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急诊医生日记:第一个死在我眼前的病人,让我做了选择……
导读
只想趁自己还热血沸腾时朝着心的方向多前进些。哪怕长路永夜,也要成为自己的光芒。经常有人问我,急诊又忙又累还挣不到钱,你这么一个小姑娘家家,为什么非要去急诊科。我只是希望,如果有人不慎走到了生与死的边缘,我能够把他带回来,如果不能,我也迷恋这个全力以赴的过程。
你是我的学生了
实习轮转到急诊科的时候,我也算见识过不少的老师,健谈的,寡言的,质朴的,平和的,严苛的,温柔的……而我面前的这位老师,看起来40岁出头的样子,黑框眼镜,不算胖,但肚子已开始显出发福的迹象。他瞥了一眼实习生名单,头也不抬地问了我一句:“怎么就你一个人?”
为了省点生活费和租房子的费用,毕业实习我没有去本校的附属医院,而是选择了老家唯一一所三甲医院,也是唯一一所教学医院,进行自主实习。在这个十八线的小城市,只有一所医学院,只能招收临床医学专科。而我们实习的后半段,刚好是同小组的实习生们准备专升本考试的时间。于是和我一组实习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到急诊科报到。
听完我的回话和解释,这位刘老师依旧没抬头,只说了一句:“那你就跟着我吧。”
第一个夜班
山城的夜来得悄然,人们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城市就已经静谧了。这里不像大城市,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霓虹华彩。
图源:摄图网
诊室里也很安静,刘老师确认好最后一个留观病人的医嘱,在抢救室的桌子上放了一个苹果,便回了办公室,留我和另一个规培的师兄两个人,睡眼惺忪地望着这个带着迷信色彩的一夜“平”安果。
快到一点的时候,急救铃突然响起来,我还没来得及反应,一副担架几乎是冲进了急诊室,一个老爷子躺在上面,人事不省。“底下县城的,家属发现的时候已经昏迷,山路不好走,急救车开不进去,路上耽误了好些时间。”急救员向我们交代病情,语速极快,手上也没闲着,协助担架员把病人转移到抢救床上。
师兄眼疾手快,迅速准备气管插管和除颤仪,另一边我急查心电图,准备连接心电监护,刘老师从办公室飞奔过来。
“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心肺复苏,快!”
去枕平卧,仰额抬颌通畅呼吸道,双臂绷直,与双肩垂直,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中下三分之一的正中线或剑突上2.2cm~5cm处,按压频率80~100次每分,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例为1:1,每30次胸外按压人工通气两次。
刘老师的操作几乎是复制了最新版教材上心肺复苏的操作标准。
诊室的气氛一下紧张起来,护士们在连接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道,师兄和刘老师轮流进行心肺复苏,每个人都匆忙急切但是有条不紊。
我从来没有处在这么紧张慌乱的气氛中,做完心电图我突然就不知所措起来。这样的一场战争,我,刚来上第一个急诊夜班的新手,能做什么呢?但我不能离开床旁,于是我握住患者的手,还有一些残留的温度……
但是,3分钟……5分钟……10分钟……教科书一般标准的心肺复苏,却没有达到教科书上的效果,血压没有回升,动脉没有搏动,心跳没有出现,呼吸没有再通,瞳孔没有缩小,指甲、口唇、面部的色泽也并没有变化。而我握在手里的那只手越来越凉……
家属们冲进诊室,围着我们站了一圈,不肯出去,或啜泣或嚎啕。我站在人群里,手里握着的手还在不停地冷下去。看着床上没有表情和悲喜的患者,我突然觉得世界安静了,这些人悲伤的脸在我眼前晃,我却听不见声音。
30分钟过去了,刘老师和师兄两个人终于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家属们从他们的表情里已经知悉了结果。
死亡: 孤寂的背影、几个烟头
两点零八分。
我短暂的医学生涯里,第一次经历了病患死亡事件。
患者家属们收拾起悲痛,带他回了家。我还愣在冲击里回不过神,刘老师已经写完了死亡证明。等我反应过来时他已经不在抢救室。
在楼道的窗边,我看到了他的背影,在深夜里显得孤寂,窗台的烟灰缸里多了几个烟头。
“我们国家呀,多的是专科人才,他们都说,金眼科,银外科,婆婆妈妈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可是死都不去急诊科。”
“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很多吗?”
“不少。”
“以后会好么?”
“或许路好走一点,他们就能早点送他过来,或许家属发现得早一点,急救措施就能起作用,又或许,下面的县级医院有我们这样的急救设备和急诊医生,他就不用在路上耽搁两个多小时。”
那个晚上,我没睡着。这样的震撼和这样的思考,像把火一样炙烤着我的内心,我用了一整夜思考我学医的初衷和意义。第二天下夜班,我告诉刘老师:“我想去急诊。”
你其实不适合
“你不适合。”
我有个不好的习惯:每当我看到颤颤巍巍的老人,就会不自觉的代入自己早逝的爷爷奶奶。
“知道吗,你骨子里悲悯的成分太多了,我不否认这种情绪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很重要,但急诊科是医生感到无能为力、无奈感最强的科室,你太容易把自己带进去,今天这样的情绪总有一天会击溃你。”
老师的话,针针见血,他早就看透了我。我也想不出话来反驳,可是你不去,我也不去,大家都不去的话,还有谁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守护别人的生命呢?
长路永夜,但愿热血永存
无论是院前还是院内急诊,都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安全转诊”为基本原则,是现代医学的标志和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然而今天的中国,急诊医学科的建设水平远远跟不上它的重要性。
急诊医学是独立的临床医学专业,需要从业人员接受系统深入的急诊医学教育,然而,我国当前多数急诊急救人员只接受过普通医学教育,他们的急诊急救知识来自于普通的内科、外科。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急症诊疗不够深入,抢救技术不规范的问题,只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医生面临着更庞大的患者群体,更高的工作强度,更复杂的医疗环境和更大的工作压力。
图源:轻盈医学网页截图
而这些问题,在急诊的日常工作中,更集中,更突出,也更尖锐。大多数医院里,急诊医生都是最苦最累的,接触的病人家属多且复杂,是非较多,属于风口浪尖的风口浪尖,却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也正因为此,目前大部分人选科室时都不愿意去急诊科。
而作为新手医生,我不敢以抱薪者自居,只想趁自己还热血沸腾时朝着心的方向多前进些。哪怕长路永夜,也要成为自己的光芒。
责编 | 苏暄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