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

在理论中寻找真实 格致出版社 2021-06-18

访谈是一项与道德有关的工作。道德问题涉及访谈的方法和目的。

——《访谈》



半个月前,《半月谈》发表了“让人讲真话,天塌不下来!”一文,文中写道:“说真话,很多时候需要一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信念,需要不迷信权威、只相信事实的品格,需要敢于大声疾呼、为民请命的情怀。”

不过,作为媒体从业者想要实现“说真话”,光有情怀还不够,在资讯爆炸的当今世界,我们周围充斥着无数的信息碎片,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获取事实,也是考验访谈者的重要问题。

《访谈》这部10万字的小书属于格致出版社“格致方法·质性研究方法译丛”之一,该套丛书均引进自世界前五名学术出版公司“SAGE质性研究工具箱丛书”。

该书的两位作者,在访谈研究和学术写作领域拥有长期经验,他们强调,学习访谈技艺的最佳途径是反复实践,但在开始这项实践前,必然要先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尤其是“从业守则”

本文节选自《访谈》第三章“访谈伦理问题”,更多关于访谈的方法,有待您从书中获得。

作为道德调查的访谈
访谈是一项与道德有关的工作。道德问题涉及访谈的方法和目的。访谈中的人际互动会影响受访者,访谈所获知识会影响我们对人类境况的理解。因此,访谈研究已经涵盖了道德和伦理问题。访谈研究中之所以会产生伦理问题,原因尤在于访谈“研究私人生活,而又将叙述置于公共舞台”的复杂性。

贯穿访谈研究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贯穿访谈研究的全过程,从研究伊始至最终报道都应考虑其中潜在的伦理问题。拟定访谈研究伦理协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伦理问题:

1  确定主题。除了知识探究方面的科学价值,访谈研究的目的还应包括改善所调查的人类处境。

2  设计。访谈设计中的伦理问题涉及受访者对研究的知情同意并确保保密性,同时还要考虑研究对受访者造成的任何可能后果。

3  访谈情境。需要考虑访谈互动对受访者的影响,例如,访谈中的压力以及对自我的重新理解。

4  转录。需要确保受访者个人信息的保密性,还要注意到转录的文本是否忠于受访者的口头陈述。

5  分析。分析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涉及如何深入分析访谈数据,以及受访者是否具有解释其所陈内容的发言权。

6  验证。研究者承担的伦理责任在于尽力获取证据充分且经过充分验证的知识。这涉及如何“切中要害”地向受访者提问的问题。

7  报告。在公开报道个人访谈时,再次涉及保密性问题,以及发布的报告对受访者及其所属群体带来的后果。


伦理准则

专业伦理准则要求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反思具体伦理决策。哲学伦理理论为更广泛的伦理反思提供了框架。此处的关键理论包括康德的职责伦理功利主义伦理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以及最近广受关注的关爱式的社群主义伦理


这类概念难以为研究中的规范性选择提供明确答案,反而更似根据具体情况下的相关性来解释文本。实例和案例研究可以作为从一般原则过渡至具体实践的辅助手段。当地专业社群中的伦理技能,则进一步体现了书面伦理准则、规定和范例的重要延伸。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准则通常涉及受访者知情同意、受访者信息保密性、参与研究项目的影响后果,以及研究者角色


访谈者于访谈前可以先思考这些问题:

这项研究会带来哪些有益影响?

该研究如何帮助改善受访者状况?他们所代表群体的状况?全人类的状况?

如何获得受访者知情同意

需要预先提供多少关于这项研究的信息,以及在访谈后汇报前还能了解什么信息?

应获取哪些方面的同意——受访者或其上级?

如何确保访谈对象信息的保密性?受访者匿名有多重要?

如何掩饰受访者身份?谁可以接触访谈信息?

是否可以预测有关受访者匿名的法律问题?

研究对受访者有何影响

潜在利益是否超过对受访者的潜在伤害?

访谈是否接近治疗关系,如果是,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研究发表可能会对受访者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带来什么后果?

研究者角色如何影响研究?

研究者如何避免项目资助者将访谈数据挪为他用,或过分认同受访者观点,从而无法以批判眼光审视访谈建构的知识?


影响

需要直陈访谈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对受访者可能造成的伤害,以及参与该研究可能活动的预期收益。


慈善的伦理原则意味着研究应将对受访者造成伤害的风险降至最小。从功利主义的伦理角度来看,受访者所获潜在利益和研究所获重要知识的总和应该超过对受访者可能造成的伤害,因此需要审慎决定是否开展研究。这意味着研究者有责任反思,其研究对于参与者乃至其所属的更大群体可能产生的后果。


访谈者应该考虑到访谈的开放性和亲密性可能会诱引受访者透露一些后悔披露的信息。某些情况下,访谈者在研究中认真倾听时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医患间的治疗关系,然而大多数访谈者并未接受过此类培训。特别是针对私人话题的长期和反复访谈可能会产生这种准治疗关系。访谈关系的人际亲密性特别要求访谈者在问询过程中保持道德敏感性、问题的分寸感和对受访者的尊重。

 

研究者诚信

研究者对于确保研究中科学知识的质量和访谈中伦理决策的合理性至关重要。道德的研究行为不仅涉及伦理知识和认知选择,还包括研究者正直品性,以及对道德问题和行为的敏感和重视。


访谈中,由于访谈者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因此其重要性被放大了。熟悉价值问题、伦理准则和道德理论可能有助于在研究中权衡伦理与科学的要点并作出选择。然而,最终研究者的诚信——知识、经验、诚实和公平的品性——才是决定性因素。由于访谈依赖研究者的道德判断,培养其伦理技能变得至关重要。这些技能可以通过研究伦理关系复杂的访谈案例、与同行和研究对象的代表交流,而得以提高。



研究的独立性由“上端”的项目资助者和“下端”的项目参与者决定。与上述任何一个群体间的联系,都可能导致研究者无视某些结果转而强调另一些结果,这不利于开展全面、无偏见的研究。访谈是具有互动性的研究;通过与受访者的密切互动,访谈者尝试与之构建相互联系。访谈者可能非常认同受访者观点,以至于僭越专业距离,进而从受访者视角去报告和解释——用人类学术语,这叫做“入乡随俗”。


访谈者角色涉及专业距离和私人情谊之间的张力。因此,在女权主义的、人文关怀的、情感投入的伦理背景下,访谈者通常被视为受访者的朋友,也是温暖和有同情心的研究者。这种早期的观念视研究者为一个关心的朋友,后来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批评。Duncombe和Jessop认为,访谈者表现出亲密性、具备同理心,则可能带来虚假的友谊或融洽关系的交换,忽略对更为广泛伦理问题的关注。



无论由于商业雇主施压,还是出于验证自己论点的压力驱使,访谈者表现出的同情都可能成为规避受访者知情同意,并说服受访者披露他们的经历和情感的手段,而他们日后可能更愿意对此持有保留甚至忘却的态度。


作为心理治疗师兼研究员,Fog在其报告中指出,经验丰富的访谈者知道如何建立融洽关系并突破受访者防线,如同“特洛伊木马”一样在未被邀请的情况下进入某人的生活领域。在基于治疗关系产生的共同利益中,使用这种间接“知情同意”的手段在道德上是合法的;然而,将这种手段应用在科学研究和商业目的时,就存在道德问题了。


《访谈》(第二版)[丹]斯文·布林克曼斯泰纳尔·克韦尔 著曲鑫 译

格致出版社

👆点击封面 即可购买

访谈是特殊的对话形式,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知识。本书呈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访谈的丰富性和广泛性,重点讲解了访谈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围绕研究目的开展访谈对话时产生的伦理问题。从开篇至结尾,本书引证实例,为读者提供参考和指导,指引读者解决访谈中的实际问题。它还为理解访谈研究提供了概念框架,解决了质性研究访谈的认识论问题。



作者简介


斯文·布林克曼  丹麦奥尔堡大学传播与心理学系心理学教授,该校质性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特别关注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伦理和方法论议题。他是众多论文和专著的作者,包括《约翰·杜威:变化世界中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质性研究》,以及《质性研究访谈》等。
斯泰纳尔·克韦尔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该校质性研究中心主任,旧金山赛布鲁克研究所客座教授。他生于挪威,毕业于奥斯陆大学,之后获得洪堡奖学金,在海德堡大学深造。他是杜肯大学、匹兹堡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和卑尔根大学的访问教授。他长期的研究兴趣是现象学、解释学和辩证法等欧陆哲学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启示。



往期导览

    
分享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