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类综艺: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节目

为你精选的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8
第2618期文化产业评论
精选

2019年,国内观察类综艺节目成为主流题材,恋爱、亲子、夫妻、父母、家庭等人际交往关系之间产生的矛盾摩擦成为综艺节目制造冲突的关键。同时,节目也因嘉宾的某些行为或者观点而产生了不少话题,热度不减。观察类综艺井喷,出路在哪里?


推荐 | 杨清媛、杨一丹
撰文 | 杨清媛、杨一丹
编辑 | 周莹茜


正文共计3360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国内观察类综艺节目呈井喷式爆发,节目的制作质量也鱼龙混杂。在各大主流平台推出一系列观察类综艺节目以迎合市场时,也应重新审视怎样才能避免陷入内容同质化的陷阱,找到创新点以满足观众日益挑剔的味蕾呢?

观察类综艺为什么火

对于观察类综艺迅速被大众接受的原因,文章《<心动的信号>热播背后:“观察式综艺”为何能迅速崛起将其归纳为几类。首先,观察类综艺试图通过对样本进行观察,提供某种人生的解法。目前已播或在播的恋爱类综艺、代际交往类综艺通过对不同的人群相处甚至是构建关系的方式的分析,试图探索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解答。
 
《心动的信号》嘉宾时常借观看恋爱过程,讨论恋爱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到底如何才能吸引到另一半。《恋梦空间》则也与之类似,宣称用节目的形式来观察90后、00后的恋爱状态,“为观众提供恋爱秘籍”。《妻子的浪漫旅行》则希望能够通过几对夫妻关系的观察探索出完美的婚姻相处之道。
 
妻子的浪漫旅行2

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不一定把自身情感和经历投入到参与者身上,但由于观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生活,与演播室观察者们的视角相似,导致观众往往把观察者看作是自己的代言人。此外,观察者提出的多数是大家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样的角度设置使得观众的代入感更强烈。特别是当第一时间看到同为观察者的演播室嘉宾的表情特写,不断聆听他们的观点,或者看到一个与自己观念相反的嘉宾不断得到其他人附和与赞同时,观众很难做到完全不被影响和引领。
 
第二,“私人领域”的公众化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主旋律。“真人秀+演播室观察评论”的模式不仅是为剧情配上旁白这么简单,而是营造出了多层次的观看空间,使得看与被看,观众与表演者的界限模糊和交叠。而在多重围观中,剧情也得以叠加,从而达到更加夸张和娱乐的目的。同时,在观察类节目中,由于演播室嘉宾经常在发表评论时说出有争议或者代表某一个群体心声的话语,所以极其容易成为群体性话题,引发人们站队和讨论。
 
文章以《我家那闺女》为例,节目在第一现场拍摄女明星的日常生活和感情状态,演播室则拍摄爸爸们的观看与评论。观众既可以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明星私生活,并对其中产生共鸣的片段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爸爸们的反应窥探明星家庭日常。

我家那闺女截图,左侧为观察室

第三,有时候艺人或者评论嘉宾说出的话,还能进一步推动剧情,或者代表观众的心声。当他们说出观众心中认可的评价时,其他人的表情和回应又成为了新的看点。于是,这种 “观察、拆解与审评”视角的节目就创造出了更多的内容与多层次的围观视角。
 
文章明星“下凡”,是综艺不会出错的套路吗?也表示观察类综艺使“偷窥”明星私生活成为可能,准确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这也是这类综艺收获高关注度的关键原因。明星的日常生活以前是私密的、不为人知的,探究明星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论综艺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明星私生活”本身已经充满了诱惑力。
 
在行业政策方面,由于近年来“限童令”“限娱令”“限秀令”等行业限令的发布,对电视综艺的管辖愈发严格,曾经十分火爆的节目不得不延期播放或是转战网络,观察类综艺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市场综艺匮乏的漏洞,满足了观众的需要。
 
观察类综艺的危机与破局
 
随着部分观察类综艺受到市场热捧,大量类似综艺纷纷涌入,加剧了市场竞争,内容开始出现同质化的倾向。文章高话题热度与低收视口碑倒挂,观察类综艺如何破局?提到,扎堆播出的情感观察综艺节目虽然可以依靠话题热度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却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是话题热度虽高,但口碑与收视齐飞却难。另一方面,过度集中于某一种关系的节目往往动作畸形。例如,这些过度集中于“婚恋”的节目把单身女明星的生活变成了大型催婚现场,甚至有些变成了女明星相亲节目。
 
在韩综的影响下,目前的播出效果是情感观察类综艺往往以“真人秀+第二现场”模式吸睛,“第二现场”的功能是站在观众视角讨论、引导话题。观察员的评论也会引起二次共鸣。凡是时下热播的观察类综艺都能在韩综里找到“原型”。国产综艺在将这个类型本土化后,非但没有进行创新,题材还越做越窄。
 
事实上,如果一再只执着于“催婚”和“秀恩爱”,观众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收视流失在所难免。同时,同质化的节目内容价值取向也十分单一,极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反观日韩,它们的观察类综艺兼容性很高。比如,金俊贤、申雅英的《第一次来韩国吧?》以观察外国人首次赴韩旅行过程为主题,展现外国人看待韩国的视角,视野开阔。
 
△韩国综艺《第一次来韩国吧?

对于此情况,文章《观察类综艺的2.0时代,我们究竟在观察什么?提出,在“观察潮”的激烈竞争中,想要突出重围,必须具备两点要素。一是细分市场,“因人而异”。对观察类综艺来说,若想把握市场红利、发挥自身优势,就要大胆创新,开拓观察新领域


从节目题材来讲,实现多种综艺节目的混搭风,访谈+音乐、访谈+选秀;从被观察者的职业来讲,网红行业、电子竞技、导演、记者等等,都是新思路、新角度。对于市场的细分可以明确受众群体,便于从供给端提供有针对性的节目设计,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第二是内容创新,形式突破不论在题材或是节目形式上,“观察”的深度、品质和灵魂都应该被更加充分地挖掘。在节目嘉宾看似千差万别的生活状况背后,更多的是真实且平凡的共同点,而这恰可以成为挖掘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的切入点。一方面,观察类综艺可以进一步聚焦于嘉宾故事背后的都市青年群像,从侧面展现中国独有的亲子关系、恋爱模式、生活方式等,更好地击中受众内心,引发情感共鸣,实现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大开脑洞、找到热点、直击痛点,寻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文章《当观察类综艺走入“楚门的世界”也认为与其目前扎堆做情感观察,观察类综艺可以从职业、年龄层、兴趣爱好等方面做更多题材挖掘,随着观众需求的细化,健身、宠物、手游等领域等垂类综艺有望出圈,而这些题材同样可以被放在观察视角,产生观点碰撞的化学反应。
 
同时,文章也给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尽管“限童令”的出现看似一棒子打死了很多《爸爸去哪儿》类明星亲子综艺,但不让明星秀子女,秀别人家娃总不是问题。去年末爱奇艺上线《超能幼稚园》,让任嘉伦、费启鸣、俞灏明等男明星加入幼师教育,通过与10位素人小朋友的相处一方面增进育儿知识,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明星效应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多重视角是这类节目的看点,另辟蹊径的是第一现场去明星化,让孩子真正成为主角。腾讯视频的二胎成长真人秀《我们长大了》是这类综艺较为成功的模板。
 
《我们长大了》海报

明星作为观察者退居幕后,萌娃兄妹和姐弟们开展自己的成长探索,儿童间的打闹和磕碰以及处理模式成为焦点。节目有意识地弱化了成年人的干预,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冲突较为可取,也让观众看到孩子们更真实和天性童稚的可爱。
 
结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节目类型,观察类综艺才刚刚起步。虽然目前此类节目面临着不同程度上的创作瓶颈,但不可忽略的是,相比第一代观察类综艺尴尬的作秀场面,目前更为贴近现实的节目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若是创作者能够积极抓住角色上的认同感,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上寻找创新点,构建与观众之间共鸣,相信未来观察类综艺发展还会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END-
留言话题互
分享一部你最爱的观察类综艺吧!


下期你想让「文化产业评论」为你精选什么话题?
请在留言区留言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研习社」,一起创造优质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