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面具艺人:我不敢倒下,只因身后空无一人
这是来自喜马拉雅的
第 929 份礼物
●●●
传承一门延续千年的手艺,意味着什么?巴桑的答案是:40年的时光。作为拉萨正日渐稀少的藏戏面具手艺人之一,他生命的方向,因一组古董面具而被点亮,追寻着这束光,他无意中走进了喜马拉雅的千年传统和伟大荣光,一晃已是古稀之年——在这热烈奔腾的时代回望,才发现,身后空无一人。
我叫巴桑,今年70岁,从小是个藏戏迷。小时候跟着长辈去看藏戏,长大了,哪有藏戏演出,我就跟到哪,剧情、服装、面具,样样让我着迷。
虽然从小泡在藏戏里,可做藏戏面具却是机缘巧合了。
30岁那年,著名的雪巴拉姆藏戏团找到我,想仿制几副藏戏面具。当他们把作为范例的老面具拿出来时,我瞬间被吸引了——我第一次看到做工这么精细的面具,一看就是出自从前的高人之手,再三犹豫后,我应下了这项请求。
当时想得简单:十多年的裁缝手艺,还搞不定几副面具?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里头门道深得很。
一副藏戏面具,有它专用的布料,用特殊的粘合剂反复堆叠六七层,制成厚度达到2厘米的布板,这才刚打完“地基”。
布板上要加盖“阔囊”(做藏戏面具的首选布料),再加图纸,按形镂空嘴巴和眼睛,鼻子呢?则用侧面剪影,制成片状突起。
以上,只是制作面具的大致流程,实际上,每副面具都要根据不同人物去展现不同特点。比如在过去,国王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光芒,所以国王面具的额部要单独嵌上日月徽记。这种面具用于正戏中的老年男性角色,有时除了国王、大臣、头人也会使用。
和男性面具相反的女性面具呢,眼睛细长,装饰上会用更艳丽的颜色和花哨的图案,大红花、彩色珠宝等等,这些都要一针一线的缝上去,不同部位的不同针法算在一块,足有6、7种——不仅考验你的技术,还考验你的毅力和细心程度,稍有差错就得重新缝制。
听起来复杂,但亲手操作时,不仅会被老一辈的智慧所折服,更会庆幸自己此生与它相遇。
在众多面具中最复杂的,要数蓝温巴面具。“温巴”是藏戏里的猎人,往往是首个出场的人物,象征勇气,面具整体要制成一个花瓶状,而且从顶部到底部都用吉祥八宝图案进行装饰,下额部分要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作为胡须。个别蓝温巴面具会用五彩锦缎装饰,绣有“喷焰来尼三宝”图案和日月图案。
按传统来说,獐子毛是最标准的,但不好找,去年翻新几副老面具时,所有都做好了,最后就卡在了胡子上,因为没有找到獐子毛,整整耽误了半个多月,最后经人从牧区找到了一点,才完成了整副面具的制作,虽然过程有些坎坷,但等待是值得的,传统材料、传统手法做出来的面具,才更接近我们心中的神韵。
●●●
有时回想起来,很庆幸自己有裁缝的功底,才能与这份传承千年的手艺相遇。
我父亲是策门林寺的裁缝,爷爷也是,我们家三代都生活在策门林寺庙的院子里,负责给寺里的各种佛器缝制套件,到了父亲这一辈还学会了制衣。
7岁时的一场大病,让我落下了终生残疾,从10岁开始就和轮椅相伴,今年已经是第60个年头了。
14岁时,家人让我跟着父亲学裁缝。我明白,以我的身体情况很难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我是个很要强的人,不想靠别人的同情度日,学裁缝是希望自己有技傍身,只是没想到当初为了谋生而学的手艺,对我的人生中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说起来,可能是遗传了父亲的巧手,20岁时,我已经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而且能独立完成父亲安排的缝制工作。
不久后,我就能独当一面,除了缝制佛器套具和衣服,我还学会了缝制各种日常用品,比如藏式门帘、夏布还有帐篷等等。
合作社的学员也从原来10名增加到了30多名。裁缝不再是当初的“混口饭”,它已经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跟裁缝有关的,总能让我充满兴致。
到了80年代,我开始琢磨从内地引到拉萨的喇叭裤、直筒裤,甚至亲自操刀针线,当起了流行服饰的“搬运工”。
但相比起来,最让我感兴趣的,始终还是与传统相关的东西。许是因为,我从小接触的是佛器套装的制作,从接触那些大师流传下来的藏戏面具范例后,我就不可自拔地一头扎了进去,家人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劝我稍作休息,可谁也劝不动。
我仿佛有种感觉:只要我一停手,它就会从眼前消失。
刚开始,我拿着那几副面具也是一头雾水,拉萨没有专门做面具的裁缝师,没有经验可循,我只能反复研究,用掉了不知多少张纸和布来测试,才摸索出一点门道。
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总是鼓舞着我。即便如今,我已经做了无数副藏戏面具,但每次做新面具时,我还是会把老面具拿出来,一一比对,感觉就像有位老师在一旁指点我,督促我、认真仔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哪怕藏戏面具相对耐用,一两年只需做一次,也不敢马虎。
我也告诉自己,未来某天,一位年轻的技师可能也会拿着我做的藏戏面具观察、学习。我希望把今天最好的手艺留给明天的后人。
●●●
几十年做下来,我也逐渐明白,藏戏面具的制作,不仅仅是一件考验工艺的事,更考验着用心。
在制作工艺达标的基础上,我开始考虑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演员戴上后是否会舒适?会不会影响其正常发挥?观众是否觉得有不当之处等等。以这样的心态去制作面具,我觉得这个面具是有温度的。
到了古稀之年,我依然会像小时候一样会去看藏戏表演。近几月,在宗角禄康有藏戏演出,我都去看,一饱眼福的同时,还能研究一下各地区不同流派的藏戏,在服装和面具上有什么变化?我又应该注意什么?
钻得越来越深,我也钻进了历史。小时候去看藏戏演出,总会有老人给我讲唐东杰布的故事,讲他白天为百姓建桥、夜晚带着七姐妹演藏戏、为桥募款的事迹。
重新读起唐东杰布的故事,让我很受鼓舞,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从这些书籍上也能感受到,藏戏是怎样从一种街头文化,发展成了今日的民族瑰宝;我们的前辈先祖们又付出了多大的心血。藏戏面具的制作同样很珍贵,只是如今有些被人遗忘。
你看拉萨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崛起的高楼大厦,从国内外引进的高科技产品,随处可见的机械化运作,显然,老手艺的传承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人们也开始追求高效、便利的服务,连藏戏面具都开始用缝纫机制作了。
不少人渐渐忘了纯手工藏戏面具的温度。在我的合作社里,没有一位学徒能把一套面具完整做完,不仅在合作社没有,整个拉萨也少之又少。
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亲自上场制作,或者在一旁指点才能把一整套面具做完,而且因为制作藏戏面具的周期短、频次低,导致很多学徒对制作藏戏面具不上心,做完一次就忘了,技术上也没有多大的进步,所以很多学徒放弃学了,甚至不再从事裁缝的工作,这也让我很痛心,过去40多人的合作社,现在包括我在内,只剩下了7人。
新招的很多年轻学徒又急于求成,也静不下心学功夫,稍微学了点皮毛就开始沉不下下心。但我觉得,藏戏面具的传统技艺没有选择停下,只是像我一样,有点老了,跟不上社会的脚步而已。
望着那些传承千年、至今闪闪发光的面具,我总在想:会不会再有后来的人,像30岁那年的我一样,沉醉其中,把一生都献给它呢?
藏北牦牛绒围巾“温巴面具”款
【相关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
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查看醍醐开放职位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拉萨市仙足岛环岛南路 0891 662659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30号(衡山路口) 021 63152563
醍醐古城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转经道东街13号 0891 6500134
醍醐衙门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口 0891 6831926
醍醐古树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旁拉让宁巴古院口 0891 6549551
觉得不错就顺便点个好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