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好文 | 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文/何莲珍)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特设“外语课程思政专栏”,《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原则》(黄国文)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和基本点,以及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何莲珍)探讨如何从教材入手,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强化课程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
提要: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四个方面,阐述如何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本文指出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需要厘清三个概念:1)课程思政≠专业课内容的压缩和思政内容的增加,专业是载体,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2)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要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3)外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外语课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能力,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切实发挥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大学外语教材
1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部分提出“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指南》于2020年10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11月,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大学外语教师开启了共计12期的教师培训,课程思政是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外教指委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研制了《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送审稿)》,以下简称《指南(送审稿)》,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能力等内容。《指南(送审稿)》提出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大学外语课程的优势和特点,充分挖掘大学外语课程中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强化课程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正确对待世界文明成果的意识,在比较中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提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对高校教材编写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强调高校教材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
本文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四个方面阐释课程思政如何与教材建设相结合,即如何在教材编写中融入思政元素、体现思政内涵。具体来说,在政治认同方面,应该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以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相关内容。在家国情怀方面,应注重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在文化素养方面,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a),要帮助学生提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先进文化,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道德修养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2 大学外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下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分析教材如何从素材选择、练习设计、活动设计等方面体现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
1)政治认同。案例1:《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综合教程1》第八单元的阅读部分。该部分语篇内容涉及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通过选篇、练习和活动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案例2:《新未来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一段听力素材介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的国际友人伊莎白教授,讲述她对中国的政治认同,与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她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案例3:《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视听说教程2》第一单元。该单元的视频材料讲述的是一个走访兰坪县贫困山区的故事,介绍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果,通过视频以及练习、活动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案例4:《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2》第一单元。该单元通过课文后的思辨讨论题,让学生识别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些误解,并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身边的例子对这些误解予以驳斥,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树立道路自信。
2)家国情怀。案例5:《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听说教程1》第七单元。该单元以“诚信”为主题,选篇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学术诚信问题。案例6:《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1》。该教材的每个单元以一个引语开篇,彰显和谐、平等、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孟子》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和《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通过学习这些引语,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其中彰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7:《新未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第六单元。该单元的阅读语篇标题为“Sky-high ambition to fulfill an ‘unreachable’ dream”,讲述了南仁东追逐梦想的感人故事,展现其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为国家作贡献。案例8:《大学体验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基础目标·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一个翻译练习介绍“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感受“两弹一星”元勋的家国情怀。
3)文化素养。案例9:《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第五单元。该单元的阅读语篇标题为“Pioneers of flight”,表达对航天人探索精神的赞颂,教会学生用英语讲述《万户飞天》的传说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案例10:《新未来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第五单元。该单元的一个练习要求学生向国际友人介绍自己家乡的独特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习俗,这类例子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案例11:《E英语教程(第二版)》第一单元。该单元的Culture express模块介绍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艺术,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案例12:《新一代大学英语(发展篇)综合教程2》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一个练习要求学生给国际友人写信,介绍孔子及其哲学思想。
4)道德修养。案例13:《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1》第六单元。该单元的其中一篇阅读文章标题为“The ‘Do something mindset’”,通过介绍“Do something mindset”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不能只做被动的旁观者,而应该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智慧尝试解决问题。案例14:《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1》第五单元。该单元的阅读文章标题为“What is your role in water preservation?”文章呼吁人们关注世界的水源水质问题,并告诉学生从普通人的角度可以做些什么,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案例15:《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视听说教程2》第三单元。该单元的一篇听力短文标题为“Suspended coffee”,通过介绍“待用咖啡”,体现并弘扬人间善意、友爱相助之情,引导学生提升道德水准。案例16:《大学体验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基础目标·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一个练习题是“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underline the ways of finding the meaning of our life.”,引导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思考人生的意义,发现人生的价值。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16个案例可以看出,自2016年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各大出版社、各教材编写团队坚持以价值塑造为引领,通过素材选择、练习和活动的设计等方式,努力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帮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定四个自信。
3 做好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需要厘清三个概念
3.1 课程思政≠专业课内容的压缩和思政内容的增加
从教学内容来看,不能通过压缩专业课内容、增加思政内容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而应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出发,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专业课应该聚焦专业教学,以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不能机械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刻意安排时间来讲授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课程思政要以专业为载体,在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就大学外语课程而言,从上文的分析可见,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大学外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在针对国际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课中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浙江大学有一个面向国际学生的“中国学”硕士项目,教学内容涵盖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旨在向国际学生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文献阅读、实地考察、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一篇课程论文。某德国留学生利用两个暑假的时间,骑自行车从中国的最北端到最南端,从最东端到最西端,采访了300位中国普通百姓,了解普通百姓心中的中国梦。访谈的结论是中国普通百姓心中的中国梦与中国党和政府描绘的中国梦是完全一致的。以大样本访谈数据为基础,该生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在“中国学”项目中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国际学生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当代中国最真实的样子,成为了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3.2 课程思政≠ “课程+ 思政”
从教学设计来看,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把思政元素嵌入各门课程,而是要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大学外语教师应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指南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着力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并有效促成价值内化,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邱伟光 2017:1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6),“思政寓于课程”体现的正是课程思政盐溶于水的理念。
3.3 外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b)。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的普遍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帮助青年学生形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刘同舫 2021:84)。外语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但外语课程思政并不是要让外语课教师都变成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而外语课教师则以外语教育为重点,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外语课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笔者认为,做好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大学外语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素养: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评价能力。
1)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能力的前提。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应当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外语课与思政课同化,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程思政化,把课程思政要求的“充分挖掘”理解为“过度挖掘”,导致“表面化”“硬融入”,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是外语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相割裂。外语课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积极参与到全员育人的过程中。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是对教师形象的一种赞誉,更是教师的一份责任。在智能化时代,教师会被机器所替代,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会被机器增强或替代,而人的灵魂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外语课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的价值观引领放在重要位置,主动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作为外语课的课程观,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2)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表现在挖掘与设计两个方面。所谓挖掘,就是要在教学材料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本文第2节中列举了大量大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要充分挖掘好、利用好这些元素。当然,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来源之一,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额外的教学素材,应考虑选择一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引导、促进作用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还应该是课程思政元素的提供者。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很重要,有效的教学设计同样重要。教学设计是技术,更是艺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落实到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坚持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突出系统性设计,避免“贴标签”“两张皮”,而其中的思政目标之一是学生在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取得多重效果。
3)课程思政评价能力。课程思政评价应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入手。从评价内容看,对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其在教学中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补充和提供,以及教师如何润物无声地把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设计及其成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可以把蕴含思政元素、传递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语篇作为期末考试或大规模考试中的听力、阅读素材,也可以设计一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作为口语或写作测试任务。在评价方式上,形成性评价,特别是课堂评价,应该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以及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所持的态度。通过持续的有效反馈,引导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评价主体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标准则可以结合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提出课程思政评价的框架。关键是要从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多个维度,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只有做到真正相信、真正认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才能开展具有感染力的思政教育,学生才会有真正的获得感。因此,加强教师培训至关重要。
4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主体,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编好、用好大学外语教材,是大学外语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大学外语教师应树立并不断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充分挖掘大学外语课程所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并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在三全育人中发挥大学外语教师的独特作用。
注: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第18—22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作者简介
何莲珍,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语言测试与评估、外语教学方法、语篇分析。
相关 · 阅读
期刊好文 | 培养优秀翻译人才 助力沟通中国与世界(文/陈雪亮)
期刊好文 | 使命重大、任务光荣、开拓进取、多作贡献(文/查培新)
【提示】在线阅读/下载
1)在期刊官网(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zm5mGKEQAHCJBpz-GxugS-ZsphfPx1bi26Dy0Xxsr0Mn9XfCtwll4Zejv1X1LbP7MAQG5bkKJdozoc9h_qlepWubcRk-4X5rzAfbVxkexkaeo_STvDz1sA==&uniplatform=NZKPT
(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知网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