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 丨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
第2236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分别从旅游消费、旅游产业、旅游公共服务、区域旅游及国际旅游五个角度全面剖析了我国2018年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旅游消费持续高涨,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产业品牌创新加快,竞争力持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快速推进;国民休闲及旅游特色化、地区化发展态势明显;国际旅游持续为世界经济贡献增长动力。现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将五个报告分享给大家,全程干货,收藏转发!
来源 | 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 | 邱继贤
正文共14564字 | 预计阅读时间31分钟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旅游经济运营盘点系列报告》,报告分别从五个角度剖析了我国去年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具体如下:
在旅游消费方面,2018年文旅融合开局顺利,旅游消费持续高涨,产业创新更加活跃,社会担当更加务实,关联带动作用稳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员工、居民获得感稳步提升。2018年旅游消费呈现出文旅融合提质旅游消费,假日旅游消费成新民俗,消费升级、消费分层协同发展,红色旅游彰显时代魅力,“中国梦“国家形象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入境市场,入境旅游品质向好提升,出境游客脚步越走越远及出境旅游生活化、品质化等八方面的新特点及亮点。
在旅游产业方面,旅游产业品牌创新加快,竞争力持续提升。创意创新正在成为集团提高竞争力的法宝。住宿业打造不同文化内涵的酒店品牌,首旅酒店旗下的璞隐、诗柏·云,开元酒店的美途、森泊、阿缇克,亚朵、无印良品酒店等,均是将艺术、生活社交、生活方式与酒店功能相结合。旅行社则以文化构建竞争壁垒,上海春秋旅游将旗袍、太极文化融入产品创新,景域集团推出特色IP系列,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旅游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涉旅场所实现了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实施2018年全国旅游信息化示范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评选,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我国旅游业现代化发展。
在国民休闲和区域旅游发展方面,2018年在中国休闲城市排名中,深圳市、北京市、广州市、拉萨市、厦门市、南京市、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武汉市排名比较靠前。在40个城市之中排名前十的城市有深圳、北京、广州、拉萨、厦门、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
在世界旅游发展与国际旅游合作方面,2018年全球旅游业稳中有升,中国引领世界旅游新格局。一是世界旅游业实现第九年持续增长,市场增幅超过年初预期,增长步伐持续迈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数据显示,2018年80%的国家出现了入境游客增长。二是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市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和目的地之一。中国为世界提供了稳定增长的客流。三是2018年旅游业持续为世界经济贡献增长动力。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2018全球旅游行业经济影响报告》显示,旅行与旅游业连续多年跑赢全球经济总增长速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对世界旅游业贡献巨大。
《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一:旅游消费》
2018年文旅融合开局顺利,旅游消费持续高涨,产业创新更加活跃,社会担当更加务实,关联带动作用稳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员工、居民获得感稳步提升。2019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由行政部门转向市场的关键之年,旅游经济发展预期乐观,旅游消费活力将进一步蓄积和释放,有品质且时尚的旅游产品将走俏市场,国家战略和旅游交流将有力促进新时期旅游发展,民众对旅游的获得感将进一步增强。
一、2018年旅游消费新变化、新亮点
1.文旅融合提质旅游消费。2018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取得新进展,全域旅游聚焦美好生活,品质提升与绩效改善愈发明显。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国内旅游继续高速增长,入出境旅游平稳发展,区域旅游均衡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旅游在外交和港澳台事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预计增幅将超过两位数,入出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指标符合预期。
2.假日旅游消费成新民俗。2018年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的户外休闲比重逐渐增加,休闲空间不断扩大、休闲活动日趋丰富,假日旅游休闲持续稳定增长。春节、清明、五一、端午期间,国内旅游总人数分别同比增长为12.1%、8.3%、9.3%、7.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6%、8.0%、10.2%、7.3%。文化和旅游融合让假日旅游消费更时尚、更有品质。节假日期间,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和假日旅游产品,特别是非遗、自然遗产旅游深度融合的体验活动持续走热,文化展演、博物馆以及主打文化IP的景区逐渐赢得游客喜爱。2018年国庆期间,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整体市场同比增长35%,其中文化类景区门票消费同比增长58%,文化展演吸引游客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
3.消费升级、消费分层协同发展。品质化消费诉求日益突出,2018年国庆期间预订携程高端跟团游产品的用户比例高达88%,纯玩无购物、高星级酒店、专属导游、精致小团、定制游,成为今年国内游的关键词。都市休闲旅游快速崛起。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消费水平衡量,日消费在20-50美元的都市休闲客群人数增长迅猛,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为“美食、美宿”出游日渐平常。特色小吃业迅速崛起,游客在小额餐饮的消费增长较快,比重不断提升。旅游与文化、创意、科技融合创新加速,首旅集团提出未来投资和资本运作领域将聚焦生活方式服务业,凯撒“凯撒名宿”品牌构建文旅融合新场景,携程推出“旅景”S2B新零售平台。品质跟团游走俏市场,上海老年跟团游消费增长明显,2018年人均消费明显增长,较2017年上升11%。“网红元素”助力目的地影响提升,稻城、西安等旅游城市受网红元素影响很大,增长均超过100%。
4.红色旅游彰显时代魅力。2018年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学习活动明显增多,半数以上的研学旅游包含红色旅游目的地,或者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年轻人对红色文化认同感增强。年轻人在游客群体中开始占据多数,游客结构在悄然年轻化。红色旅游景区与文化、创意和科技的融合创新对年轻游客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红色旅游的中坚力量,80后父母携带10后子女到访红色旅游胜地成为一大亮点。红色旅游品质受关注,游客对特色鲜明、文化主题较为突出的景区更感兴趣,与自然风光、休闲度假融合紧密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热度高。“红色旅游+影视+乡村旅游”、研学旅游、“观光度假+红色旅游”、深度体验等新模式带动了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加速。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模式受欢迎,已经形成了一批“红色旅游+”、特色教育培训品牌、红色影视基地等旅游产品。
5.“中国梦“国家形象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入境市场。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系列旅游年活动开展、系列外交活动和会议召开的持续推动,以及签证便利化、国际航线增加等正面因素积极作用下,入境外国人旅游市场实现持续稳步增长。
6.入境旅游品质向好提升。入境过夜游客数量稳步增长,入境旅游综合效益持续显现。2018年1-9月我国共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整体呈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同期我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增长率比入境游客总量增长率高出2.28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服务品质正持续向好,旅游外汇收入稳中有扩。
7.出境游客脚步越走越远。“一带一路”战略深化、签证便利、支付环境和中文环境不断优化等因素综合推动下,出境中远程市场游客增长明显。2018年中国游客的足迹覆盖了157个国家,除了传统热门目的地,更多小众的冷门国家正在被中国游客发现和喜欢。以最远的出境目的地南极为例,2018-2019南极旅游季有望突破一万人次,全球每5个赴南极游客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旅游“超级大国”。“欢迎中国”项目在全球推进,为出境游客提供中文服务标准,提升出境旅游便利性和舒适感。境外支付方式的升级为出境游客带来了更多便利。以中国银联为例,目前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至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境外超过2300万商户和164万台ATM。
8.出境旅游生活化、品质化。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避寒避暑、城市休闲、深度体验、疗休养等当地化的旅游体验内容日益受中国游客所青睐,当地向导成为今年的“网红”。购物比重收缩,购物内容向日常用品变化等趋势,消费行为向理性转变。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今年国庆假期,博物馆旅游开始走红,普拉多博物馆、屏东海洋生物博物馆、俄罗斯冬宫、梵高博物馆等文化艺术中心受中国游客欢迎。定制游高速增长,创新型跟团游焕发活力,私家团增长快,占比接近10%。携程定制旅行平台数据显示,二三线城市的增长幅度开始超过一线城市。以欧洲定制游市场为例,在增幅最快的前十城市中,全部为武汉、成都、南京、杭州等为代表的新兴二线城市。
二、2019年旅游消费趋势预判
1.旅游消费活力将进一步蓄积和释放。2019年,更加积极地消费政策出台,必将推动旅游消费增长。2017年9月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13个月高于115,处于近三十年来较高水平。
2.文旅融合利好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时代,游客的核心诉求正在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在资本、文创、技术、企业家精神等新要素推动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更加深入。
3.有品质且时尚的产品将走俏旅游市场。随着年轻消费者开始主导旅游市场新的格局,其消费偏好将推动旅游市场深刻变革,推动避暑旅游、冰雪旅游、夜间旅游、房车旅行、邮轮旅行、山地旅游、博物旅行、体育旅游、等新时尚旅游消费需求发展。
4.融合与IP创新将是市场发展新方向。以数据技术为支撑,基于旅游+文化、体育、农业、时尚业等的融合创新,以及以内容建构为基础的IP创新,正在为文化和旅游创新带来新动力。
5.国家战略和旅游交流助力新时期旅游发展。随着小康社会“中国梦”的全面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区域内人员自由往来、更多的国际游客到访和旅游产业合作呈利好趋势。2019年中新旅游年的即将到来,将为新时期旅游交流合作和全面战略伙伴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二:旅游产业》
1月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旅游产业较为景气,文旅融合有力推动产业投资。需要进一步关注市场与产业、宏观与微观,投资与效益的均衡发展。
一、2018年旅游产业运行状况
产业运行较为景气。2018年全年,受企业家信心、产品价格、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方面不利预期影响,各季度旅游产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5.5、120.0、121.4和120.35,与去年同期下降,但仍然在“较为景气”区间运行。从分行业景气指数来看,旅游景区、旅游住宿和旅游新业态明显好于旅游集团和传统旅行社。从产业要素和发展动能来看,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增长趋势。
△2017Q1-2018年全国旅游产业景气指数
产业创新更加活跃。旅游品质化消费诉求带动企业产品研发和业态创新。纯玩无购物、高端酒店、专属导游、精致小团、定制游成为2018年国内游关键词。都市休闲旅游快速崛起,以美团、大众点评为代表的大数据公司,从服务本地居民休闲娱乐出发,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文化和旅游融合相关的投资并购增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商业技术将更多城乡居民休闲资源转化成群众喜爱的文化和旅游产品。
二、分项旅游业态发展情况
(一)旅游景区:为品质旅游提供新内容
2018年旅游景区转型升级加速。景区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并重,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旅游企业逐步深耕细分市场,经由技术进步的品质服务提升,才能保障景区行业市场空间扩展。
美好生活诉求推动景区品质化提升。国民旅游需求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转变,观光游比重下降成为国民旅游市场的中长期趋势。游客既需要迪斯尼、环球影城,需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代表的高等级景区,也需要古北水镇、欢乐谷、华强方特、长隆野生动物园、海昌海洋公园等环城游憩空间,还需要蓝色港湾、田子坊、岭南五号、正佳广场等都市休闲场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以及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来发展机遇。
主题公园布局下沉二三线城市。主题公园布局继续下沉,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扩张模式由重转轻,宋城、华强方特、海昌海洋公园、华侨城等都以轻资产模式进军新兴市场。国际主题公园持续进入,本土力量继续成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中国主题公园数量约为2100家,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300家左右。在1万多家A级景区中,主题游乐类的景区339家(3.92%)。本土主题公园发展过于强调规模,新文化缺少创新,纷纷布局二三线城市。
旅游演艺集中化趋势不减。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地区成为产业集聚区。三亚、丽江等一线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收入增长趋缓,二三线旅游城市的优质景区资源成为投资目标。从投资额、产品能级、市场知名度对比,“印象”系列、“山水盛典”系列、“千古情”系列位居前三。三大演艺公司尝试国际化,操作模式上以自建为主。旅游演艺呈现“高投入、高科技、大制作、名导制作”趋势。
特色小镇迎来转型发展期。在政策红利支持下,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但也有些地方盲目跟风上项目,试图简单照搬其他地方或国外的经验,存在一定风险,特色小镇发展迎来由量到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要求各地在推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方面,要把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理念等科学区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
(二)旅行服务业:基于供应链的双向博弈加强
旅行服务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在线服务商的渠道下沉与传统旅行社的网络化运营仍在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使得线上流量获取和线下转化的衔接效率提高。大型在线旅行代理商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下门店布局,提高线下获客能力。2018年携程第二季度财报,其在低线城市的品牌渗透率同比提升约40%。传统旅行社正加速网络化建设,以更加优质的服务留住客户。
基于供应链的双向博弈加强。上游旅行服务供应商触角不断向下延伸,尝试与消费终端直接对接。机票提直降代、航空公司叫停第三方服务,上游供应商零售化趋势日渐明显。旅行服务商向上拓展,增强对资源端的掌控力。携程、春秋、途牛、同程等与航空公司达成合作,阿里集团与万豪国际集团全面打通会员体系,通过合资公司共同运营线上平台。部分旅行服务商还介入景区和酒店投资与运营管理。供应商与服务商的双向渗透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典型现象。
跨界融合中实现多元化供给。旅行服务商从以传统旅行社为主的单一型态,转向多业态多主体的创新式融合发展市场主体。以携程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开始专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打造,合理利用技术、资本、数据资产等要素进行服务、流程创新和资源整合,增强对资源端的把控和对需求端的获客能力,实现企业后台的标准化与精细化运营,在前端提供有品质、有温度的差异化服务。
定制游业务从高端走向大众。定制游逐步走向成熟,用户的需求繁杂而分散,旅行服务商对碎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尤其对于非标品的信息化管理。定制业务面临着人机比的服务与效率平衡问题,考验企业的IT能力。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大规模定制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才能够提升整体运营的利润率。旅行服务商基于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用户精准画像及产品的精准匹配。
(三)旅游住宿业:进入存量博弈和差异化竞争阶段
住宿业规模巨大,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盈利能力以及服务品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域、档次和产品结构上存在不平衡,这些问题客观上都倒逼住宿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规模高增长后增速放缓。住宿业多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10倍,经过较长时期高速增长后,增速自2014年开始放缓,2016年首次出现下跌。未来住宿业的规模还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高速度增长阶段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业界对住宿业的关注重心正在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品质和绩效,住宿业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微利倒逼品质化发展。2014年触底以来,住宿业绩效逐步回升,但总体利润率很难超过3%。即使近年来最好的年份2017年,816家五星级酒店整体盈利也仅65.6亿元(平均每家800万元),其余8000多家星级酒店盈利仅7个亿,酒店业高资金成本(超过6%,甚至超过10%)倒逼高质量发展。从长期看,酒店投资有助于提升投资组合价值、改善城市形象。美国酒店收益率上升趋势可能预示着中国酒店的低回报率并非常态,未来可能向高投资回报水平回归。
酒店集团规模增长与品牌影响力提升不同步。2018年7月,酒店业杂志《HOTELS》以客房规模、酒店数为标准公布全球酒店集团排名,锦江、首旅如家和华住继续保持行业前十。其中,锦江以680,111间客房、6,794家开业门店蝉联榜单第五名,首旅如家以384,743间客房、3,712家开业门店蝉联榜单第八名;华住以379,675间客房、3,746家开业门店蝉联第九名,位次进一步上升,但品牌影响力仍有限。高端品牌溢价能力弱,中端和经济型品牌在国内占有率高,但无世界影响力。
住宿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消费者的住宿体验和服务品质需求日益分化,住宿供给存在城乡区域、人群、业态档次等结构不平衡,类型和内容不充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填补“质量缺口”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潜力所在。用大数据给消费者画像,以人为本匹配供需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提供更高效温馨的公共服务,将显著增强竞争优势。住宿行业开始进入到存量博弈和差异化竞争阶段,行业内各细分领域都存在着迫切的变革压力。
(四)旅游集团:主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并购重组频发,竞争格局优化。2018年旅游集团加速整合,投资兼并步伐加快,巨头鼎立格局呈现。锦江国际收购丽笙酒店集团,跃升为全球第二大酒店集团;华侨城战略投资同程旅游,加强对线上流量控制。美团点评收购摩拜单车,途家收购大鱼自助游,腾邦国际战略投资喜游国旅、参投八爪鱼,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在线服务领域竞争更加激烈。美团点评、同程艺龙、复星旅文相继上市,力求扩大市场份额。
品牌创新加快,竞争力持续提升。创意创新正在成为集团提高竞争力的法宝。住宿业打造不同文化内涵的酒店品牌,首旅酒店旗下的璞隐、诗柏·云,开元酒店的美途、森泊、阿缇克,亚朵、无印良品酒店等,均是将艺术、生活社交、生活方式与酒店功能相结合。旅行社则以文化构建竞争壁垒,上海春秋旅游将旗袍、太极文化融入产品创新,景域集团推出特色IP系列,打造核心竞争力。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动力增强。以国家和地方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为契机,文旅企业加速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开发和文化创意的商业转化。2018年,读者出版集团等十家出版集团成立全国出版发行业文旅联盟,拟以“文化+教育+旅游”的产业合作模式,推动文化教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读者出版集团和辽宁出版集团以研学旅行作为“触”旅开发,成为旅游业新的供给者。中青旅乌镇和古北水镇以文化元素为切入点,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华强方特打造原创IP、挖掘历史IP等形式,构建企业发展的竞争力。陕西旅游集团打造《长恨歌》,满足游客对文化、娱乐多元需求,带动华清池景区及周边住宿、餐饮等企业发展。
响应国家战略,主动践行社会责任。旅游集团主动服务“一带一路”、东北振兴、产业扶贫、西部开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中国旅游集团、锦江国际集团、开元旅业集团、携程、海航等为代表,通过品牌、管理模式输出及收购境外旅游品牌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旅游集团企业还高度关注的社会责任问题。携程上线全球24小时“旅行SOS”服务,免费为游客提供旅行中的紧急救援。万达集团在贵州丹寨县开创旅游“包县扶贫”模式,中国旅游集团在贵州、云南省的“旅游产业扶贫”模式,携程集团的“线上营销扶贫”模式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2019年旅游产业发展展望
(一)旅游景区
2019年景区企业发展,一是将逐渐摆脱单一门票收入。景区呼应顶层制度设计,利用IP开发衍生品和非门票业务收入来提高景区的经营效益,门票支出在旅游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将逐步下降。二是在线门票增长趋缓,景区成为OTA重要的引流端口。景区及目的地逐渐摆脱门票经济依赖,开始向产业经济转型,OTA有望加大与景区合作力度,加快技术革新。三是科技将催生新生代虚拟景区。VR、AR技术将会成为旅游景区、购物中心、博物馆、主题公园的基本配置。虚拟景区平台将会是一个共享的旅游VR、AR实景体验场景数据库。
(二)旅行服务业
2019年旅行服务业发展,一是服务创新与内容创造引领未来发展。以内容创造为核心的旅游非标品的竞争将成为服务质量外的另一个竞争要素。游客对优质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一些强调文化性和知识性的小众旅行平台开始出现。二是外部精准营销和内部精细化运营能力将成必然。后端供应链和前端渠道管理信息化程度提升,实现后台精细管理,降低获客成本以有效提升旅行服务业效能将成为绩效提升突破口。
(三)旅游住宿业
2019年旅游住宿业发展,一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大数据、模块化建筑技术以及大健康技术等在住宿业的应用可以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产业效率提升。文化创意和IP对精品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等住宿业态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二是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旅游住宿低端与高端消费始终并存,但总体消费不断升级,结构开始分化。中产阶级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千禧一代已成为消费的主力。要关注住宿产业链升级与价值链重构,培育住宿领域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三是颠覆式创新要关注突破边界与关注边缘。聚焦核心,深耕核心,专业化发展仍是住宿业发展的根本之道,但很多创新来自拓展边界,融合发展。长尾力量非常大,一旦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整合,可产生颠覆性效应。
(四)旅游集团
一是产业融合将继续为旅游集团赋能。旅游集团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做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现实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做国家战略所倡导的有价值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产业融合将为旅游集团业务拓展提供新方向,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赛事旅游、低空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有望成为旅游集团加速拓展的新领域。
二是生活功能拓展将成为旅游集团发展新方向。围绕游客在目的地城市的生活服务以及本地居民的本地生活服务提供,正成为旅游集团业务拓展的新领域。三是创新依然是旅游集团持续发展的重要动能。针对80/90后年轻群体及中产阶级等新消费群体,将技术创新与需求解决相结合,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更高品质、更多体验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三:旅游公共服务与行政管理》
1月1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公共服务与行政管理》。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旅游公共与治理多措并举,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需结合文旅融合新特征、大众旅游时代的产业发展及全域旅游发展,更加注重结构性供给,推动科技应用,推进形成多元化的供给体制,构建全域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化的旅游市场治理体系。
一、2018年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进展
(一)厕所革命工作持续推进
2018年是实施《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开局之年。根据统计,2018年中西部地区建成旅游厕所约1.5万座,约占全国总数的70%。一批新理念和新做法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得以涌现。四川旅游厕所强化景观设计、承载地方特色,内蒙古实施厕所革命全覆盖工程,云南石林等试点地区的智慧厕所建设,南京牛首山等的“最美厕所”、呼和浩特的“综合体厕所”、“杭州找厕所”小程序一键查询等。
(二)积极促进国际合作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随着2018年“中国—欧盟旅游年”的开展、亚太经合组织(APEC)旅游部长会议召开、“一带一路”文化旅游论坛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和旅游专题论坛举办等,多国在保障旅游便利化、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新型支付范围、促进旅游公共服务合作建设上达成了重要共识。目前,“一带一路”国家公路总里程约2703万公里,占世界公里总里程的40.3%,铁路总里程约79万公里,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39.4%。即使非洲也已有50个国家和地区受理银联卡,整体受理覆盖率达到75%。我国国务院批准实施边境旅游试验区,强化与周边国家出入境管理合作、深化通关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和推进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多语言旅游标识系统等建设。
(三)多措并举提升旅游市场监管实效
文化和旅游部相继开展的“春季行动”、“暑期整顿”等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开展“1+3+N”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等举措,有效推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净化旅游消费环境。2018年国庆长假期间,12301全国旅游咨询投诉平台共收到投诉736件,同比下降9.25%。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的全面启用将更加有利于实现市场监管常态分析和科学研判,加快旅游市场监管实现社会化、扁平化、实时化。
(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旅游服务品质提升
标准化建设促进旅游服务品质提升。《精品旅游饭店》的出台精准促进了旅游住宿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启动《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修订工作,则有利于在把握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努力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前瞻性、引领性,维护星级饭店品牌,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此外,2018年10月首个涉及民宿国家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的正式生效填补了民宿行业管理上的空白,有利于引导发展新样态,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五)开展旅游志愿服务和文明旅游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关于开展2018年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区开展旅游志愿服务活动。秦皇岛市仅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就达到19万余人,网上志愿服务认证总时长715万小时。“为中国加分,百城联动”文明旅游专题活动引导游客理性消费、文明出游,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不参加“不合理低价游”。进一步要求旅游企业严格落实文明旅游主体责任,导游、领队担负起文明旅游引导员、志愿者的职责,积极传递正能量,自觉维护国家形象。
(六)全面构建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实施旅游安全整治、旅游安全宣传培训、旅游保险保障、旅游安全应急能力提升行动。2018年旅游安全监管力度加大,文化和旅游部下发《旅游工作安全要点的通知》,做好节假日旅游安全工作通知,开展旅游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共发布安全提示提醒30余次。
(七)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国家六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了旅游与交通的融合发展。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民航、高等级公路等为代表的“快进”综合运输网络加速形成,多式联运不断加密,有效促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同时,风景道、露营地、功能驿站、智慧步道等“慢游”系统以及低空旅游、旅游小火车、特种交通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丰富,旅游景区周边及乡村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将有利于优化旅游交通体系,充分发挥其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复合功能。
(八)旅游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推进
通过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涉旅场所实现了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实施2018年全国旅游信息化示范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评选,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我国旅游业现代化发展。
二、2019年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对策建议
文旅融合的新特征、大众旅游时代的产业发展及全域旅游发展,都要求更高品质的旅游公共服务。需要更加注重结构性供给,推动科技应用与之相融合,将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多元化的供给体制,构建全域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化的旅游市场治理体系。要积极探索“文化 + 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新模式,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旅行游憩品质获得感,提升市场主体对优质旅游的认同感,推动全域化旅游公共服务政策规划落地落实,推进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更平衡更充分。
《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四:国民休闲与区域旅游发展》
1月14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国民休闲与区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国民休闲和国内旅游纵深化发展,国民休闲呈现“两增一减”特征,区域旅游发展“稳中有变、不断收敛”。2019年,区域空间优化和方式积极将成为国民休闲主要趋势,专项政策红利释放将助力中西部旅游发展,需重点关注休闲时间优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2018年我国国民休闲与区域旅游发展特征
(一)休闲环境进一步优化,休闲时间减速放缓
2018年,有关部门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多种形式提出大力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鼓励弹性作息和错峰休假,避免集中休假的负面影响。随着落实带薪年休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政策逐步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的休闲时间不断减少的趋势有所减缓,经济发展与居民带来休闲水平同步提升。
(二)休闲空间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新型城镇化逐步扭转“重生产、轻生活”的建设倾向,城市规划更加重视休闲游憩功能,加强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便捷生活服务圈,有利于完善城镇居民社区休闲空间。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正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健身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城乡休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差距。
(三)“积极”休闲活动比重增加,形成消费新热点
2018年我国居民的休闲活动更加“积极”,室内休闲比重有所下降,旅游等融合休闲、深度休闲比重有所上升。分区域看,供给侧改革优化了休闲环境,城市居民“积极”休闲比重进一步增加,享受休闲带来的综合福利功能。农村居民则仍然以“消极”休闲为主,休闲活动尚未充分发挥提高农村居民福利的积极功能,国家层面予以关注并逐步解决。
(四)休闲资源多头管理制约了统一休闲空间的形成
郊野休闲空间逐步发挥旅游休闲功能,但总体上可进入性不强。很多自然保护地“怕麻烦”直接一关了之,将游客拒之门外。我国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郊野休闲空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景区之间缺乏旅游绿道串联,一体化、可亲近的郊野休闲空间尚未形成。
(五)休闲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尚存在一定程度错位
部分公共机构服务意识不强,管理方式滞后,现代科技应用不足,不能依据居民休闲需求特征及时调整开放时间、休闲产品、服务内容,供求存在不同程度的时空错位。很多地区的商业综合体、民营休闲项目、收费景区等门庭若市,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文化馆、旅游咨询中心等门可罗雀。大量公共服务投入并没有带来居民休闲水平的充分提升,老百姓没有获得感。
(六)区域间潜在出游力均衡化趋势逐渐显现
从区域旅游发展趋势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差距,无论是在累计潜在出游力还是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均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区域均衡化格局逐渐显现。2018年,客源地潜在出游力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比例约为6.2:2.4:1.4,相比较长期处于“7:2:1”的三级阶梯状分布格局已有所收敛,逐渐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七)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化速度高于东部
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后发效应与比较优势逐渐凸显。根据对最新的各省旅游收入数据整理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25.79%和27.69%,超过东部地区的9.63%;旅游人次的增长率分别为18.62%和22.65%,超过东部地区的3.55%。
(八)区域间客流互动加强,促使均衡化发展格局显现
区域旅游流空间格局总体稳定,东部地区在旅游客流量和旅游交通便捷方面保持较强优势。相较于2010年数据,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流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如成渝地区与珠三角的旅游流增长105.8%,便捷度提升114.8%。旅游流的快速增长带动这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文化流的互动发展,为区域间均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九)休闲城市综合竞争力依然以东部地区为主
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在中国休闲城市排名中,深圳市、北京市、广州市、拉萨市、厦门市、南京市、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武汉市排名比较靠前。在40个城市之中排名前十的城市有深圳、北京、广州、拉萨、厦门、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
(十)政策依赖、市场主体和经济关联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中西部地区不少地方政府“等、靠、要”思想严重,非政策辐射区旅游业发展速度缓慢,内部发展差距较大,甚至有扩大趋势。市场主体区域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内生动力不足。东部地区集聚了全国80%以上的核心旅游企业,中西部地区多为“弱、小、散”企业。以中国旅游集团20强为例,几乎所有20强集团总部均分布在东部地区。此外,中西部旅游产业配套要素仍需完善,缺少大量资金跟进是制约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2019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2019年我国区域空间优化和方式积极将成为国民休闲的主要趋势。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有效休闲供给得到提升。城乡休闲设施不断完善,国民休闲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将为旅游休闲注入优质内容,助力休闲品质提升。专项政策红利释放可望提升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战略、边境旅游示范区、扶贫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示范点等倾斜中西部地区的专项战略的综合效应将逐步显现。粤港澳大桥开通,大湾区旅游市场将现新格局。
宜以扩展时间和优化空间为突破口,提升居民休闲品质和获得感。通过增加国民休闲时间总量、推动落实带薪休假、鼓励职工错峰休假扩展休闲时间。通过构建全域化国民休闲空间体系,实现居民“闲住平衡”。以国家战略为依托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积极发展和提升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夯实旅游扶贫效果。借助交通网络建设扩大东部客流,对接做好交通接驳和产业要素供给。
《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五:世界旅游发展与国际旅游合作》
1月17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世界旅游发展与国际旅游合作》。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旅游业实现显著增长,中国为世界旅游发展贡献了强大的动能,在区域战略、国家和企业间等多个层面成为先行者。预计,2019年全球旅游业稳定增长的大趋势不变,全球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将实现5%左右增长,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入境增长较快的区域。受国内经济稳中有进格局支撑和个税改革带来的消费激发,中国出境旅游将稳定增长,但消费决策将偏向谨慎。
一、全球旅游业稳中有升,中国引领世界旅游新格局
(一)世界旅游业实现第九年持续增长
市场增幅超过年初预期,增长步伐持续迈进。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2018年1-6月,世界入境过夜游客总人数达到6.41亿人次,较2017年同期高出3700万人次,同比增长6%,延续了2017年强势的增长趋势(7%)。2018年一至二季度,世界入境过夜游客稳步提升。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80%的国家出现了入境游客增长。
分区域看,各地区均实现了国际入境游客人次的增长,领军者为亚太地区和欧洲,上半年增长率分别达到7.4%和6.8%。欧洲增速下降原因是北欧旅游人次增长缓慢,增速仅为0.9%。亚太除大洋洲外均表现强劲。东南亚连续两年领涨,增速分别达到8.6%和9.4%;南亚和东北亚入境旅游人次增长率较2017年均有提高,增速分别达到7.2%和6.4%。
预计,2018年全年全球入境过夜游客总人数同比增长超过年初预测值4-5%,全球各区域均实现正增长,欧洲和亚太地区将成为引领全球旅游增长的主要区域。
(二)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市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和目的地之一
中国为世界提供了稳定增长的客流。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报告,亚太地区实现的旅游人数增长主要归功于稳定有力的区域内需求,中国为旅游市场的发展贡献最为突出。自2012年起,中国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出境旅游消费国之一。2017年,中国共接待国际入境过夜游客6074万人,排名世界第4,仅次于法国、西班牙和美国,增长率达到2.5%。2017年中国接待的国际游客占亚太地区总数的18.8%,旅游收入占亚太地区总量的8.4%。
(三)2018年旅游业持续为世界经济贡献增长动力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WTTC的《2018全球旅游行业经济影响报告》显示,2017是近十年来GDP增幅最大的年份之一,旅行与旅游业实现4.6%的行业增长,连续7年跑赢全球经济总增长速度。过去七年,世界净增岗位中,每5个就有1个来自旅游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来,中国对世界旅游业贡献巨大。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人次达到7131万,比去年同期增长15%,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旅游增长最快的群体。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中国和东盟双向游客人次由2016年的3000多万增至2017年的近5000万。2018年前9个月,柬埔寨吸引了总投资额超过47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其中六成来自中国。2017中哈旅游年成功举办,哈萨克斯坦推出了“友好中国”计划。2018年1-6月,哈萨克斯坦访华人数达10.96万人次,同比增长12.7%。
二、我国国际旅游合作多层级全面化,辐射带动世界旅游发展
2018年,我国与世界各国旅游合作全面深化,合作范围更加广泛,合作渠道更加丰富。
(一)“全域旅游”构筑美好生活愿景,扫榻相迎入境游客
2018年“美丽中国—2018全域旅游年”,宣传口号为“新时代,新旅游,新获得”、“全域旅游,全新追求”。随着《“十三五”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厕所革命和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入境旅游持续增长的基础得到夯实。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为入境游客提供便利。以签证政策为例,京津冀、江浙沪等地区先后实施了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免签时间进一步延长,便了外国人来华旅行。
(二)主场外交活动成为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舞台
利用系列主场外交活动,旅游合作持续深化。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届旅游部长会议,各国达成共识着力提升旅游往来便利化,简化签证手续,扩大航线航班,促进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间合作,共同开发推介旅游产品。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举办,中非旅游交流迎来发展黄金期。当前已有近20个非洲国家对中国游客免签、落地签,如毛里求斯、摩洛哥、突尼斯等对华免签,埃及、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对华开放落地签。中非之间直飞航线也在持续增加。
(三)中国—欧盟旅游年如火如荼
2018年中国-欧盟旅游年成功举办,中欧双方的资源市场互补为务实互利合作打造了新亮点。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三大游客来源国,赴欧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持续攀升,在对经典旅游目的地感兴趣的同时,也在更多地访问中东欧等新兴旅游目的地。
人员往来便利化被列为中欧合作“五大平台”之一,目前每周已有6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中欧之间,根据双方共识,欧盟在15个没有成员国使领馆的中国城市开设签证中心,方便了中国游客申请签证。
(四)中国引领旅游支付新时代,推动全球旅游消费体验升级
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展到168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超过2300万家商户可使用银联卡,有超过164万台ATM机可用银联卡提取现金。境外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家商户已支持银联卡退税。随着中国出境旅游增长,境外移动支付等推广迅速,全球已有80个机场支持支付宝实时退税,扫完码钱直接退回支付宝。
三、2019年旅游业仍将扮演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
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向下调整的概率较大,部分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有望持续,仍将保持3.7%左右的增幅。预计,2019年全球旅游业稳定增长的趋势不变,全球入境过夜游客将实现5%左右增长,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入境增长较快区域。
受国内经济稳中有进格局支撑和个税改革带来的消费激发,中国出境旅游将稳定增长,但消费决策将偏向谨慎。从消费结构看,中国游客消费结构可望持续优化。餐饮、文化娱乐、住宿消费占比上升、购物消费下降趋势明显,游客消费更加注重体验与品质。亲子家庭游在出境市场中的中坚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数目远超其他国家。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在微店上购买最新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