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地域、机构、部门和单位隔阂,以实际业务和管理需求及问题为导向,以大区域、大健康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陆国咪专栏】基层妇保信息化:如何不再各自为战?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是保证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抓手和途径,而运用信息化手段则是妇幼保健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基层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以为,主要是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工作目标不清晰、视野不够开阔,尤其受到部门和单位小团体利益的制约和束缚。要实现妇幼保健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基层妇幼保健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本人从十几年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打破信息系统条线分割
首先要转变理念,打破地域、机构、部门和单位隔阂,以实际业务和管理需求及问题为导向,以大区域、大健康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打破信息系统条线分割,消除数据信息孤岛壁垒,建立全面、动态、连续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
一要从基层工作者的实际出发。搞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管用,但我们不能仅从管理者的方便和需求出发去设计信息化建设方案,更要从最大量实际应用信息化工具的一线医卫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医生是基层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他们主导老百姓看病的全过程,如:全科诊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计划免疫、预约诊疗、健康教育、全科签约、康复护理等,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在当前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在社区医生工作站统一的界面上,将相关工作列入,以患者身份证为主索引,实行弹窗管理,将问题一条龙解决,既方便快速,又安全可靠。
二是从大健康管理的目标出发。我们提出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它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全面、动态、连续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涵盖一个人的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即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阶段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全部内容,为预防、治疗、康复,让老百姓看上病、好看病、看好病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妇幼保健是一个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阶段,它能游离于档案之外吗?但现实是,目前大部分地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缺少妇幼保健这一块内容。
三是从大区域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出发。要不断推倒“烟囱”、消除“孤岛”,从大区域的角度出发,依托不同层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包括医保、公安、教育、民政、体育等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尤其要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内的互联互通,做到上下左右无缝对接,互联、融合、共享、共管。
系统设计思路
具体设计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一是依据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建立功能强大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通过接口实现各部门及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利用,打破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之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应用于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药品配送等方面,挖掘数据间的联系,为实际工作服务。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已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这是互联融合的基础。
二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整体业务流程出发,进行一体化设计,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不同岗位人员协同工作的需求,做到业务数据一次录入、全员全程共享。比如,妇幼保健医生对孕妇进行日常诊疗,若发现孕妇患有高血压,一方面系统按妇幼保健部门要求自动弹出需填报的各类表格,医生填报后一个按钮即自动上传给妇幼保健部门;另一方面,系统会自动弹出高血压报卡,医生填报后即时传送防保科医生的工作台(提示有新增报卡),审核即时上传疾控部门,依规实行管理;并将相关信息自动导入到该孕妇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供其他临床医生接诊时调阅。这样就节省了医疗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大大减轻基层保健医生的工作负担。
三是支持市、区、镇多级区域数据中心应用,分散采集,区域共享,以健康信息为纽带,各部门协同医疗和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局端和医疗卫生部门上下联动的协同管理体系,要做到大医院与小医院、临床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与服务对象多方协同。
利用即时消息机制及时交换管理信息,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如妇幼保健部门要求填报的各类表格,数据都从保健医生的日常服务工作中实时产生,不再书面多次往返填报,数据自动上传,表格自动生成,或可结合实际管理需求,自定义各类统计报表。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确保了数据质量,杜绝了虚报和造假。
【作者简介】 陆国咪,中国卫生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浙江省卫生信息学会基层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研究工作,曾在《中国卫生信息管理》、《中国数字医学》、《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医药管理》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
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
请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
(请务必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等实名信息)
微信订阅号:HIT180com
微信服务号:chinaHIT
投稿:tan_xiao@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