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金雄专栏 | 如何破“补丁”这个局

陈金雄 HIT专家网官微 2022-11-03

导读

基础和核心系统尽量做到产品一体化,收费、医嘱、护理、摆药、编辑器、底层数据等紧耦合的功能要尽量在一体化的产品上实现。

薛万国主任的《莫把“补丁”当“时尚”》一文引起业内同行的强烈关注和热议,说出了大家想说又说不清楚或不敢说的话。“天下苦秦久矣”,终于有人把这么多年困扰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问题给道破了。

一直以来,给医院信息系统打“补丁”,好像谁都不喜欢,但好像又都无解。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又如何破解呢?本文就来聊聊这一话题。

首先来说说“补丁”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信息化发展历史局限。不管哪个领域的信息化,一定是从无到有、从部分到全面、从基础到深化,不断动态演变和完善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体化产品是暂时的,集成化将贯穿全过程。从单机版、部门级迈向全院级应用的过程中,HIS曾经一统江山,但面对专科、数据、管理和流程等深层次应用需求,单一HIS产品就力不从心,于是诞生了PACS、LIS、HRP、CDR/360视图等更专业的系统,一方面推动医疗信息化应用更全面、更深入发展,另一方面确实产生了更多的“补丁”。

二是用户认知需要升级。医院的核心能力是治病救人,真正掌握医院信息化建设知识和技能的医院用户是很少的。有些用户只接触了一堆似懂非懂的概念、在行业发展中逐步形成或者厂商推荐的一个个系统,却不知道这些概念、系统背后深层次的应用目的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包括角色、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也缺少对信息化战略目标和需求的深层次分析,于是医院信息化应用就变成一个个孤零零信息系统的简单堆积,形成一个个“补丁”。医院管理者和使用者时不时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系统越建越多,满意度反而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低了呢?比如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医院运营管理需要一些简单的统计报表,但数据往往都难以保证准确和一致。

三是商业利益驱动。一套包含挂号、收费、门诊医护工作站、住院医护工作站等子系统的HIS只值200万元,一套所谓EMR其实就是病历编辑器却值1000万元,懂行的人都知道HIS的产品价值以及实施难度都远远超过病历编辑器。这种价值与价格的倒挂,逼迫厂商只能将系统“拆散”来卖:如果把编辑器融入医生工作站作为一体化产品去销售,其价格可能远远低于拆开销售的价格。

曾经有家医院主管领导请我去指导,这家医院HIS医生站和病历编辑器是同一个厂商的产品,却活生生建成两套系统,医生要分别登录才能使用,连简单的界面链接都不做。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信息化怎么做成这个样子,这明明严重违背信息化建设规律;后来慢慢才想明白,这背后都是利益使然,越不集成越像两套系统,拆开才能使利润最大化。

下面来谈谈如何破这个局?

首先,要提高对一体化的认识。一体化是永恒的主题,对用户来讲,使用的系统必须一体化。就像我们买一辆车、一部电视一样,买回家看看说明书就能开、就能看,而不是说买零部件回家自己去组装、去调试。就像没有几个人有能力去组装一辆车一样,没有几家医院有能力去搭建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更没有几个医生有能力去组合完整的医生工作站。因此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合作企业必须提出明确的一体化要求。

回顾我主导的所有医院信息化项目,不管是不是一个厂商的产品,从来都是按照一体化思路去规划建设的。

其次,要知道如何进行一体化建设。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体化,即产品一体与用户体验一体。基础和核心系统尽量做到产品一体化,收费、医嘱、护理、摆药、编辑器、底层数据等紧耦合的功能要尽量在一体化的产品上实现。集成产品要做到用户体验一致。客观上,没有一个厂商产品能满足用户所有需求,因此对于信息化项目而言,集成是一个绕不开的工作。集成必须做到让用户体验一致,同时流程和数据链打通,实现业务和信息共享。

第三,需求分析和规划是一体化基础。对于大部分医院来讲,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功能和解决什么问题比指定上什么系统更重要。比如:医生和护士站应具备什么功能;通过患者全流程管理,实现慢病患者复诊率达到70%;手术室使用率提高20%;患者从到医院到挂完号不超过5分钟等。然后,再围绕这些目标和需求做好规划,这个话题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如何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年度规划?》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先把目标和需求理清楚,再去匹配市面上最合适的产品,并把这些产品和系统按照用户体验一体的标准进行组合,达到最佳使用效果,而不是自己似懂非懂地去指定要什么系统。系统只有匹配战略和需求才是有灵魂的,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可能有的用户还是一脸懵圈,担心需求把握不准,也不擅长规划。那也好办,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找信任和靠谱的专业机构或专业的人帮助规划乃至选型。前提是要遵循“因为信任,所以简单”,选择以前尽量慎重,考察清楚;选择以后要尽量信任,合作共赢。不要既选人家,又不信人家,这业务就没办法闭环了。

四是呼唤产业进行变革。HIT行业看起来像高科技产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其实还是以手工作业模式为主,更像农耕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缺乏产业链生态和协同布局,缺乏标准化的上下游不同产品之间的整合,导致效率低、用户体验差。如果能够建立大工业的产业模式,发挥经济学里面的比较优势,应该更有利于行业和产业的发展。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出版的《国富论》就说过:“分工产生效能,合作造就繁荣”。

作者简介
陈金雄医疗信息化长期耕耘者、探索者与布道者,《迈向智能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与《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互联网+医疗健康》丛书主编。
兼任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字医疗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
先后被《计算机世界》评为推动中国信息化突出贡献奖,被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评为中国信息化年度优秀人物和《IT经理世界》评为中国优秀CIO,被中国IT价值联盟评为全国最有价值CIO。2009年被美国《信息周刊》评为全球50位优秀CIO。
近期热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长按二维码可申请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投稿:gong_chen@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文章内容进行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