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从教学研究到论文的转化(文/邱琳)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1期特设“中国特色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专栏”,《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分类与论文撰写》探讨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维度和类型,并对如何撰写不同类型的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论文提出建议;《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从教学研究到论文的转化》总结教学研究过程与学术论文呈现的不同特点,以及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原则;《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评析:以英语演讲为例》从“创新维度”与“创新类型”评析中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实证研究文章。


文秋芳,2023,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分类与论文撰写[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3-10。

邱琳,2023,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从教学研究到论文的转化[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11-16。

孙旻,2023,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评析:以英语演讲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17-22。



提 要:一线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后通常要撰写学术论文、投稿发表,但由于做教学研究与写学术论文存在天然的差别,学术论文往往无法照搬教学研究,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面临诸多困难。本文首先比较教学研究过程与学术论文呈现的不同特点:前者具有多向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后者具有单向性、线性和明晰性。其次总结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原则:架构一条主线;布局分清主次;数据关联问题;写作自上而下。最后以一个案例演示如何应用上述转化原则实现论文输出。本文旨在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学研究;学术论文写作;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


DOI:10.20083/j.cnki.fleic.2023.01.011


1 引言

外语教学研究是外语科研界一块“吃力不讨好”的硬骨头,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高、教师精力投入多、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研究范式还未建立统一标准等因素制约着教学研究成果的发表,影响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积极性。


即便教师克服重重困难、辛辛苦苦开展了教学研究,在将教学研究转化为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选择哪些研究内容、如何呈现研究内容等诸多写作难题。如何实现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对于学术论文写作经验不足的一线教师而言,这个问题极具代表性,但目前学界对此还没有相应的探讨。本文聚焦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难题,首先比较教学研究过程与学术论文呈现之间的天然差异,接着总结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原则,最后以一个案例演示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克服转化难题,实现学术论文的有效输出。


2 教学研究的特点

教学研究在本文有特定的含义,是指教师为了解决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研究。研究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研究方法可以是行动研究(Burns 2009,2011;王蔷、张虹 2014)、辩证研究(文秋芳 2017a,2018a)、课例研究(王蔷 2020)等。由于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Larsen-Freeman 2011,2012a),对教学的研究也发生在整个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中,关涉多重教学环境要素(桂诗春 1994),这决定了教学研究具有多向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

多向性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教学研究的实际过程不仅仅要解决某个特定目标问题,还要同时应对多重问题的挑战。教学问题处于复杂系统之中,与不同层次的其他问题关联,受多方面牵制,教学的各个方面呈现联动效应(Larsen-Freeman 2011,2012a;文秋芳 2017a)。换言之,教师只有一个目标问题,但在解决目标问题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时解决好相应的配套问题,发挥各个层面的协同效果,最终才能达到教学研究的理想结果。这意味着整个教学研究既包含目标问题的解决路径,也包含与目标问题密切关联的多个其他问题的解决路径。

多向性还存在第二层含义,指同一个教学研究具备多项研究潜势。也就是说,同一个研究在不同研究视角下具备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比如,一位教师主动应用外语教学新理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可以采用行动研究范式,深挖教师不断改良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的行动过程;可以在教师学习理论视角下研究教师个体如何学习新理论、内化新理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微理论”;可以采用辩证研究范式探寻教学实践与“微理论”如何在互动中同步推进;也可以采用个案研究思路,追踪教师在教学改良中遇到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描画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还可以聚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情感态度,分析教师发展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见,一个教学研究包含多个侧面,可以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挖掘不同的内容。

反复性是指教学研究的过程是“非线性”(Larsen-Freeman 2012b)的,并非一路通达,而是在多次反复中推进。教学研究是否成功由能否解决教学问题、达成教学效果来决定。但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计划—执行—结果”这一线性过程,而是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师要解决学生“目标语言使用不足”的问题,需要在目标语言呈现方式、学习频率、内化路径和语言使用的情境创造等方面下足工夫。这个问题没有现存的标准答案,需要教师反复摸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素质、教学经验、二语习得理论知识和理性判断等多方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有些方案可能会奏效,但有些方案可能并不奏效。研究者需要在教学行动和实际效果之间来回省思,确认问题并优化教学方案。


不确定性是指教学研究的实际推进没有明确预知的答案,研究者在不断地选择中调整和优化路线,到达研究终点。“复杂系统充满了动态性,随时有变化,既有平稳的,也有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变化”(Larsen-Freeman 2012b:75)。如果把教学研究比作一段旅程,它更像是探险之旅,充满了不确定性:工具未知、路径未知、终点未知。第一,研究者以行动方案为工具来解决现实问题,但采用什么工具并没有预先可知的答案。第二,研究过程可能涌现新问题,研究者可能面临多种选择,无法预知岔路口的正确路径,而是在自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收集反馈信息、开展有效性分析、形成决策,并在不同研究阶段重复进行上述理性思维。第三,教学研究的终点无法预知,直到最后才能获得结果。不确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研究进程逐步转向一个与预想完全不同的轨道的情况,这是因为研究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意义重大的问题或者产生了新的理解,从而调整教学研究思路。


3 学术论文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作者将自己的研究经验写下来、与人共享的一种知识存现方式。学术论文要符合学术规范,方便读者理解。与教学研究的实际过程不同,学术论文的呈现具有单向性、线性和明晰性的特点。


单向性是指论文写作始终围绕一个方向铺展。即便实际教学研究过程解决了不止一个问题,或者具备多种视角下的研究潜势,但论文始终围绕一个研究问题或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组问题,呈现出来的是一条故事逻辑线(Dörnyei 2007;Punch 1998),否则就会出现研究定位不清、写作思路不明的情况,给读者造成困扰。学术论文从头到尾应讲好一个故事,与该故事无关的信息一般不应出现在论文中。


线性是指从起点持续向终点推进,呈现了延续性发展趋势。这一特点是由文字的线性特点决定的。写作是一点一点地分步写,将散点连接起来能串点成线。论文各板块之间存在线性推进关系:首先提出研究问题;接着明确研究方法,交代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阐释研究结论;最后揭示研究启示(刘润清 2015)。同一板块的不同段落之间、同一段落的不同句子之间都存在逻辑推进关系。总之,学术论文写作要沿着一条线不断往前推进。


明晰性是指论文的呈现清晰明确。尽管研究的实际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表现为工具不确定、路径不确定、结论不确定,但论文作者一般只会把被实践验证可行和有效的工具方案、路径和结论告诉读者,不会把迂回的绕道、偏差的路线或调整前后的细枝末节一一展现,否则会影响读者对论文整体线索的把握。明晰性就是站在教学研究已经完成的位置把事实明确、结论清晰的内容汇报出来。


4 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

教学研究过程与学术论文呈现之间差异显著,前者具有多向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后者具有单向性、线性和明晰性的特点。学术论文写作无法照搬教学研究。为了应对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难题,笔者基于教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写作经验,总结出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原则:1)架构一条主线;2)布局分清主次;3)数据关联问题;4)写作自上而下。本节以一个案例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将复杂的教学研究内容转化为学术论文。


4.1 教学研究背景

文秋芳(2015)在《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一文中勾画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其中,促成是POA教学流程的核心环节,其有效性决定了POA教学的成败(邱琳 2020;文秋芳2018b)。笔者对促成有效性的“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三个标准开展深入研究。

2015年,笔者以《新一代大学英语(发展篇)》第5单元“商业与繁荣”(Business and Prosperity)为教学材料,开展POA教学试水。笔者应用POA促成理论,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边学边用,逐步靠近产出目标,但怎么落实三个标准还没有形成概念化的操作手段。2016年,笔者使用教研室统一教材《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以POA理论改编第一册第5单元“新闻”(News)教学材料,在进班实践的基础上提炼促成有效性标准的落实途径,为后期的促成研究铺路。2017年,笔者以《新一代大学英语(发展篇)》第4单元“友善与冷漠”(Kindness and Difference)为教学材料开展POA教学,以提炼的落实途径指导促成设计,将促成设计搬进课堂后,以教学实践效果检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三年间,笔者收集教案、听课专家访谈、学生访谈、学生产出成果和教师反思等多项数据。

通过梳理三年教学研究的逻辑,笔者将POA促成教学研究总结为三个阶段,具化为5个承前启后的步骤(见图1)。第一阶段是初始理论与实践1的互动,体现为2015年初始理论自上而下指导实践(第①步)和实践检验初始理论(第②步)。第二阶段是在实践2中提炼落实途径,体现为2016年自下而上提炼理论的过程(第③步)。第三阶段是提炼的落实途径与实践3的互动,体现为2017年以提炼的落实途径自上而下指导新实践(第④步)和以实践效果检验落实途径(第⑤步)。


4.2 从研究到论文的转化

为了分享POA促成研究成果,与学界同仁更好地交流,笔者决定撰写学术论文并投稿发表。但将教学研究转化为学术论文的过程面临诸多实际困难:促成教学研究周期长、过程复杂、多线并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行文思路来呈现研究内容?什么样的写法既能尊重研究事实,又能突出研究的核心价值?笔者应用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原则,实现论文输出。

4.2.1 架构一条主线

“架构一条主线”指在多条研究线索或者多种研究潜势中选择一条主线。图2展示了基于促成教学研究的3条写作思路。笔者需要选择并最终聚焦一条逻辑主线。选择主线的原则有两点:1)该条逻辑线最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和贡献;2)该条逻辑线对读者的可用性最大。笔者反复比较、分析不同写作思路的利弊,为“架构一条主线”做准备。


写作构思1基于“实践取向”,采用行动研究范式,聚焦促成设计如何在实践中滚动式推进。行动的迭代关系体现为:应用理论的实践(2015年)—提炼落实途径的实践(2016年)—应用落实途径的实践(2017年)。该构思展示了促成如何紧扣设计难题推动实践优化,能清楚呈现不同轮次的实践更迭,为一线教师应用促成理论、改良促成实践提供经验。但该构思无法展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过程,也没有展现研究的全貌。

写作构思2基于“理论取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教师学习理论视角下探究教师如何在学习中发展理论。在促成初始理论已经提出的背景下,写作构思2追踪教师如何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内化理论、在实践经验中深化理解和提炼“微理论”,揭示理论的发展过程。该构思的局限性如同构思1,无法展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过程。

写作构思3基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取向”,全面地展示理论与实践如何在互动中推动双方发展,凸显了教学研究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贡献。相较于写作构思1和写作构思2,该构思呈现了教学研究的双重价值,在POA促成理论和实践亟需推陈出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4.2.2 布局分清主次

笔者选定写作构思3后,接下来需要确定写作内容。如果只是按序依次呈现互动的全貌,流水型的图示信息多、流程长、关系复杂,无法区分互动层次和研究重心。此外,8000字是学术论文的一般上限,按照5个箭头的发展流程来写,论文写作极有可能字数超限,也无法展示每轮互动的详细样态。这些问题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论文布局、分清主次。

“理论—实践”互动发生在不同层次。初始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箭头①和箭头②)具有基础性,提炼出的落实途径与新实践的互动(箭头④和箭头⑤)具有发展性。三个阶段中,2017年是促成研究的最新阶段,具有关键性和前沿性。笔者将提炼促成有效性标准落实途径的三个步骤(①②③)放在论文背景中,将重心放在“落实途径与实践的互动”上(见图3),详细阐释落实途径如何指导促成设计、促成设计是否发挥效果(邱琳 2017)。这样,写作空间向三个标准的落实途径倾斜,将笔墨花在关键阶段的主要问题上,能避免整体全描中过程繁复、平均使力、字数超限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整内容布局,聚焦主要问题,优化了论文布局,最终解决了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难题。


4.2.3 数据关联问题

由于研究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研究者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数据收集阶段的通常做法是全面收集、应收尽收。但论文写作意味着确定主线后对研究信息的筛选和组合。笔者选择与主线密切关联的信息,砍掉与主线无关的信息。“撰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研究结果进行选择与重组的过程……当然,这里的选择决不意味着掩盖与研究假设不相符的结果”(文秋芳等 2004:217)。本案例中,笔者回答研究问题“以提炼的落实途径指导促成实践的效果怎么样”时,除了汇报学生访谈中的正面反馈,同时指出教师反思中的教学不足:


但通读学生文本后发现,大家产出文本整体风格比较一致,描写的基本思路和用词有一定相似度,也就是说,按照笔者目前的促成设计,留给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空间不够大。这给POA促成设计研究提出进一步挑战: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多样化”的落实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除了目前已经提出的“丰富输入模态”和“拓展产出类型”,还需要积极探索实现“产出多样化”的有效途径。(邱琳 2017:38)


可见,选择数据时要关联研究问题,同时也要秉持科学、客观的态度。除了汇报有力支撑教学有效性的数据,也要汇报反映教学不足或遗留问题的数据。

4.2.4 写作自上而下

虽然研究的本质是上下互动的,但论文呈现不可能机械地照搬研究过程。如果采用上下互动的写法,作者写起来比较乱,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跳跃。因此学术论文在提要、小标题和数据分析部分应遵循“自上而下”的行文逻辑,方便读者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

提要是论文写作完成前的最后一步,需要显性、简明、清楚地交代研究的概要。即便读者没有细读原文,也能获知论文的主要内容,从“上位”了解该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研究结论。本案例中,笔者撰写的提要示例如下:


在设计促成活动时如何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是“产出导向法”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为应对这一实践难题,文秋芳(2017b)提出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以此为基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提炼出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落实途径。精准性的落实途径:准确对接产出目标、重点应对产出困难;渐进性的落实途径:逐步加大语言加工认知难度、逐步减少教师脚手架力度;多样性的落实途径:丰富输入模态、拓展过程性产出类型。这些落实途径的提出使得促成活动设计可操作、可测量。(邱琳 2017:32)


小标题的层级关系和命名也从宏观层面确定了论文的架构、编织了论文的经脉。本案例中,论文写作聚焦“评价指标的落实途径”,从预测性评价(落实途径如何指导促成设计)和回溯性评价(促成实践的效果如何)两个方面探讨其有效性,从整体上定位了论文的内部逻辑关系。小标题示例如下:


1. 引言

2. 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及其功能

3. 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评价指标的落实途径

4. 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回溯性评价

5. 结语


数据分析在论文呈现时遵循“自上而下”的逻辑。数据分析有种类之分、有先后之说,研究当时的数据分析是在微观层面、基于片段数据逐一展开的。但论文写作时并不拘泥于数据分析阶段的类别划分和阶段划分,而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组织内容的呈现。比如,本案例中,对促成活动有效性开展回溯性评价,作者以结果为纲组织该板块的写作,先摆出结论,再辅以详细的数据分析,写法遵循“自上而下”的顺序。数据分析框架示例如下:


4.1 学生反馈

4.1.1 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点聚集

4.1.2 关键动词有利支撑表达

4.1.3 音视频输入激发兴趣


总之,采用“自上而下”的写法能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读者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论文核心要义,比较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


5 结语

本文聚焦从教学研究到学术论文的转化难题及其应对原则,把教学研究过程和学术论文写作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学术论文写作也是教学研究全过程的一部分,写作本质上是对研究事实进行梳理,是对研究进行“重构”。在这里,“重构”包含特定的内涵。1)论文写作基于研究本原、以研究事实为依据。不以研究事实为基础的论文失去了客观性和科学性,不符合学术规范。本案例中的写作构思并不是凭空而作,而是在忠实于研究事实的基础上开展的。2)论文写作本身是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探究,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在质性研究中尤其典型(Dörnyei 2007)。写作不是在研究流程完成、研究结论完备的情况下对既定内容简单地映射或机械地复制,而是写作过程催生了更多的想法,这些想法也发展成更多的写作(Sandelowski 2003,转引自Dörnyei 2007:291)。写作中对研究内容的梳理促进了研究结论的发展和研究意义的生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赋予研究事实以逻辑体系和意义呈现,赋予研究以内核和灵魂,是对原研究内容的“重构”。


本文发表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1期第11—16页。由于篇幅等因素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已省略。



作者简介

邱琳,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教师发展。



【提示】在线阅读与下载

1)在期刊官网

(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udgnJxfH44gkogJbmbachC52Q-OgJxUqD_Vs957Q4br25eLOF3vOC&uniplatform=NZKPT(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相关阅读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分类与论文撰写(文/文秋芳)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总目次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度期刊好文汇总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诚征投稿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知网下载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