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本文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集体学习结束后,我们曾对新华社通告进行过详细的标注和解读,请点击《解读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党的理论创新释放重大信号》查看。
以下是本次总书记重要文章的原文解读和学习导图,欢迎大家转发收藏。本次集体学习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主题,从历史角度解释了我们党获得的巨大成就,其力量源于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焕发的强大生命力和真理力量,得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结论。因此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揭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 2022年10月23日,刚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这是习近平向在场的中外记者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一方面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满足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另一方面要放眼全球,“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
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来看。第一,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理论的魂脉,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成就都源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思想。第二,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化”的重大意义。作为根植于中国的政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理论发展的根脉。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上,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服务于中国人民,因此党的理论也必须要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否则就是数典忘祖。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握时代脉搏,最终做到“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不是故步自封的,都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兼容并包,不断适应时代、参与时代、改造时代。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文化如果故步自封,都将落后于时代,终将成为时代的弃儿。因此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刘彬/摄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而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的高度和广度,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结合当前面对的现实情况,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四个之问。所谓“中国之问”是指,当前中国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独特创新实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矛盾风险挑战层出不断、治国理政考验巨大,提出了一系列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具体问题上讲就是怎样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谓“世界之问”是指,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能否对其进行科学的阐释与解答关乎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从具体问题上讲就是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谓“人民之问”,就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需要新要求,给党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具体问题上讲就是怎样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所谓“时代之问”是指,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各项时代课题,尤其是指与新时代相对应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唯有科学地回答“时代之问”,做到解决矛盾、廓清迷雾,才能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真正地创造历史。从具体问题上讲就是新时代我们要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3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山东省枣庄市考察。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峄城区的冠世榴园石榴种植园了解石榴产业发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任何理论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体系化学理化过程。没有经过统一性开展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都特别容易被断章取义,从而片段化、庸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经过不断的发展,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并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
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首先,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作用并服务于人民;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因此,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
——END——
加入全球政经观察员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