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在两会 | 雒树刚四大要点谈文旅融合,刘玉珠谈博物馆成长烦恼
第2286期文化产业评论
2019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3月3日,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启,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亮相并答记者问。3月8日,第二场“部长通道”开启,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亮相答记者问。文化产业评论综合两位部长答记者问全文,与读者共享。雒树刚、刘玉珠都谈到了哪些问题?一起来看!
来源 | 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 | 李姝婧
2019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3月3日,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启,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亮相并答记者问。
针对如何解决博物馆如今遇到的“人满为患、千篇一律等问题,刘玉珠表示当前博物馆正处于成长期的烦恼中。一方面社会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博物馆发展迅猛,博物馆所能提供的供给和服务还远不能达到社会需求,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今年重点紧扣博物馆职能定位,尤其是要围绕着博物馆短板和难点下大力气解决瓶颈期的问题。争取在今年和有关部门一起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满足参观者对博物馆的新的需求。
刘玉珠还表示:博物馆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要坚守这一底线。
3月8日,第二场“部长通道”开启,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亮相答记者问。对当前文化旅游融合的进度详细介绍,以及回答了未来如何提升文化和旅游的服务品质的问题。文化产业评论分享全文。
以下为“部长通道”中雒树刚部长答记者问全文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
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精品。
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发展阶段,为适应这种文化和旅游供给主要矛盾的变化,要从数量追求转到质量和品质提升。要把质量作为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推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化产品;多推出能够修身养性,使人民享游、爱游的优质旅游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把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转为优质旅游资源,以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线,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使群众能够享文化、乐旅途。
比如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热门的旅游景点。现在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一个新年俗,今年春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热,旅游火。
二、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
2018年,我国境内旅游人数55亿人次,一年人均出游4次,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旅游既是大产业,又是大民生,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大力改善旅游场所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场所的接待和服务水平,使旅游环境更加个性化、舒适化和便利化。要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场所,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惠民项目。要深入进行旅游“厕所革命”,加大旅游厕所的建设力度,2018年,一共新建和改扩建达3万个,旅游厕所革命已经实施了四年,再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旅游厕所少和旅游厕所脏的问题。
三、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安全旅游、文明旅游。
安全是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线,要牢牢守住这条红线,不断完善包括监督检查、预警提示、应急处置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酒店、餐饮、导游、购物的市场监管,坚决打击欺诈、宰客、不合理低价游、强制消费等不良市场行为。要对A级景区、星级酒店进行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要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引导游客的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的环境,使文明旅游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
四、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外人文交流。
据统计,2018年我国出境游1.48亿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国。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出境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出境游客的文明旅游,使中国的游客成为中国形象的体现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中国文明的代言人。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现在去博物馆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现在博物馆也存在着千篇一律、人满为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国家文物局如何解决?
刘玉珠:现在博物馆处于成长期的烦恼。
一方面社会需求较大,近三年每年进入博物馆参观人数增量再1亿左右,去年年底,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了10.08亿人次。另一方面,博物馆发展迅猛,每年新增博物馆数量在180家左右,2017年年底统计,全国在各级政府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136家,增量很大。博物馆在近几年,特别是春节期间人气爆棚,这一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春节期间,根据国家旅游研究院的统计,七天旅游人数达到4.15亿人次,其中百分之40以上人次走进博物馆,这充分说明社会对博物馆的厚爱。
现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人们对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关注,博物馆所能提供的供给和服务还远不能达到社会需求,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今年重点紧扣博物馆职能定位,尤其是要围绕着博物馆短板和难点下大力气解决瓶颈期的问题。争取在今年和有关部门一起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满足参观者对博物馆的新的需求。
刘玉珠表示,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的机构,尤其是遗址类博物馆和古建筑博物馆,文物的安全和保护是第一位的,在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弱化和松懈。同时,博物馆又是公共文化教育和服务的机构,不是一般的庙会、集市,也不是游乐场所,应该是高尚社会风气展示和引导的场所。博物馆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所以我们要坚持这一底线,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博物馆的重视关心和厚爱。希望大家继续关心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网友问题:去年中央出台了保护文物的政策,是否能够落地?
刘玉珠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为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文物事业的顶层设计。
有了顶层设计,落实好落实党中央对文物事业的顶层设计,是全国文博系统面临的首要任务。要高度重视,协调各方力量。我们已经把《若干意见》涉及的16个方面、57项改革任务进行逐条分解和细化,并在2018年10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会同36个中央部门逐条研究落实这个意见,目前进展情况顺利。
还有一个方面,顶层设计要见成效,就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个文件的成败或者效果如何往往体现在最后一公里上。这几年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文物事业的发展。两个文件出台以后,全国已经有18个省级党委和政府正在制定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有20个省级党委和政府正在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施方案。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十分重要。
在去年全国进行的机构改革当中,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编制和队伍建设上总体而言有所加强,但市县级文物机构队伍编制有弱化的趋势,希望各市县在机构改革中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多关心和支持基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队伍建设,在“最后一公里”上做好基础工作。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在微店上购买最新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