,但恰恰是这些中坚文化企业却得不到高效的金融支持。尽管国家在不断出台金融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产业融资需求相比,民营文化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与科技、教育、其他工业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仍处于融资的弱势地位。
三是政策“创新不足”。基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民营文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依然沿循传统产业的融资模式,没有研究设计出一套符合文化产业特性的特殊金融政策。例如,美国进出口银行被美国政府赋予为中小型文化产业提供信贷担保和风险担保,其还向外资投资者提供贷款优惠政策,许多地方证券交易所为扶持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提供的融资帮助。
4. 文化产业用地政策模糊,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国务院、文化部和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文化产业土地优惠政策,在土地供应、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土地金融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了支持,文化产业土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出台文化产业土地政策,现有的相关政策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扶持引导政策措施不到位。比如在土地使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扶持政策。再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提倡,但是在土地、房产等方面,只有大致的政策方向,没有具体落实的细节和措施,使得土地政策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用地更是难上难。
二是现有土地潜能未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在各地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为促进各地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在土地等政策上重点支持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等示范项目。但是实际上,全国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行效率较低,在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有“园”无“区”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文化产业园区缺乏统筹规划,民营企业引驻量小。既违背了文化产业政策的初衷,又浪费了国家的土地资源。
三是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当前,各地建设用地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集中在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中西部地区或一些文化产业启动成长的地区,土地优惠政策往往优先用于“筑巢引凤”,吸引规模化大型文化企业落户本地发展。但对于本土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Î,缺乏相应的优惠用地政策和指标,导致同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上下合力破拆“三门”
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迎来政策利好
见微知著,格物致知。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再次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并且强调一定要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解决好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特别是中小企业融不到资的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也给地方党委、政府和各方机构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吃了“定心丸”。
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机构认真学习贯彻“民营座谈会”精神,围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6个方面政策措施,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和干货实货。其中,不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政策。
一是实质性减免税政策将陆续出台。11月16日,国家税务局印发了《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税收“堵点”、“难点”问题,提出包括减税降负、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帮扶、严格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组织实施等5个方面共26条具体措施。其中减税降负为首要目标,确保民营企业应享尽享。11月20日,四川省委省政府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并从6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
二是融资难等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毫无疑问,这一政策落实到位将大大增加民企融资资金的供给,缓解民营企业的资金饥渴。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江苏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出台务实举措,力挺民营企业大发展。
三是民间资本投资政策将越来越好。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旅游部门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旅游领域PPP项目建设,不得设置限制条款或任意提高门槛。时隔半年,又联合印发《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此举,不仅为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红利,也为民营文化企业参与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提供发展空间。随着“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的务实推进,还将有一大批为民营文化企业量身订制的政策陆续出台,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和旅游领域的路子越来越宽。
四是民营企业将得到更多财政扶持。工信部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扩大小微企业股权融资规模,为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安徽省、江苏、四川等省也都纷纷拿出了富有含金量的“干货”。比如,安徽将启动民营经济发展“十百千”行动,即新增10亿元专项资金,设立100亿元纾困基金和200亿元发展基金。再如,四川省成都市拟开出“4个100亿”的“真金白银”奖补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
五是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将会全面优化。日前,司法部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司法部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国家市场监管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要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目标,健全竞争政策体系,坚持竞争中立原则,即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规则中立、税收中立、债务中立,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加大竞争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与此同时,各省(区、市)也在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确保做到任何企业都能够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其中包括政府采购等方面政策,将对民营文化企业等所有企业同等对待。
六是加强行业精准扶持将会更加凸显。据《北京晨报》消息:落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掌阅科技、思维造物等文化科技类重点民营企业,近日获得北京朝阳区包括政务服务、产业发展、人才服务三个方面的“一对一”精准“服务包”。此次,朝阳区整合各方基金资源总资金规模达250亿元,将重点投资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加强对文化产业、科技融合发展等民营企业的支持。从当前中央部委、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看,采取一对一“服务包”制度,已经成为构建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显著特征。接下来,调研提炼各类民营企业普遍性问题,长短结合、精准跟进将成为新常态。
结 语
从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亲切称呼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到11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切实做到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从11月14日中央政法委召开全体会议,研究护航民营经济政法机关应当怎么做;到各部委和各省(区、市)立说立行,纷纷制定出台扶持政……这个冬日,让全国所有的民营企业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让众多民营企业家信心倍增。
“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近年来,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中国文化产业行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生力军”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日渐成长为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和角逐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当然,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尤其是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在巨大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必须紧紧依托各种利好政策,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为。
奔跑吧,民营文化企业的兄弟们!!
// 主题阅读 //
//推荐阅读//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