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述:我不是治沙英雄,牧民和草原教会我更多

醍醐 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醍醐 2021-02-11

这是来自喜马拉雅的

第 925 份礼物


●●●


牧人巴让在环保界很有名。他的家乡若尔盖是草原沙化最严重的地方,毕业后他当过老师、导游、北漂,但一直不变的是对家乡草原的牵挂。不甘往日美好牧场生活渐渐消逝,2010年他找到机会回家乡治沙,这一坚持就是十年。从一开始帮牧民治沙,到后来从牧民们的传统生活智慧中找到治沙最有效的方法。面对治沙英雄的名号,他说:功劳归于牧民。


●●●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立志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大学的时候我学习的是藏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想成为一名作家。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若尔盖麦溪乡,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湿地,有黄河九曲第一湾之称。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因为从小在牧区长大,我很喜欢骑马。大学有一年寒假回家乡,和朋友一起骑马去山上,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沙尘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沙尘暴,前面的朋友都看不见了。当下心里有些担忧。沙尘暴停了之后,我让朋友先走,然后去沙化边缘走了一圈,发呆了1小时,肉眼可见细细的沙子一直往草原覆盖。以前没注意,注意了之后,发现原来沙化已经很严重了。



从那之后,我心里一直记挂着家里的草原。毕业后,我在朋友介绍下当了一名藏文老师,但我还是想做环保,可是一位从牧区来的年轻人不知道要怎么做,只能慢慢找机会。后来我想做环保北京机会多,于是我辞掉老师的工作,成了一名北漂。2010年,机会来临,我申请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回家乡若尔盖治沙。因为当时,若尔盖草原沙化严重程度已经人尽皆知,30%的沙化,面积达十万多亩,项目很快通过了。


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牧民,在他们观念里,孩子去考公务员、去做生意都可以,但最理想的生活是回到草原放牧,那是最好的生活,所以他们对我回到家乡,为家乡的草原尽一份力,是十分支持的。


风沙在若尔盖肆虐


●●●


一开始我们没有经验,从外面请来专家。种植方式有两种:条播和撒播,条播需要翻土,把种子埋进去,比较费时费力,撒播就简单得多,只要把种子撒在沙面就好。当时刚开始做,大家都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大部分选择了撒播。结果因为高原阳光太强,且风大把种子吹走,撒播的草种几乎都死掉了,而条播成功长出来。


我们想要不选择条播吧,但是费时费力,大家都有些丧气。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无意听到牧民说:撒播其实也可以,把牛羊赶进去,它们可以把种子踩进土里,且牛羊的粪便是很好的肥料。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便开始尝试,结果第二次实验真的很多草种都成活了。


牧民们也许没有专业的知识,但祖祖辈辈的传统生活经验会给予我们最行之有效的答案。



草原黑土滩治理,一个月前后对比


外来者的治沙项目,你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多久,而且他们那些专业建议,其实不一定适合这片土地。草原是牧民的家,只有发动起牧民的力量,治沙才有可能不断地持续下去。


牧民们比较害羞内敛,你要是一本正经地问他们有什么建议,他们往往回答不出来。我这10年常常和牧民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治沙,在过程中聆听他们的建议,汲取他们的生活经验。



牧民智慧进阶版:自制的工具,可以将种子压进土里,又不会伤害地里的生物


但跟牧民沟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即便我是本地人。在他们眼中,做项目就是赚钱,有一次,我家村子里一位相熟的牧民跟我说:“你做这些,发财了吧。”当下心里很难过,但是又解释不了什么,只能默默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在一次次的打交道中,我们和牧民的沟通也慢慢摸索到技巧。和牧民沟通如果在会议室里像讲课一样,是没有用的。要找到牧民中的意见领袖,和他去骑马,去看现在草原的真实情况,耐心沟通,把环保的种子种在他心里。



和牧民同吃同住


牧民其实很浪漫,你给他们展示沙化照片,他们并没有太大感觉。我们藏族有一幅六长寿唐卡,讲的就是环境保护。在牧民眼中,动物是不分等级的,雪豹和蚂蚁一样都是生命,他们听不懂科学知识里的那一套。所以我从2017年开始,画了28幅唐卡去讲述草原的生态观念,从牧民们以前美好的传统生活方式,到工业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我们要如何保护祖辈生活的草原。用牧民最熟悉、最相信的方式,让他们理解并支持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取得了很好的反馈。


28幅唐卡中的一部分


用唐卡向牧民讲解生态


我以前一直听信,草场沙化是牧民过度放牧所致,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真正让草原沙化的原因是附近的金矿为了方便开采,而采用了打炮人工减少降雨;一些专家为了有更多耕地,挖沟排出湿地的水,等等这些外来的人为因素导致。相反,牧民的生活方式其实对草原有巨大的贡献。



青藏高原的价值不是草长得很多很高,而是生物多样化,而牧民在这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牛羊的走动将种子踩进泥土里,让种子能够顺利成活,牛羊粪便是最好的肥料,随着牛羊的流动,它们毛发里、嘴里携带的种子让草原的物种得到传播,越来越丰富。在我看来,草原的管理其实就是放牧的管理。


牧民的生活节奏特别慢,他们一直在等待:草原上面能不能长草,长了草就可以放牧,牛羊有充足的食物,毛发就长得好,毛发剪下来可以卖出去,年复一年,这是一个良善的循环。藏族牧民里有句谚语,翻译过来是:我在草原生活一辈子,没有破坏一点草皮,只留下燃烧牛粪后剩下的灰,和留给下一代的土地。



有些人看过我们治沙后长出的草原,觉得跟正常的草原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但只有牧民们知道,这其实还很脆弱,要恢复到健康的草原,至少还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治沙前后对比


●●●


巴让


现在的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已经和我们父母那一辈不一样了,他们希望能够搬离草原过上城镇的生活。我从大城市回到牧场,也有人问我回到牧场能适应吗。还有一次跟着一位外国老师去采访牧民,当翻译,那位老师忍不住问牧民:“你天天这样放羊,不孤独吗?”


老人家说:“我后面是深山,山里有神灵,远处有野生动物,周围有自己的羊群,天上鸟儿盘旋,这么多生命围绕着我,怎么会孤单呢?


母亲的背影,她常常说:“黄河的那边也是我的家,因为我爸爸来自那里,每次我爬到山顶,忍不住眺望那里!”


年轻人离开草原后不了解家乡,甚至有些连爸爸哥哥叫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家乡,就不会热爱它,也就不会待在这里。2015年我回家,带领50多位大学生,我们骑马穿越在沙漠里面,在这个过程中,请老人讲家乡的故事,让小孩们慢慢知道家乡的往事,下一代年轻人参与家乡的环保工作,也带给家乡更多机会。


马背是牧民的摇篮


在郎木寺镇,我创立了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若尔盖草原保护的实践和经验传播,文化保护和青年人才培养。中心还培养了一批当地青年人才,他们正在用影像,行动去守护共同的家园若尔盖。过去几年,中心十分积极的推广自身创建的社区草原沙化治理模式。在周边社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都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


在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做分享


一开始我自己拍视频照片做记录,后来央视过来拍,报道越来越多,也让牧民们看到了希望,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这十年,有1000名牧民参与了治理,恢复了1万4000亩的沙化地,今年计划再增加2000亩。做了这一行就一定要坚持,治沙是30年的计划,牧民之外,需要年轻人们一代一代接力下去。


和女儿在落日黄河边



【相关阅读】


萨嘎达瓦 我在冈仁波齐

在拉萨,看见幸福的样子

95后少年的徒步拉萨之旅

1%的旅行:在八廓深处看见拉萨

萨嘎达瓦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吃素?

扎西更恰:明星“御用摄影师”看见的真实西藏

“拉漂”6年,这对艺术家夫妻用2000幅画致敬西藏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




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招聘 | 加入我们,让世界遇见当代西藏!

查看醍醐开放职位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拉萨市仙足岛环岛南路 0891 662659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30号(衡山路口) 021 63152563

醍醐古城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转经道东街13号 0891 6500134

醍醐衙门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口 0891 6831926

醍醐古树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旁拉让宁巴古院口 0891 6549551


 觉得不错就顺便点个好看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