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鸣 | 坚持自主创新,从系统工程角度看医疗IT高质量发展

郭华源 HIT专家网官微 2022-11-03

编者按

真理越辩越明,认识越辩越清。HIT专家网开辟“争鸣”栏目,广邀HIT从业人士针对业内的热点、焦点话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我们声明:争鸣专栏将坚持开放原则,所有专栏文章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本期话题:在各行各业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时期,医疗IT行业应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任连仲连发三篇文章,分别从HIT行业应对高质量发展持有的共同认识,以及医院方HIT厂商应有的作为等角度进行了观点阐述。在任连仲主任的带动下,解放军总医院高级工程师郭华源发来稿件,希望通过创新驱动,推动医疗IT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由“跟跑”向“并跑”和“领跑”的转换。

欢迎各位读者继续就“医疗IT行业高质量发展”话题踊跃来稿、畅所欲言。我们期待您的精彩观点。投稿邮箱:gong_chen@HIT180.com。

当前,国内医疗IT行业存在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针对基础底座、核心架构,以及智能协同、安全防护等重大需求,缺少先导性、体系化、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技术、系列创新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医疗IT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接续前行,如何开拓创新,自然是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
通常,自主创新既包括原始创新——在各领域中通过探索实践、勤奋耕耘获得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又包括集成创新——将相关技术成果汇聚融合、交叉集成,产生新的组织形态、功能特性与系统架构等,助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自主创新不是闭门修炼,而是海纳百川,通过广泛吸收全球科技成果,在充分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再创新。
因此,医疗IT的高质量发展与自主创新是个复杂巨系统,影响深远,涉及面广。要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需要医疗、IT、电子等多个行业的长期努力、协同奋斗,而不是一蹴而就。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看,可能需要首先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全面优化系统顶层设计

医疗IT建设“三部曲”分别是设计、开发和应用。其中,规划设计首当其冲,成为有效支撑医疗IT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则无往而不胜”。要做好系统的顶层设计工作,首先需要对医疗IT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把握与深入理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要求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为更好地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医疗IT系统顶层设计需要认真对标上述要求,基于现有信息系统进行功能统筹、拓展与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无论是打造高水平医院,发挥牵头、龙头作用,还是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都需要在系统顶层设计上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
譬如,要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高水平机构。这些新机构、新单位大都依托、挂靠或脱胎于大型医疗机构,他们的出现既是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的资源整合与功能融合,又是在更广视角内推进的业务协同与体系创新。其工作范围、中心任务、运行模式和服务流程等与现有医疗机构相比较,尽管会有一些相近、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信息化建设与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当然也就迥然而异。
因此,认真做好这类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不仅需要熟知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技术特性与建设路径,对学科发展、职能定位与体系构建等核心问题有深入思考和科学判断,而且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主要特点、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也应了然于胸,对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要有精准定位和周密计划,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博采众长,做大做强自主创新的大文章。

加快培育行业新质力量

医院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广阔的建设需求,也隐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医疗IT行业即将迎来新一波的建设高潮,也将经历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洗礼。与历次医疗信息化建设大潮相比,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三大鲜明特征。
第一,基础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发展,国内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明显提升,基本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正处于从小到大,甚至是从弱到强的转变之中。这种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不仅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石,同时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第二,目标不同。高质量发展将着力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升公立医院质量和效率,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因此,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趋势和微观细节都将会发生明显变化。例如,系统覆盖范围将从院区内走向院区外,逐步实现多院区或区域内多家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等;同时,随着多学科门诊、智能辅助诊断、远程手术等医疗服务新模式的演化推广,专科业务系统将会为智能化诊断、协同化治疗,以及个性化服务提供更多更强的技术支撑。
第三,环境不同。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展开建设。此外,西方国家的持续打压和“芯片短缺”等卡脖子问题日渐凸显,使得高质量发展将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在此情况下,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育行业新质力量。发展需要新质力量,新质力量更能促进发展。新质力量就是生力军,又是杀手锏,还将是压舱石。
在医疗IT领域,无论是软硬件设施设备,还是一体化集成开发环境、测试工具、运维软件等,大部分都是使用国际通行的技术和产品。时至今日,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增强安全防护性能,夯实原始创新基石,行业需要加快培育新质力量,积极倡导和躬身实践自主创新,在现有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之上由点到线、由表及里、从易到难、软硬兼顾,循序渐进地绘制自主创新、务实可行的发展路线图,大力研发自主可控的功能模块、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软硬件基础系统,大胆提出和尝试支持双栈运行、无缝衔接、平滑切换、冗余备份的设计理念、系统架构和应用技术等。

积极做好产业衔接布局

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开放共享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医疗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
首先,大中型医院普遍已建立起规模适度、功能完整的医疗业务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医疗流程数字化和医疗服务信息化。一批数字化示范医院和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正在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和医疗协同,努力在更广范围内、更深层次中整合优质资源,释放技术红利,提升服务品质,造福广大人民。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也都建立了规模不等、功能相近、各有侧重的医疗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信息化,并逐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其次,医疗信息化建设不仅使国内各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有力推动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同质化进程,同时,围绕系统规划、方案设计、项目研发、工程实施和运维保障等核心环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医疗IT产业链。
这个主要由高校、院所和医疗IT企业等不同单位组成的产业集群,面对日益增长的自主可控需求,依托理工医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激发自主创新潜力,持续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案引入医疗IT领域,推动相关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并且,通过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由“跟跑”向“并跑”和“领跑”的转换。在此过程中,适时推进相关产业的细分、重组与聚集,聚力攻坚克难,牢固掌握“卡脖子”技术,勇敢破除发展瓶颈,努力孵化出一批创业企业,为我国医疗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建立新标杆,探索新路径,贡献新方案。

大力倡导激励技术创新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技术创新是根本。只有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成体系地推动国内医疗IT行业技术创新进程,才能逐步促成自立自强、稳健发展的新格局。
努力实现医疗IT技术的自主可控、自主创新,既需要注重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环境、测试工具、运行平台等基础核心软件的自主创新,又需要做好硬件驱动、基础算子、基本算法、底层组件等应用支撑软件的协同创新,还需要关注芯片、元件、器件等重要基础硬件的自主研发进程,及时做好产业对齐与技术协同,努力打造全行业、全周期、全栈式的自主创新生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和单位已经先行先试,初结硕果。例如,鸿蒙系统、阿里云数据库、麒麟操作系统、鲲鹏芯片、昇腾处理器等等。这些产品犹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此外,还有更多的单位和团队正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进取。譬如,密码技术、量子信息、光电子器件等基础领域近年来捷报频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梦者、奋斗者和建设者投身变革,推动发展,见证历史。这些音符汇聚在一起,共同演绎出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小结

医疗IT的高质量发展与自主创新将是一段惊天动地的奋斗历程,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将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创业之歌。也许难以做到毕其功于一役,也许少有走捷径、弯道超车的契机。但是,务实、勤奋、守信、敢闯敢干等,将是这群星夜赶路人的共同底色和制胜秘诀。
薪火相传,前赴后继,闯关夺隘,勇往直前。
试看不久之将来,在医疗IT领域,必将会有更多的自主可控技术不断涌现,浩浩荡荡,医疗IT高质量发展与自主创新事业也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作者简介
郭华源,任职于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长期从事医疗IT研发工作,在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医学影像处理及AI分析等方面实践较多,对裸眼立体拼接投影显示、细分小波变换、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以及信息安全等相关技术研究较为深入。

近期热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长按二维码可申请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投稿:gong_chen@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