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个要点读懂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就当前经济财政形势答问

刘典
2024-09-16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前言

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明晰,核心在于为稳定宏观经济加力。

1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关于当前经济财政形势的问答。在备受关注的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方面,相比于不久前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相关部署,此次问答有了进一步阐述。


以下为问答的要点内容全文标注

01

要点内容


一、本次采访的内容本质上是对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有关财政内容的一次充分解释。


本公众号已经对相关会议进行了多次解读,解读文章如下:(点击文章跳转)

1. 有关中央经济会议:

2. 有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持续显效,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支撑:


  1. 科学确定赤字率水平,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 赤字率是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 我们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水平,既适度扩大支出规模,满足实际需要,又“留有后手”,为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挑战留出空间。


  1. 优化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减税降费兼具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属性,既能扩大总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又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


  1. 管好用好专项债券,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 在政府投资工具中,专项债券既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财政工具,也是地方政府补短板、增后劲、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


  1. 除了上述三大政策工具,我们还综合运用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调节,包括转移支付、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



三、如何认识当前经济财政形势:


总的来说,2023年,在严峻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


国际形势:

  •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三高一低”态势,

  • 一些国家宏观政策在控通胀、稳增长、防风险之间艰难权衡,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债务违约等严峻风险挑战。


国内形势:

  1. 相比而言,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

  •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 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 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1. 长远一点看,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具有四大优势: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 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

  •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

  •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财政形势:

  1. 财政与经济密切相关。

  2. 受益于经济恢复向好以及2022年基数等因素,2023年

  • 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

  • 与经济运行态势大体一致



四、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2024年财政政策定下的总基调


  1. 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 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

  •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带动放大效应

  • 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 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


  1. 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5个“下功夫”)

  • 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下功夫

  •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功夫

  • 强化绩效管理上下功夫

  • 严肃财经纪律上下功夫

  •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上下功夫



五、财政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发力:


  1. 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循环

  •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 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

  • 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发展基金

  • 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合作


  1. 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资金需求

  •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产业新赛道

  •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

  •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完善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健全差异化财税政策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 保持投入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之上

  • 始终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

  •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 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

  • 支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02

全文标注

标注图例示范:

 星号+红色加粗:新提法(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

黄底加粗:重要提法或趋势性总结、判断

(括号中内容加粗):总结性内容(非原文内容)

红色加粗:重要关键词

蓝色加粗:一般关键词

黑色加粗:程度词(坚决、必须、反对等)

灰底加粗:定义或一般判断句

下划线:数据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关于当前经济财政形势的问答



记者: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持续显效,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支撑?


蓝佛安:习近平总书记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事关财政事业发展的重大长远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提供了指针、指南、指引。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定调指向,对赤字规模、税费支持政策、政府债券使用、重点领域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


财政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


  • 一是科学确定赤字率水平,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赤字率是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宏观调控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形势变化,该扩大需求时要扩大需求,该调整供给时要调整供给,相机抉择,开准药方”。


我们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水平,既适度扩大支出规模,满足实际需要,又“留有后手”,为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挑战留出空间。

2023年年初,按照党中央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部署,财政赤字率按3%安排。年中,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无论从支持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看,还是从防灾减灾救灾长远计,都必须及时有力应对。四季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查批准,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相应地,全国财政赤字率从3%提高到3.8%左右。虽然赤字率提升了,但我国政府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这些年,通过合理安排赤字规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较大力度,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6.1万亿元,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政策落实。


  • 二是优化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减税降费兼具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属性,既能扩大总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又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


这些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既立足长远深化税制改革,又着眼当下强化税收政策调节。我们接连打出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清理规范收费和基金等政策“组合拳”,2023年进一步突出前瞻性、连续性、精准性,对税费优惠政策延续的延续、优化的优化,特别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将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20%等,体现对制造业的精准支持。


  • 三是管好用好专项债券,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在政府投资工具中,专项债券既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财政工具,也是地方政府补短板、增后劲、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必须发挥好引导作用,这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力工具”。


2020年以来,我们累计新增安排专项债券14.6万亿元,支持了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2023年安排新增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充分考虑各地财力状况、债务风险水平等因素,重点向经济大省和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不“撒胡椒面”。初步统计,2023年发行的专项债券中,用作项目资本金超过3000亿元占发行总额比例超过9%预计拉动社会投资超万亿元,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 除了上述三大政策工具,我们还综合运用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调节,包括转移支付、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


比如,政府采购规模一般占到一国GDP10%—15%,是国内市场最大的采购主体。针对中小企业在采购活动中相对弱势的情况,我们制定出台预留份额政策,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2018—2022年,授予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合同占政府采购总金额75%左右,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支持。再如,我们推动基本建成包括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内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记者:新一年,如何认识当前经济财政形势?


蓝佛安: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三高一低”态势,一些国家宏观政策在控通胀、稳增长、防风险之间艰难权衡,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债务违约等严峻风险挑战。


相比而言,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长远一点看,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财政与经济密切相关。


受益于经济恢复向好以及2022年基数等因素,2023年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与经济运行态势大体一致。


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7.9%,符合预期,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4万亿元同比增长8.7%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6.5%12.2%、11.9%31个省份收入普遍实现增长。财政支出进度合理加快,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5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教育支出增长5.7%农林水支出增长5.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4.3%住房保障支出增长8.6%,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2023年,在严峻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充分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的正确性预见性,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复杂多变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只要我们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记者: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请介绍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蓝佛安: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2024年财政政策定下的总基调


  • 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一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

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


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带动放大效应

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原则下,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提高投资效率


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仍然保持一定规模,特别是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


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

统筹宏观调控、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的需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继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 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一是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下功夫,

可以省的钱都省下来,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乱花,集中财力办大事


二是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功夫,

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又下大力气盘活、调整存量,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资金腾出来用于保重点,防止支出固化僵化,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


三是在强化绩效管理上下功夫,

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链条机制,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在严肃财经纪律上下功夫,

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五是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上下功夫,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有效应对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行稳致远。六是在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上下功夫,使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保持取向一致、同频共振,放大组合效应。



记者:下一步,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发力?


蓝佛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财政部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意图,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 一是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循环


  1.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 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 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

  • 进一步研究鼓励和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

  • 着力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


  1. 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发展基金等,

  • 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 引导带动全社会投资


  1. 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合作

  • 发挥好关税等政策作用,

  • 支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 二是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1.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 进一步调整优化使用方向,

  •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1.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 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资金需求


  1.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 统筹运用专项资金、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政策,

  • 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 培育新产业新赛道


  1.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 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

  • 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

  • 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


  1.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 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提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 完善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 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 健全差异化财税政策

  • 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1. 保持投入力度,

  • 围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发力,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之上,

  •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 推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均衡性。


  1. 始终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

  •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 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

  • 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

  • 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

  • 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 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1.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 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

  • 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


  1. 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 推动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1.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 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 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


  1. 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

  • 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1. 支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 加大文物古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力度,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原文来源:《人民日报》 01月04日 第 02 版



——END——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近期内容 ●●

// 1

提升数据治理水平、打造“算力飞地”,详解“东数西算”工程如何深入实施

// 2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4个要点读懂全国宣传部长会议

// 3

“小院高墙”再筑一尺!美国强行阻止荷兰光刻机对华订单,“芯片禁令”损人不利己

// 4

【元旦抒怀】愿流不息:怀念我的姥爷张国树

// 5

新年贺词读懂了吗?时隔3年这项内容终于回归,10个要点详解习主席2024年新年贺词

往期系列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加入全球政经观察员
加微信“x-923604517”拉你入群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总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