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录像厅的记忆——《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四

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图书馆是乳汁
电影院是牛奶
录像厅是奶粉




录像厅迷你和简版的电影院,是文化市场管控的边缘事物。由于规模小和内容上的丰富,它能吸纳对内容取向更多元化的消费群体,这个数量如此庞大,以至于在八十年代录像厅曾一度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和传统电影院相比较,录像厅属于草本,投入小,见效快。它对空间形态完全没有建筑声学和视线方面的严格要求,地面也不用起坡,所以录像厅大多都是由一些多功能厅改造而来的。由于缺少了电影院、剧场、礼堂的空间仪式感,录像厅更加侧重于内容上的变化和时间上的机动灵活。它的内容依靠录像带做为载体,多由香港传入内地,最初也是以武打片和娱乐片为主,这类内容很受中国民间的喜爱,它们往往剧情简单,对话直白,摄制粗糙。

 

如果把电影院比喻做文艺的航母,录像厅就是一艘艘的炮艇,它们不受城市规划的限定,择机而行,逐利而为。闹市和高校周边是录像厅的首选之地,因为这些地方青年人多,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强烈和复杂。录像厅另一个特点就是要价便宜,通常几个片子连在一起循环播放,是学生们打发周末的方式之一。同时录像厅座椅的舒适性也是年轻伴侣们所青睐的,不妨碍较为亲密的动作。


录像厅一角,图片来源于网络▲ 

旧式录像带,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历了一个录像肆虐,城市中到处都是录像厅的文化草莽时代,而今这些空间连个影子都没了,概因这是草本形态的缘故吧。没有计划、规划和行政手续的建造都有这种特征,但是我们这代人不能否定录像厅对学生们的滋补作用。知识、世界观、性意识的萌生都和这些其貌不扬的空间相关。它们如一盆泼撒开来的炭火,在埋汰的、暴土扬尘的环境中群星闪烁。而在我的记忆中,哈铁录像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永不瞑目。

 

哈建工和哈工大之间有一块哈尔滨铁路局的文化设施用地,其中有名气比较大的哈铁工人文化宫以及电影院,这两个机构建筑形象伟岸、庄重、典雅,是哈尔滨开埠后最早的建筑,其中铁路图书馆建于1902年,铁路俱乐部建于1899年,属于市级的文化地标。哈铁电影院位于建筑群西侧,文化宫的后边,平均每天晚上放一场电影,观众主要是建工学院和工大的学生。但我们最喜欢藏在其内院(应该是图书馆后)一个角落的录像厅,从建筑群东侧的豁口进去了就可以看到那个不起眼的录像厅,它的存在是我们在八十年代偷窥世界的一个缝隙,拉近了想象和真实之间的距离。


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现为哈尔滨铁路博物馆,摄影:苗业▲  


虽然其中播放的故事片无一例外都为虚构,但和闹市区的影院周围的那些录像厅相比,哈铁这家录像厅资料来源有些特别,听说是和某省级图书馆有关联,因此这里从未播放过那些市面上流行的武侠片和港台江湖黑帮题材的格调低俗的故事片。来自欧美的电影录像是主要内容,而且绝大多数电影还和奥斯卡、戛纳这些奖项有关。这究竟是环境作用还是极偶然的个人因素不得而知,但我们庆幸得益于它的存在。这个录像厅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哈建工和哈工大在读期间的学生,也有一部分青年教师。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也构筑了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态关系。

 

该录像厅位于哈铁图书馆南侧的附属建筑之中,是一个约60平米的密闭房间,其内部装修简易,四白落地,连基本的声学处理都没有,因为当低矮的空间中坐满了人时,一切声学处理也就都白搭了。荧幕在正对入口的地方,并排摆放的不锈钢人造革面折叠座椅密密匝匝,中间留出一个约90公分的通道。录像的画面大多比较模糊,这也倒让人们更加在意电影的内容。当时哈尔滨闹市中心如哈尔滨电影院——亚细亚电影院附近的录像厅秩序很乱,和座山雕的威虎厅相仿。而这个录像厅观影时的秩序良好,与乌七八糟的地方风格迥异。人们有时也会低声议论电影的情节,但绝无喧哗。不像其它地方看录像时,嗑毛嗑的、大声发问的、放声浪笑的声音此起彼伏。为了维护其中的能见度和空气质量,这里禁止吸烟,在那个年代也常因此而引发管理者和吸烟者之间的冲突。由于这个空间里的人口素质普遍较高的缘故,倒是从未出现过因言语冲突而导致的殴斗事件。录像厅的节目预告一般会提前一周写在立于门前的小黑板上,令人惊奇的是,这里重播的情况很少,足以见得录像厅的老板资源充足。后来听说这里的资料来源是省级的一个图书馆,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那里放着也是白瞎,流落江湖才是体现价值的正道。


录像厅旧址,摄影:卞晴▲ 

 

这个录像厅虽然地处隐蔽,但绝不会播放涉黄的烂片。相反它的逼格极高,从不以盈利为目的。每天只放映一场,都在晚上六点钟到十点钟这个时段。这里播放的电影目录有许多是经典大片,比如《乱世佳人》、《野战排》、《精武门》等,也有许多都没怎么听说过,这样也就有了撞大运的期盼感。


电影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乱世佳人》(1939年)

《野战排》(1986年)

《精武门》(1972年)


有一次晚上闲得无聊,我和两个小哥们儿走进了人头攒动的录像厅,想随便看个电影打发时间。不一会儿电影开始播放,片头出现了《凶兆》两个字,这个黑白电影的开头很低调,安静而且有几分温馨,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外交官夫妇和他们领养的一个婴儿的故事。它平和叙事的开头让大家都误以为这是一部生活片,所有人都期待着出现男女邂逅、生离死别的情节。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是一部已经名声大噪的恐怖片,男主角是格利高里·派克,他扮演一位美国外交官,为了让刚刚经历了分娩痛苦的妻子不再经受孩子夭折的打击,而从罗马教会医院领养了一个婴儿,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天使一般的孩子竟然是魔鬼撒旦的化身。从此这对夫妇身边诡异的事情接连发生,并逐渐升级。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理查德·唐纳,这哥们儿手法高超,营造悬念,把握火候的功夫极强,那一晚我们一屋子人美好的憧憬被他循循善诱,最终引入一个惊悚的境地。随着剧情的深入,所有人都感觉掉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恐怖陷阱。恐怖的高潮出现在那个发现真相的记者在修道院门口被滑落的玻璃铲掉头颅的那一刻,长久压抑沉默的录像厅爆发出一阵惊呼。


电影《凶兆》(1976年)海报及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恐怖的电影故事片,它最高妙之处就是在美丽表象和罪恶之间所建立的牵连,让人既怀疑又怀疑这种怀疑,直至美好在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中完全丧失。后来我把这个离奇的故事带回宿舍,讲给了每晚聚集在我那里的学生们,之后大家欲罢不能。几日之后重返录像厅强烈要求重播,那是录像厅唯一一次在观众的要求下进行重播的状况,而重播的那一次不仅人满为患,而且许多男生还带上了自己的女友,看来让女友看恐怖片可以增强对男生的依赖感。

 

动作片永远都是录像厅的主要内容,哈铁录像厅也不例外。在史泰龙因《第一滴血》中的动作和肌肉惊艳中国观众的时候,我则在哈铁录像厅看到了一位更高一筹的猛男,他的名字叫施瓦辛格。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独闯龙潭》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搏斗,这是一部由力量和勇气所主宰的电影。之前我从未见过如此强壮的人,他打斗的动作远远超过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皮劳特、苏里等游击队员们的身手,一拳一脚都结结实实打在肉上,开始意识到身体在电影中的独立性。后来在我们的要求下,录像厅又播放了施瓦辛格主演的另一部动作片《红色警探》,强悍的动作、魁伟的身躯并融了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让这个电影更加卖座了。到1995年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上映时,他的形象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了。二十多年之后我认识了他在北京做生意的弟弟西基,尽管二人面目相似,但相差悬殊的身形还是让我感到非常诧异。


史泰龙主演《第一滴血》系列电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施瓦辛格主演电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独闯龙潭》(1985年)

《红色警探》(1988年)

《真实的谎言》(1995年)


史泰龙与施瓦辛格于2013年合作主演影片《金蝉脱壳》,

图片来源于网络▲ 


007系列也是录像厅的重头戏,八十年代007的主演已换成了罗杰·摩尔。《007之金手指》就是在这个录像厅看的,片中各种神奇的设计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不用说具有特别功效的汽车了,就是机关算尽的手表和雨伞也无不让我们脑洞大开。那时竟然还不了解工业设计是个什么东西,只是觉得这种精妙离日常生活尚远,都是些资深间谍的把戏。


电影海报:《007之金手指》(1964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中詹姆斯邦德的座驾“阿斯顿·马丁DB5”,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斯顿·马丁DB5”复刻版内部构造,图片来源于网络▲ 

《007》电影中的经典特工装备,包括:车尾烟雾释放系统、旋转车牌(可设置三套车牌)、隐藏式机枪(仿真效果)、仿真雷达追踪地图以及换挡把手促动器按钮等


《猛龙怪客》这个电影片名虽然套用了香港武侠片的词牌,但内容却是描述发生在美国街区社会中的动作犯罪片。该片讲述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妻女遭遇杀害后,孤身奋起反击的故事。电影中对美国社会堕落街区的刻画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表现细微,对关于社会正义的拷问发人深省。这部电影拍摄于美国暴力犯罪日益严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暴易暴”主题的宣告振聋发聩,据说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而我们则是被电影中惊心动魄的情节所吸引,也偶尔会联想到当时社会的乱象。当时哈尔滨正在流传“呼兰大侠”的传说,人们一厢情愿地想把他和民间正义的义举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效应。电影中有一段插曲用了昔日耳熟能详的迪斯科舞曲《杀了你妹夫》,这也提醒了我们,两个世界存在着时间上的迟滞状况。后来在这个录像厅又看了该片的姊妹篇《烂仔街》,虽然场面更加火爆了,但明显有滥用武力博人眼球之嫌。


《猛龙怪客》系列电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十年代中国的电影院活力十足,电视剧作为后起之秀尚处于襁褓之中,但录像机和电视机的狼狈为奸却催生了一个野种。录像厅的出现在市场上扮演了一个分食者的角色,同时由于其身份和空间的边缘性,反而令其成为一个文化走私的通道。此外录像厅不仅具有价格低廉和不断循环播放的特点,它还提供着恋人幽会、罪犯歇脚等灰色空间的场地。但哈铁这个录像厅无疑是众多同类之中的王者,它在内容上的把控使它成为两所大学之间的一个文化飞地,远远超越了它所在的时代。





感谢:

苗业、卞晴为本文提供照片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别鸣谢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
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往期文章精选↓关注四面空间→阅读更多原创


他在触碰绘画工具的边缘
交谊舞·迪斯科·霹雳舞 | 80年代大学校园里的三种身体行动——《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三
学生老邓
一锤子一只烧鸡——《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二
土木楼里的体育课——《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规矩方圆之道
    创业分享丨大学生创业浪潮中的不死鸟
断裂丨中式“西方风情”的文艺复兴
归去 戏来兮丨皮影剧《长至归》独家揭秘
“为中国而设计”——平遥城里大变戏
都市照明丨景观形态研究课程汇报
课程中的一次作业
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
汽车模型和小人国
苗苒回归——从扣子到“扣子”
如何超越时间
沙从哪里来
●上下废墟,艺术家在行动
●何为盛宴
●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