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专访】《人生一串》导演:就想拍中国人的烟火气

DOCO君 DOCO热纪录 2019-07-11


在一个美食纪录片和节目云集的时代,普通吃货们摇身一变成为资深美食爱好者。


他们显然已经不适应《舌尖3》顾铁锅而不言美食的调性,同时也对《深夜食堂》这种外来翻拍剧深表水土不服。


如果说《舌尖1》打响了美食纪录片创作的第一炮,那现在该类纪录片里C位出道的,可就非《人生一串》莫属了。


(戳链接了解《人生一串》为何爆火☞ 豆瓣8.9 |《人生一串》,给你一根竹签,你将撬起整个烧烤摊



它红到什么程度呢?


豆瓣评分8.9,网友看完纷纷表示自己口水生津;


B站两周弹幕过十万,糊屏;



鱼叔、萝贝贝等一众微信公众号大V甘当自来水推荐。



被七荤八素激荡肠胃的观众,一致把“中国版的深夜食堂”这个称号颁给了《人生一串》。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制作团队,竟能把中国观众的胃口摸得轻车熟路?


揣着疑问,「DOCO热纪录」诚意邀约了《人生一串》导演团队,于是便有了以下这场肆意畅谈的独家访谈。


从右至左:制片人王海龙;总导演陈英杰;

第三集导演张岳明;第二集导演金颖;



 就是要做一个有烟火气的纪录片 



谈到拍摄片子的初衷,带着方框眼镜的光头总导演陈英杰笑着说道:


就是觉得烧烤撸串,最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谁还不好这口夜宵啊!


但是还真没想到竟然会这么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719eunlx3&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人生一串》:云南昭通牛肉小串


由B站、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便爆火。


不仅成为“美食届”的带货王,推荐了各地美味又独特的夜宵烧烤,还带火了一波烧烤摊。



之所以能锁定这么多烧烤美食,都在于团队的前期考察调研。


第二集导演金颖介绍道:


当时我们分为两条线,南上北下去搜罗当地人爱的这口与众不同的味道。


最初也有点猎奇的心理,比如拍摄第二集《比夜更黑》的时候,后来想想这个立意不太对;


就改为寻找那些‘当地很普遍,但放之四海很惊艳’的美食了。


烤蚕蛹


烤蛾子


串起来的是美味,而喝酒撸串聊的则是人生。


很多观众对片名《人生一串》颇有好感,而说到‘人生一串’的由来时,导演陈英杰打开了话匣子:


最初我们也不叫‘人生一串’的,那会叫‘起火围炉’,后来想想总觉得太文艺了,不接地气。


烧烤本身就像是一群兄弟的江湖夜话,而且那些烧烤老板,一个个看起来都是老炮,故事很多,生活充满了沧桑感。


东北不想白活一辈子的烧烤老炮儿


徐州的烧烤老炮老王,眼神犀利,酷爱健身


这个名字当时纠结了很久,有一天就突然想到了‘人生一串’这么个词,大家都觉得不错,就这么定下来了。


拥有一副烟嗓的陈英杰导演,声音厚重充满磁性,和我们侃侃而谈,聊起天来一点不拘束。


就像他在片中的配音一样,看似有点戏谑、有点散漫,但说得都是实在话。


事实证明,这样质朴真诚的拍摄初衷得到了受众的肯定——


“接地气”、“不端着”、“不装”,是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爱好者最看重的一点。


而且导演也明确表示:


我们就是不想生搬硬套,就是要把烧烤的美食文化直接横切给观众看。


毫无疑问,这一点他们成功了。



 剧组集体增肥,一切为了工作 



串,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而肉,则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亚洲舞王尼古拉斯·赵四说过: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来两顿!


于是,制作团队在前期考察、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时,为了工作吃了很多烧烤


尤其是第二集的爆浆猪眼、活烤蚕蛹、烤羊蛋,这些很多人都没有尝过的食物,导演金颖都尝试了:


蚕蛹还好,以前也吃过,能接受。


但是羊蛋就不行,到现在我都接受不了。


还有猪眼睛,当时我内心很纠结,吃还是不吃呢?但实在没办法,为了工作必须得吃。


烤猪眼睛


烤羊蛋


烤猪鞭


说完金颖笑着叹了一口气。


聊着聊着我们还说了一个题外话:拍完片子有没有胖


第三集《来点解药》的导演张岳明毫不遮掩地笑着说:


那肯定啊,胖了20斤,以前我还挺清瘦,但现在就变成油腻中年了。


拍的时候会吃,剪的时候看着满屏幕的烧烤,看着看着就饥肠辘辘,剪完就必须得出机房来上几串了。


不夸张的说,我们几个可能把中国最好吃的烧烤都吃遍了。但是现在就不想吃了,拍了几个月吃了几个月,真不想碰了。


但这些让制作团队近期内已经不想再吃的烧烤,在观众看来,吱吱冒油,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孜然和辣椒的味儿。



这些诱人的镜头,来自真实的抓拍


谈到这儿,导演神情和语气都变得严肃起来:


真的,我们就坚持抓拍


你不可能说让老板给你表演一遍怎么烧烤,然后你镜头来回多角度拍摄,那就成了作秀了。


我们就是要真实的感觉,甚至除了极端情况之外都不打灯,观众能听到的那些烧烤时候吱吱作响的声音,也都是现场收音的。


为了观众,所有工作都马虎不得。



 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生活 



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制作团队经历了很多,一言难尽。


很多烧烤店,都把他们当做骗子,认为他们是蹭吃蹭喝,觉得他们是要盗取秘诀。


为此,陈英杰导演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和六岁的儿子,他抖了个机灵:


人家根本不相信会有人拿拍电影的设备去拍他们,觉得不可能。


但妇女儿童的存在就为我们赢得了一些印象分。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骗子应该也坏不到哪儿去,有些半信半疑就让我们拍了。


但有些就直接吃了闭门羹——婉言拒绝、删除微信、让看不让拍,这些事都让我们赶上了。


而说到“印象最深刻的烧烤店主”,第三集导演张岳明提起了茄子妹:


很多观众好奇茄子妹这个名头,其实她一开始不叫茄子妹的。


茄子妹


主要是她这儿的烤茄子好吃,来得晚了经常就吃不上了,大家一说‘来个茄子’,得到的回应就是‘没了’。



后来有俩双胞胎小孩,听到后叫着玩‘茄子,没’之类的,这个名号就这么传开了。


第三集播出后,大家都被茄子妹夫妻的生活暖到了。


他们的小摊开在城市里已经不热闹的环城北路上,他们赚的也不多,生意也不是很景气;


但是却互相打气,互相默默温暖着彼此,俨然一对患难夫妻。


茄子妹和覃哥


在这些大排档吃饭,收获的不只是美味,还有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息。


对此,陈英杰导演深表认同:


现在每到一地,当地朋友请吃饭,我总提议去大排档。


很多人觉得大排档表达不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但我是真喜欢,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更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


如果是老朋友,更不用讲究了,找个小摊儿,不论天大还是屁大的事情,朋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都闪着光。


有时话题不知怎么就停下了,只剩下明明灭灭的炭火,但却觉得这才是生活。



烧烤吃的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情怀,街边小巷的味道,串起了好几代人的岁月


能在烧烤摊撸串喝酒畅聊的,那都是情比金坚的交情。


片中的很多烧烤店一开就是十几年。这期间,伴随着食客的升学、工作、结婚……有的还会带自己的孩子来吃自己曾经吃过的味道。



渐渐地,烧烤成了一种传承,烧烤的生活情怀在一串串签子中留存。


这种情怀摸不到,但吃得着。


每个人都在心底对“烧烤”做出了自己的定义,欢喜也好,悲伤也罢,烧烤摊还是会照常出摊,人们的心事也好在市井中被疏解。


这,应该就是烧烤的一串儿魅力。


而能捕捉到食客的这种情怀,《人生一串》确实就能担得起“中国版的深夜食堂”这个名号。


没了烟火气,人生太孤独。


这,才是烧烤的魅力,才是制作团队想传达给我们的关于烧烤的美食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人生一串》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转载授权或合作

请联系 docokun


01

【独家专访】《我只认识你》制片人:没有比纪录片更酷的事情了


02

【独家专访】NHK纪录片制片人:B站让我重燃职业希望


03

独家对话《寻找手艺》导演张景


04

专访《人间世》总导演丨我们没有回避尖锐,只是做了选择


诚意支持原创

赞赏真实影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