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信息化行业必能提交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满意答卷”。
观察 | 2022年全国“两会”给医疗健康信息化提出五大考题
2022年3月11日,2022年全国“两会”圆满闭幕。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为医疗信息化行业留下五大“考题”,HIT专家网将其归纳如下。
考题一:疫情防控转向“科学精准”,“一码通行”亟待解决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
2022年,新冠疫情步入第三个年头。三年来,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在支撑疫情监测分析、促进人员安全有序流动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在核酸检测等重要环节中,各地区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信息化能力在实战中得以“进化”。如今,疫情防控正转向“科学精准防控”的新阶段,而信息化也将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认为,目前各省级疾控部门的信息平台暂未连通,导致疫情防控的重点对象信息难以溯源、难以高效实现“人物同防”、难以快速对重点对象经过的场所和接触物品的采取处置措施,应加快数据对接共享,实现全国疾控信息互联互通,夯实疾控数字化转型基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未来要在优化精准防控方案上多下功夫,更精准地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范围,更严格地执行隔离时间。全国政协委员、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提出,可利用多维度、多层次信息化平台,建立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智慧化运营管理体系,提高防疫效率,并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另外,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仍存在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等关键信息的统一和互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表示,传染病防控需要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统一协调,目前各地自建的健康码难以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管理的健康码,以集中收集各地疫情防控信息,打通数据孤岛。
考题二:信息化支撑医保基金监管,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刚需”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
医保领域是历年“两会”不变的热议话题。从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至今近4年时间里,医保信息化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目前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已建成,并陆续在各地上线,全国医保信息化“一盘棋”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基础上,长期困扰医保部门的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认等难题有望得到解决,医保信息化应用将向纵深方向发展,如“互联网+医疗健康”医保服务、医保大数据和智能监控、医保电子凭证、异地就医备案、异地就医结算等。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围绕着《“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提出的公平医保、法治医保、安全医保、智慧医保等目标建言献策。
在异地就医备案与结算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余雪琴认为目前异地就医备案的人工审核环节多、流程长,建议加快统一医保异地备案渠道,避免多头、多端口申请,简便申请流程,推行系统自动审核;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韩清华建议进一步推进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的便利化,优先常住外地以及在外地突发急症等“刚需”群众的异地结算需求。
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2021年2月出台的《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将医保基金监管纳入法治化轨道,强调在强化监管措施方面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之后,各地纷纷建设医保智能监管系统和智慧医保平台,以扎牢医保基金安全网;另一方面,对于医院端而言,医保基金的智慧审核“前置”也已势在必行,通过在患者就诊期间第一时间发现违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以闭环管理的方式确保院内医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
考题三:DRG/DIP医保支付方式“全覆盖”,医院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医保支付是“指挥棒”。随着异地就医结算、医保基金智能监管等医保信息化应用持续向纵深发展,这将直接驱动医院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2021年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重要的历史节点。2021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分期分批加快推进,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DRG/DIP支付方式的“全覆盖”,正在驱动医院进行“结构性调整”,对医院运营带来很大挑战。2022年“两会”期间,在由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两会精英汇”活动中,多位代表、委员为医疗机构积极“拥抱”支付方式改革出谋划策。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建议,为应对挑战,医院需要在全面分析分组方案、加强病案首页管理、精准编码、加强单病种精细化管理、加强临床路径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认为,医院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应该有更强的“业财融合”能力,强化医护人员的成本意识,促进一线主动控费,强化成本考核。
一直以来,公立医院对于精细化管理缺乏动力。如今,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引下,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代表的系列政策正在倒逼公立医院提质、控费、增效,从而改变过去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而练好内功、向内挖潜。可以预计,在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运营管理、质控管理、后勤管理、医用耗材物流管理等多个领域,医院智慧管理需求将呈现井喷状态。
考题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让医院数字化转型“更有温度”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
医疗是民生问题,如何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的提案始终是全国“两会”的关注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当前医疗机构都在走数字医疗之路,但数字医疗不仅是硬件上的搭建,更需要做加法,用心有温度来服务患者,让技术真正解决百姓看病“急难愁盼”问题。因此,他建议应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2021年,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推进“1314”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老百姓的看病就医方式正在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以浙大邵逸夫医院为例,患者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院内全部就医流程,平均门诊时间从过去的4-5个小时缩短至1.7个小时。而在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2.0工作方案》中,通过推进门诊智能分诊导诊、智能诊后管理等7大“便捷就医服务”应用新场景,聚焦于改善就医难、时间长、缺少人性化等痛点问题,从患者服务的角度推动医院的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医院也是让老百姓就医更便捷的数字化手段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指出,全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超过1700家,但9成以上的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大多互联网医院沦为“挂号工具”。互联网医疗如何定位和发展,顺利从“建设期”迈入“运营期”,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效率低下,已成为当前行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医院通过盘活医疗资源需求存量、从“患者管理”切入诊中环节等方式,“激活”互联网医院,从而发挥应有的价值。
考题五:发挥医疗数据的生产要素价值,法治与安全意识不可或缺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已明确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并列。在医疗领域,医疗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也正逐步凸显。
在医疗数据共享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徐英建议:加快医疗信息体系标准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例如现行的疾病诊断编码存在不同版本,为医院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也为大数据分析和互联互通制造了障碍。
在医疗数据应用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表示,建立多层次的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与共享在技术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建议根据专病特点,优先聚焦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的疾病,建立国家级重大疾病专病数据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系统和规模化地收集专病信息。
在医疗数据安全方面,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数据安全“法治大年”,《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磅法律的相继出台,为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安全与合规监管压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提出,医疗行业可参照银行系统的做法,建立严密的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和使用保障系统,防止数据泄露。为破除隐私安全与数据共享障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健康管理,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和“数据安全分级”体系,应明晰数据权限,对于需要严控的健康管理数据,在法律条文中清晰界定其所有权、采集权的边界,并基于数据重要性和敏感性构建分类分级体系。
期待全行业在未来发展中积极探索,早日提交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满意答卷”。
(注:文中涉及“两会”提案,均来自公开媒体报道)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文章内容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