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0年我们很难,经历了太多险滩,但都熬过来了。来源:医脉通
作者:苏暄
本文由医脉通编辑综合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去时雪如花,归来花如雪。
“都12月了,看到这些,还是想哭……”这一年,泪水特别多,为失去,为获得,为拥有。
2020,中国人经历了生死考验,也等来了雪化冰消。
一起历劫,一起见证过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度过最长假期的春节;
第一次面对面却看不清对方的脸;
第一次长时间见不到同学、老师和学校,很是想念;
这一幕幕就像刚刚发生,近在眼前。
时光不会停留,2020的日子即将走到尾声。
承载中国和世界特殊记忆的2020,我们在泪水和痛苦中获得勇气,更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2021就在前方,愿天下无病。
2020让人泪目的“医瞬间”
刚上线就看哭了无数人的人民日报短视频#2020让人泪目的瞬间#,打头的就是一对母女,医院门口,稚龄的女儿向医生妈妈奔过去:妈妈,我真的好想你。
视频截图
医生妻子:请问:你是陈炳吗?丈夫:是的,你是小奇吗?
两人在隔离间走廊相遇,通过眼神和声音认出彼此,互相加油,鼓励,拥抱,随即又继续投入工作中。
还有那一段隔着玻璃亲吻对方的医情侣,看哭了多少人。
视频截图
“所以,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钟南山院士含着泪说。
医生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芸芸众生里,最真挚、善良、最不计付出、最会自嘲及抖包袱的那一撮人(别不信,看看你身边的那些人是不是)。他们在死亡的荆棘丛里,拼尽全力为病人杀出一条活路。医生不是一群神坛上的人,他们也很平凡,是你身边的人,是你邻居家的小弟,是你同事的姐姐,是你伯伯家的女儿……但怎么办呢,不管医生再怎么努力,毕竟不是上帝之手,日复一日病人还是不断离开。他们的理性,从来都只是一种盔甲,保护自己能长久执业而不至崩溃(共情能力太强的人真不适合当医生)。他们无法保证每一次抢救都能成功,当生命在他们面前流逝时,他们的无力感、心痛感,甚至不比病人的亲人们少,只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擦干眼泪,争取打赢下一场与死神的争夺赛。
他们是一群行胜于言的人,他们默默为患者做到最好;做不到时,他们内心的痛苦是他人难以想象的。这种心情,谁能知晓?不懂医生爱之深切便也罢了,至少不要反目为仇、刀戈以向。中日医院一位曾参与救治武汉市中心医院易凡医生的医疗队员说:“看到躺在病床上的他,我觉得那就是我们。”2020年年末,中日医院迎来了康复后的易凡,他的到来,对医务人员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则一直想亲自感谢同袍拼力救治。“易大夫您好。”“我终于在现实中看清您的模样了。”别后重逢并没有太多寒暄,易凡与詹庆元就紧紧相拥,两人都眼含泪光。8个月前,一位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生;一位是中日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危重症救治组组长,共同战胜病魔,让他们成了生死之交。易凡与救治他的医生、中日医院詹庆元拥抱,图源见水印2020年12月6日,曾经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皮肤变黑的武汉医生易凡抵达中日医院,向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当面致谢。易凡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医生,年初感染新冠肺炎,治疗时因药物导致色素沉着,皮肤变黑,引发公众对他的健康强烈关注。现在,易凡的皮肤和正常人一样,看不出任何黑色素,身上积累的药物副作用也已消退。“看到你这个样子真好!” “易凡不是一个普通的患者,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医务界的情感,救治‘战友’是一份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也专程赶来,与这位曾让整个医疗队倍感压力的特殊患者相见。作为心血管外科医生,易凡很清楚其中凶险,对医生的治疗十分配合。“我当时就是无条件信任这些医生,我知道只要有一分希望,他们就会付出百分努力。我的病床旁24小时都有护士值守,她们一会儿都不敢睡,一刻不停地守在病床旁、守在机器旁,我的生命就是这么守出来的。”易凡告诉记者,他目前仍处于康复阶段,还没有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我特别希望能早点回到岗位,早点回到手术台,但目前还有些力不从心,回到手术台还有一定困难。“一定要多注意,还是不能感冒。”“有空了去打个流感疫苗。”再次临别,医疗队员们仍不忘叮嘱自己的战友。易凡夫妇给医疗队带来了两样礼物,其中包括一本自制的画册。在这本名为《生命中最美的遇见》的画册里,易凡写道:有多少我素不相识的战友在我身旁默默守护,我无法想象他们为了救治我付出了多少心血、承担了多么大的风险,这段守护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财富。“我把在中日医疗队病区住院期间的病历带来了。”易凡将一本厚厚的住院病历亲手交给了詹庆元,“所有的长期医嘱,所有的化验单,我全部打印装订好了,这是你们为我所做的工作,应该由你们保留”。“我在心里对他也曾经有过抱怨,家里的大小聚会,孩子需要家长出席的场合,他几乎一次都没去过。”易凡的妻子孙颖洁说,经过千辛万难的救治经历,她重新认识了做医生的意义,做医生家属的意义,“如果有可能,我一定会让女儿学医”。这两天,微博上一则暖心医生的新闻刷屏了。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科医生罗志华每天要看诊超50个孩子,每看一个孩子都要洗两次手,一天下来洗手超100次,久而久之,他的双手已经成为了一双“绿手”。“双手掌心相对,双手交叉,然后沿指缝相互揉搓。”6步洗手法这几个动作,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发热门诊罗志华医师,每天要重复上百遍。“儿童发热门诊对‘感染’要求控制必须十分严格,因为接触到的患者都是小朋友,万一因为清洁不干净,导致互相感染,小孩难受家长也担心。”谈及每天洗手的习惯,罗志华如是说。每天洗手超100次,3天用完一瓶洗手液,众多网友为该医生的敬业点赞,认为他变糙发“绿”的双手见证了儿科医生负责和严谨。近日,浙江台州三门县人民医院医生王友帆的手绘医嘱走红。公鸡、太阳和月亮分别代表早晨、中午、晚上,空药盒和下方的圈圈代表每种药要吃的颗数。这幅手绘医嘱被网友称为“公鸡下蛋图”,是王医生特意为他的一位不识字的老年病患准备的。疫情爆发后,为了不让就诊的孩子们等太久,每天早上不到8点,86岁的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的董宗祈教授就开着电动轮椅出发去门诊部。有人劝他暂停坐诊,老爷子哈哈一笑:“我有‘粉丝’啊。看诊的都是我的‘老朋友’,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让他们白跑一趟啊。”话虽如此,但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董宗祈教授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厚厚的口罩,经常让这个耄耋老人喘不上气。可一声声的“董主任”,是他心里最难割舍的牵挂。每周四的门诊时间里,他都挺直腰板,仔细询问病情,认真为每一位患儿开出治疗处方。作为“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董教授早就该停下来歇一歇了。可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会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他们不是神。但这一刻,他们却站在了死神的面前,用自己会生病,也会疲倦的躯体组成了一道隔绝疾病和死亡的高墙。江苏省人民医院高级专家组组长、血液内科教授敖忠芳医生原本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却选择来到疫情一线。医院和家人都很担心她的身体,但敖忠芳医生说:“作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天职,就算倒在岗位上也无怨无悔。我是医学的战士,死在战场上,是死得其所。”
视频截图
1月28日,在武汉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突然接到电话,原来同行好友因连日救治重症患者,不幸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危。面对记者镜头,他泣不成声,但他很快擦了擦眼泪,又向病房走去,同事倒下了,病人还要继续救。大年三十的晚上,当万家团圆,共享美味丰盛的年夜饭时,来自同济医院的的医生,通过视频给大家拜年:“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在同济医院祝大家:春节快乐,百病不侵。武汉加油!”
视频截图
要知道,他们也是儿子,是爸爸,是爱人,因为疫情,他们选择在举国团圆的年三十,站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和病患在一起,央视总台记者探访武汉特殊隔离病房,这里面住的,是在整个抗击新冠状病毒过程中, 受感染的14名医护人员,接通一号房间的张昌盛医生视频电话,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身体状况:现在不发烧,咳嗽也很少,整体状况不错。还安抚大家不要惊慌,过段时间肯定会好的,告别记者时,他走到门口的窗户边,向着记者比出OK的手势:”谢谢谢谢,加油,一定可以的!OK“因为长时间带着紧紧的口罩,一名医护人员脱下口罩时才发现,自己两边脸颊和鼻梁已经被磨破,露出了深深的血印。那些厚厚的口罩下面,都是一张张清秀的脸庞,在忍着剧痛,留下了永久的印记,这是属于你们的勋章。疫情无情,医生们为救治患者,不幸感染疾病,献出了自己生命。泰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姜继军医生在查房后出现不适,赶往发热门诊时心跳骤停不幸离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参与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后无法分清同事谁是谁,于是他们把名字写在防护服上,并附上加油打气的话语共勉:何微加油,肖梦语最棒,莹莹必胜......他们身影稚嫩,步伐却坚定,以前把名字写在校服上的90后,如今化身白衣天使开始保护别人了。
视频截图
妈妈藏起行李箱哭着不让女儿去,但她提着塑料袋就出门了,其实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也知道前路艰险,“可是,我是护士,我必须去啊!”她叫刘丽,是江苏省中医院的一名党员,同时也是一位待嫁新娘。春节期间,她已经拍好了婚纱照,定好了婚期,却还是毅然报名,参加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并推迟了婚期。武汉一名95后小护士: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在医护群里,她发消息说:请大家也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唯一的要求请妥善安排我的家人!原来不知不觉间,95后的少年少女们都能独当一面了,你要平安回家,中华有你,其道大光。湖北恩施建始,62岁村医张帮中清晨出诊,女儿含泪拍下父亲背影视频:他除夕夜接诊7人,大年初一早上5点才睡,中途接了两个电话,早上7点起来,不到8点又出发了。除了一线医护人员,还有很多坚守在基层的医生护士,医者精神,传扬在国土的每一个角落。2020年,我们注定会铭记一个了不起的名字:钟南山。2003年,SARS肆虐,67岁的他说: 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今年,武汉疫情蔓延,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踏上前往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凌晨时分的湖北某医院,一群医护人员在连续工作多个小时后,实在累得直不起腰了,因为病房紧张,时间紧迫,他们只能裹着防护服,躺在医院的走廊上稍作休息。如果不是使命和担当,大过年的,谁愿意席地而睡。你看,这世上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6月15日,北京室外温度达到38度。在北京市丰台区新村街道的一处未开通的市政道路,凌晨临时改造成为一个核酸检测采样点。这个采样点主要任务是对新村街道辖区5月30日以后出入过新发地市场的人员进行咽拭子样本采集。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队员们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大汗淋漓,当队员们脱掉隔离衣时,每个人的身上都像被水洗了一般。休息的时候,队员们躺在地上,靠着阳光晒干湿透的衣服,再继续投入工作直至凌晨1点……近日,在由四川成都飞往安徽合肥的CA4473次航班上,发生了惊险又暖心的一幕。一名乘客在飞行途中突发晕厥,两名医生在万米高空为其紧急救治,帮助其脱险。当天深夜11点半左右,在飞机大约起飞40分钟后,机上的一名乘客突发晕厥,情况危急。此时,飞机正处在万米高空,如果没有专业的评估和救助,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情急之下,机组人员通过广播询问客舱内是否有医务人员。听到广播后,乘坐该趟航班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两名医生李飞和庞小溪立即响应,迅速赶到患者身边开始观察救治。此时,患者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湿冷,反复大声呼喊后均无应答。医生李飞当即请乘务人员协助,帮助患者解开衣领,头偏向一侧,颈部展开,以便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止误吸,由于座位空间狭小,两名医生合力将患者移动平卧于机舱地面,积极准备随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经紧张有序的处置,患者的意识逐渐恢复。由于该患者没有同行人员,医生现场很难了解该患者的病史和发病前状况。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李飞和庞小溪判断其心肌缺血可能性较大,根据经验,他们建议寻求含服硝酸甘油给予治疗。机组人员再次向同机乘客发出求助,幸运的是,机上另一名乘客闻讯后主动提供了其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两名医生在快速核验该药品后,立即为患者服下,随后,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意识也逐步清晰,并且能够与医生和乘务人员进行交流。在随后的飞行途中,两名医生李飞和庞小溪一直守护在患者的身边,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据了解,该名乘客系心肌缺血引发的晕厥,如果不能及时妥当处置,很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后果不堪设想。对于两名医生的热心救助,同机乘客和机组人员纷纷点赞。面对大家的赞许,两名医生说,他们只是尽了医生的天职,遇到类似状况,他们的同行也会主动上前,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10月27日报道,海宁市中医院手术室里出现暖心一幕:一个小女孩躺在手术床上,一名医生手举着手机放在孩子面前,让她看看动画片,安抚她紧张的情绪;其他的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这个即将手术的孩子在医护人员的安抚下渐渐平静下来。
图源见水印
原来,几天前,手术室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她只有5岁,玩耍时不慎摔倒导致外伤,当场流了很多血,父母发现异常后紧急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医生经过检查,考虑手术治疗。疼痛和恐惧让孩子泪流不止,当她被包裹在成人宽大的患服里进入手术室后,更加惊恐了。为了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手术室麻醉科医生吴周浩掏出自己的手机开始播放动画片《小猪佩奇》给她看。眼前的小女孩让吴周浩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心疼不已。播放动画片时,他握着孩子的手和她聊天,等她情绪稳定后抱着她放在平车上,盖上被子,由专人护送进入手术间。刚一躺在手术床上,孩子就胆怯地喊:“我害怕!”正在这时,手术医生裴凤霞接过吴周浩的接力棒,继续播放动画片给她看,让小朋友的注意力转移到动画片上。一旁的麻醉医生一边和小朋友聊天一边为她麻醉。在医护人员的细心安慰下,小朋友放松了情绪,整个过程很配合,没有哭闹,手术很顺利。手术间里温暖的这一幕也被细心的护士用手机记录下来。“这些画面在手术室经常能见到,不仅有孩子,就连成年人、老人也有害怕的时候,陪他们聊家常、给他们讲笑话……手术室里所有人都能做到。”“我们也想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他们安慰和关怀,让病人在手术前尽量放轻松,以最好的状态去做手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份责任,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将患者看作朋友和家人,让他们在手术室里不害怕。”麻醉科医生吴周浩说。数不尽的“医瞬间”,温暖了无数人,在此只能挂一漏万。但请相信,一切都铭刻在2020年不能后退的时光里,在中国人的心里,历久弥新。在搜集医生暖心时刻时,没有收入吊瓶医生(虽确实感人)、熬夜工作致生病等例子。他们非常敬业,对同事也很体贴,但若媒体多报道这类新闻,就会形成导向,涌现更多轻伤不下火线的医生。选择当医生的人,都是勤奋、自驱力强大的人群,得到一些鼓励,就会在内心不断催促自己这样做,而这对本就超负荷的他们,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医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将会继续下滑。2020年我们很难,经历了太多险滩,但都熬过来了。2021,愿医生和患者,都能关爱自己,也彼此照拂,携手共行。(综合中国日报、健康报、央视新闻客户端、浙江新闻客户端、新华社、网易号柒公子)责编 | 苏暄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