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题越干越多?医院信息化如何“涅槃重生”

奋斗的黄瓜片 HIT专家网官微 2022-11-03


导读

信息中心的人员应该逐渐朝管理方向、业务沟通协调方向进化,承担好项目主管和产品经理的重任。

还记得6年前,我从外地企业回到老家这所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信息中心还只是一个后勤部门。环境虽然很简陋,但机房已经早早地用上了VMware虚拟云技术,这一点让我刮目相看,进一步肯定了信息中心的实力。当时,各个应用系统运行稳定,信息中心每天接到的故障电话也屈指可数。

时过境迁,6年之后,我们一天之内接到的各类故障、咨询电话能超过100多个!在闲暇时,我会坐下来盯着屏幕静静思考: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到底怎么了?


为解决问题上线平台,平台上线又带来新问题

6年前,医院的系统架构还比较简单,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程度低,数据均为分散存储(如图1所示),但也足够满足临床基本需求,只是存在比较严重的耦合度问题。新产品的引入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个模块的引入,却让系统产生了n+1个问题,这给各软件厂商、现场维护实施人员,甚至院内都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一是管理难度大幅增加,各子系统之间直接交互增加,系统故障定位难度加大;二是医院支出成本加大,因为系统需要多方改造,涉及的费用也就成倍增加。

图1

为积极参与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往“平台化”方向发展。我们希望引入数据交互总线、数据中心等产品,来解决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高耦合度问题(如图2所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发展,各大厂商不断引入新型技术人才,互联网技术和相应产品已经渗透到了医疗行业,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还记得6年前(2014年),医院的系统架构还是2006年的架构模式,当时我不由得感叹,医疗行业的信息技术至少落后了互联网5年,甚至更久。但是现在,各大厂商推出的产品都已经逐渐和互联网技术同步,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图2

在上线集成平台后,医院业务系统之间的耦合度确实降低了不少,HIS系统出现故障时,其他系统在故障点之前已接受过的数据依旧可以正常跑完全程。平台架构以IBM Websphere MQ为核心,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不过我们发现,IIB虽然有做双机互备,但网关却是一个单点运行的节点。在后续的运行中,不出所料,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

图3

1.IIB问题:包括IIB1和IIB2集群切换导致消息消失的问题、消息不分发的问题。在排查故障时,我发现部分消息走IIB1的可以分发成功,走IIB2的都没有分发成功,因此得出结论:IIB1和IIB2并未如厂商所说做到真正的均衡负载。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平台设置加以解决。

2.WMQ网关问题:(1)OUT队列堆积满(此前设定100万),全平台瘫痪。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设定更高的上限来解决。当然我们回头想想,为什么运维人员会让一个队列堆积的数据达到100万?肯定是系统自身无预警,才会让长久以来的队列堆积导致平台直接瘫痪。还有一种解决方法是让超时消息走死信队列或者直接丢弃。当然我们不鼓励丢弃,要从源头解决问题,确保消息被正常消费。(2)IN队列和OUT队列单点运行,一旦宕机平台立即瘫痪。我就这个问题咨询厂商,回复是只能做网关冷备,克隆一台机器关机备用,网关出问题时直接启用替代。对此我也只能笑笑:这种方案必定会导致消息丢失!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产品选型很重要,无论是收费或者不收费的产品,都必须对其有足够的掌控度才行。

3.其他问题:(1)消息运作机制问题,包括平台或消费端出现问题时,消息源头无法补发;平台消息源头通过各个应用端发送,可控性差等。从开发便捷度来看,个人拙见是所有数据的消息发送都应该由HIS系统或平台自身发起。仔细想想,我们的子系统有上百个,平台出现故障导致消息丢失时,难道需要一个个联系厂商补发吗?不现实!所以,以HIS数据或平台数据作为依据,来进行数据补发才是正确之道。(2)CDR(临床数据中心)数据问题,包括在平台运行初期,因问题频发导致数据大量丢失;平台正式上线后,业务需求的增加或修改导致部分数据丢失;CDR数据不能做到自动抽查核准等。首先明确一点,CDR是围绕“Data”来运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得不到保障,它就是个废品!临床决策支持、科研平台、BI数据分析对数据中心的依赖很强,数据中心的数据有问题,会给后续建设带来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3)平台自身无监测预警的问题。如果平台自身的监控做得足够好,也不会导致类似“消息队列无限堆积”的问题出现。(4)平台子系统数据库无集群的问题。平台数据的集群方案有很多,但是我们没做,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我们的平台是在没有做好规划的情况下匆忙上线的。

从上述问题的分析中,我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1.产品选型要正确,不要盲目相信收费中间件,也不要盲目跟随开源免费中间件。适合自己业务的,才是最好的。

2.软件厂商对自家产品的把控度要高,不要把医院当成“小白鼠”。

3.医院要为系统上线设置高门槛,宁愿不上,也不能要“水货”系统。

4.系统接口模式要合理,否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5.运维管理要跟上,运维软件绝对不能凑合。

抛开技术来看,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什么那么难?

为什么投入了那么多的成本,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是达不到各个部门的要求,甚至被说成“拖后腿”?

医院有钱,对,这是没错的。但是光有钱还不行,我们还要有人。当然,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普通的小公司可能只要老板和老板娘就足够了,大企业需要各类不同的人来分工协作才行。按照图4的粗略布局,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必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图4

在信息中心工作的人可能都会碰到别人问过这些问题:“你是信息中心的,你一定会做PPT,Excel水平一定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你是学计算机的,你一定会修电脑!”

这些问题反映出临床或者管理科室对信息技术了解不深,他们对信息中心的工作角色和职能也不太清楚。有时他们会想到很多自认为好的idea,就兴冲冲跑到信息中心直接找技术人员问可不可以做。说可以!那立马给我做吧!说不可以!不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吗?你一定是在推事!经过中层干部各种开会,商定好要做,且一个星期后上线!上线没两天,那个“思维发散者”发现之前想的流程有问题,不行,我得去找信息中心帮我改回去或者改成其他的idea,然后又开会……

这种事情很恼火也很常见。不但在医院会碰到,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一样也会碰到。所以网上就出现了一个梗,上线产品前要“杀一个产品经理祭天”。

笑谈归笑谈。我们静下来仔细思考:我们需要哪种人和我们一起来一起建设信息化呢?他应该懂临床或者管理方面的业务,同时有一定的前瞻性眼光,并且懂得沟通协调,在公司我们将其称之为“产品经理”。这个人可以是信息中心的人员,也可以是临床的人员,主要负责在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做好中间衔接与产品定位的工作。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突出:信息系统的“地基”打得不牢固,导致系统可扩展性低。基础核心系统的选型和设计直接决定了整套软件的生命周期。现在互联网开源技术产品“火”得很,比如Spring Cloud套餐、Dubbo套餐、大数据Hadoop套餐,AI有Tensorflow,缓存系列有Memcached/Redis,消息队列有RocketMQ/RabbitMQ,负载均衡有Nginx,可以说应有尽有,而且在各大互联网公司玩得风生水起。

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上面提到的这些产品选型虽然种类繁多,但还不是我们最应考虑的核心问题。个人认为,为了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数据存储规划要合理,要考虑到未来十年或二十年的数据存储,从而进行合理的分库分表。

2.需要一个高水准的项目管理者。项目管理者的水准直接决定了该软件产品未来的持续发展性。要不然只会出现请来几家公司却连一个简单技术方案都无法确定,剩下几个人在那里“菜鸡互啄”的情况。一群“菜鸡”需要一个“鸡头”,来完成合理的技术方案敲定。

3.平台接口标准化,支持协议多样化。各大系统都围绕着平台转,各大系统的开发语言也不尽相同,接口标准化和协议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接入需求。要不然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功能在我原有软件上实现不了,只能给你们做一个单独的外挂程序(和接口匹配的技术人员)。然后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外挂程序,功能单一且分散、稳定性极差,也没有高可用性可言。

4.提升临床科室、管理部门计算机水平,打造出非技术人员也能玩转的数据平台。尽量向“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数据钻取自查自用”方向发展,把信息中心人员从这些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5.信息中心人员的角色要适当转换,不要“沉迷”于技术至上的圈套,这是厂商应该着重关注的事。在我看来,信息中心的人员应该逐渐朝管理方向、业务沟通协调方向进化,承担好项目主管和产品经理的重任。

6.善待厂商,合作、互利、共赢。我们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我们要给医院省更多的钱,我们要选便宜的产品,我们在招标的时候还要把他们价格砍一刀,你不干有其他人干!而且我们还要高质量的服务!个人薄见,如果继续保持这种想法,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只会与预想目标渐行渐远,还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需求一大堆改不动、厂商改造小功能要价高、现场维护实施水平菜、“这个需求做不了”、“你们真的菜,这都做不了,浪费我们这么多钱养闲人”、“信息中心啥都干不了”、“这个系统真的超级难用”。

7.培养多学科管理人才,壮大信息化建设队伍,建立好院内人才梯队。培养一批精通临床业务并且又了解信息化的年轻队伍,加大力度提升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最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医院的“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他(她)是一艘“泰坦尼克”的掌舵人,决定了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信息中心的分管领导和负责人也应当承担好自己的角色,为领导提供最多的数据支撑、最优的解决方案和最放心的软件产品。要做领导的第二个“大脑”,而非仅仅第三只“手”!

作者简介

奋斗的黄瓜片,男,32岁,很帅!2010年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由于兴趣原因自学软件开发后前往杭州工作,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有5年大型互联网公司软件开发工作经验,对商品秒杀、普通网站破解略有研究。后因某种神秘原因回到老家某医疗单位继续从事软件方面工作。

性格倔强、开朗;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幽默风骚!做人有原则,高度自律!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升华自我。


近期热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请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请务必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等实名信息)微信订阅号:HIT180com微信服务号:chinaHIT投稿:tan_xiao@hit180.com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