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高官之道 | 悦读
高处不胜寒之“寒”在哪里?在曾国藩看来,这个“寒”主要来自世俗文法和官场恶习以及自身缺憾。
就世俗文法而言,有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关于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一般人都受古代兵法的影响和熏陶,讲求“兵贵神速”。太平军从广西到南京,其声势之大,速度之快,贻害之深,让举国震惊,大家都不曾想到这样一支叛军竟然能持续十余年之久,民众受苦极深,朝廷日夜不安,都寄希望于曾国藩快速平定内乱。
然而,作为局外人自然不知局内人之苦。面对人数众多、力量数倍于湘军之敌,曾国藩有自己的苦衷。他对战局也有着较常人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短期内断无易平之理。加上他行事谨慎,因而,曾国藩抱定了稳扎稳打、不轻率出战的信念,他的一个著名战术就是围城打援,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为衡,而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夺取战争的主动权为要。
因此,曾国藩与朝野清议在观念上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时间一长,耗费巨大,很多官员都苦于备战备饷,对曾国藩颇有微词,朝廷也常常给予巨大压力,可以说曾国藩无时不处于焦虑状态。例如朝中著名的主战派代表尹杏农就曾两次写信给曾国藩,借指责周亚夫委弃梁孝王的故事,力陈“兵贵神速”之义。
这种世俗清议表面对曾国藩没有多大影响,但其实,这种舆论一旦形成风气,就会对他构成直接的威胁,朝廷迫于舆论的压力往往就会选择将其作为“替罪羊”。此之谓“寒”。
就官场恶习而言,主要就是人心难测。曾国藩所深恶痛绝的“文臣取巧,武臣退缩”就是当时官场最大的恶习。它最大的问题是危害家国安全,其次则是破坏人心。这种人为了自保,或者为了利益,什么样的损人利己之事都是可以做出来的,像曾国藩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往往就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此之谓“寒”。
再次,居高位者,权最大,位最高,责最重,理应为国除忧,为民解难。然而,往往因为德薄才疏,有负君恩民望,这样一来,朝野中那些正直之士势必也会把矛头对准自己。
很多人一做高官,就忘了修德进业,举手投足之间极容易导致伤天害理之事,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荣辱予夺系焉。”特别是对自己身边的人或与己有关的人,更容易造成伤害。
例如曾国藩刚开始对保举部属实行不妄不滥的原则,但由此导致人心不附;后受人启发,对有功之人尽心保举,然而,有些被保举之人要么反被人参劾,要么不以为恩反以为仇。不保不行,保也不行,真是两难!此之谓“寒”。
曾国藩多次强调他居高官之“寒”:
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第一则以方寸为严师,其次则左右近习之人,又其次乃畏清议。
明白了高处不胜寒的“寒”之所在及其根源,就懂得了做高官之道。这就是曾国藩之所以能居官不败的一个重要经验。
如何来避开这些令人畏惧的寒心之事,保持居官不败?
首要之务还是保持谨慎,此即曾国藩所说的以方寸为严师。方寸就是指心。临事方寸不乱,有敬有畏,就不至于骄纵放逸。不放纵自己,就不得罪、不伤害他人。曾国藩反复劝教诸弟要有战略头脑,天下事当从大处着眼。做高官就更不例外了。
如何保持谨慎,曾国藩有不少具体的归纳和阐发。
首先,他认为天道有三恶: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贰。
巧,即乖巧,小聪明,小权术。这样的人容易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盈,即满,也就是名利、权位样样都想得到,趾高气扬,目无余子;贰者,三心二意也,不诚实、不坦荡、不光明。
曾国藩把这“三恶”提升到天道的高度,实际上就是保持对天道的敬畏。他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实则又包含了高官之道,只不过借老天爷(“天道”)的名义说出来而已。
从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是做人做官的基本原则;做人做官不能自满,不必追求完满,真正的境界就是他所说的“花未全开月未圆”最为受用。
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都是属于不忠诚的表现,做人做官不要去猜疑,讲诚信。对上,讲“君臣之知,积诚以相感”;对友,讲“朋友之交,积渐以相孚”;对一般人,讲“上下之和,积义以相助”;对亲人,讲“兄弟之爱,积善以相劝”。
其次,曾国藩认识到凉薄有三端:幸灾乐祸、居卑思尊、遇事激扬。
他的原话如此:
闻人有恶德败行,听之娓娓不倦,妒功而忌名,幸灾而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子受命于父,而或不能受命,居卑思尊,日夜自谋置其身于高明之地,譬诸金跃冶而以莫邪干将自命,此凉德之二端也;胸苞清浊,口不藏否者,圣哲之用心也,强分黑白、遇事激扬者,文士轻薄之习、优伶风切之态也,而吾辈不察而效之,动辄区别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加劝,而劣者几无以自处,此凉德之三端也。
这世间,妒功忌名、幸灾乐祸者大有人在。曾国藩多年的宦海生涯使他明白,这种行为只会凉了周围人的心,一个失去热情的人怎么可能在你遇到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施以援手?居卑思尊的人,就是越位,不知安分守己,总觉得自己比他人高明,妄自尊大,又怎么可能服人?至于那些喜好品评人物、口无遮拦的人,常常会令人下不了台,这种人于人并无帮助,于己反而损德丧名。做高官者尤其要去除这三端。
再者,曾国藩指出要职有三忌:功高震主、才大压主、权大欺主。
做高官的功高是好事,才大是好事,权大也是好事。但如果以功震主,以才压主,以权欺主,就离他的末日不远了。
这一震、压、欺,并非是因功、因才、因权而起,实则是因自己的言行而致。居高官,要切实防止自己“震”、“压”、“欺”上司。因此,持盈保泰,推美让功,尽可能减少自己对功之恃,对才之恃,对权之恃。让功,则不恃功;推美,则不恃才;忌盈,则不恃权。让自己一无所恃,这样方能居高官而不败。曾国藩的做法就是善于守拙。“不以贵凌物,不以威加人。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多厌。”因此,后世梁启超说:曾氏并非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氏只是在不做上下功夫。说得颇为到位。
第四,是为人有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
这“四知”,不止一次出现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前面“三知”出自《论语》最后一章,他觉得还必须要加上“知仁”。
知命,就是懂得命运,也就是要识时务,懂得天时,面对现实,要了解、顺应客观规律而不应与之违背,明确人生的道义与职责,经常称量自己,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知礼,就是懂得礼法,维护社会秩序,然后才能立足于社会。
知言,就是要懂得分辨他人的言论,通过言语去认识和了解他人。
知仁,曾国藩解释道: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诸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这“四知”同样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高官之道。曾国藩始终把做官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之上,做官切莫忘了做人。那些拼命做官的人,往往太把自己当做“官”看待了。所以一旦官帽除身,则惶惶如丧家之犬,不知所措。拼命做官的李鸿章,论才学、论事功均不在曾国藩之下,然而,他的贡献与成就及名声却远不及曾国藩。
第五是要切记居官有四败:昏隋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昏惰任下就是是非不明,放纵手下;傲狠妄为,就是性情傲慢,随意妄为;贪鄙无忌就是贪得无厌,卑鄙无忌,反复多诈就是反复无常,好用诈术。
当我们检点历史,不难发现,无数从高官显赫中跌落的人物,基本上不脱这“四败”。
曾国藩指出:“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而现在的管理观念即认为,管理就是管人理事,有的甚至就认为是管人管事。其实人是管不住的,事也是管不住的,曾国藩强调的是知人晓事。
我们也常说要“管好身边人”,不放纵手下。特别是领导身边的秘书、亲信。这些人其实也是管不住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选择他们的时候就先“知人”,其次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们,用自己的人格来感染他们。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秘书。“左右近习之人”常处身边,很清楚你的行事习惯、长处短处,甚至核心机密,总之是对方知道你比你知道他的要多得多,一不小心就会从你最亲近的人变为最危险的人。
做官必然会得罪人,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上。很多领导者在这方面头脑简单,认为我只要依法处理,其奈我何?实则大错特错。
曾国藩在“谴罚有罪”时,特别注意“亦须切当事理,乃服人心”。因为处理有罪者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他改过从新。有些人虽然对你的依法处理没有话说,自甘认罚,但他并不认为你这样做是对他好,关键原因就是在处理时方法过于简单。曾国藩认为,防止昏惰的办法就是“多闻阙疑”——遇事勤问,遇疑勤思,可保居官无虞。
最后,曾国藩认为在政治的首要之地为官有六大守则——首要之地是指冲、繁、要、简。
冲,要害部门;繁,公务繁忙部门;要,重要之处;简,边缘地方。六大守则分别是:第一不争,第二因势,第三善习,第四从俗,第五便民,第六救弊。
做官者都知道,首要之地易出成绩。只是易出成绩的同时也易出问题。为此曾国藩以六大守则告诫。
不争,就是处下,放低自己的位置,不要自以为身居要职,可以扬眉吐气,可以荣耀终生。不争,包括不与上级争权,不指责上级;不与同僚争功,学会与其分享;不与下属争利,特别是涉及银钱和功劳时,绝对不争!
因势,因势的反面是逆势,逆势所付出的比因势要大得多,还不一定出成绩。在官场上,因势首先是要肯定前任成绩,借前任之势实践自己的理想。
善习、从俗、便民、救弊都好理解,只不过真正实践起来却不容易。
西周建国后,周武王分封功臣,将功劳最大的弟弟周公封到鲁国,将功劳最大的大臣姜尚分到齐国。齐鲁两国都是在今山东半岛,紧邻在一起。周公没有到鲁国去,而是留在首都辅佐朝政,打发他的儿子去做国君,他觉得当地人文明落后,不守礼节,于是按照周公所制定的礼来治理鲁国,鲁国表面上很安详;姜太公做了齐国的国君之后,即采用这四大守则,使齐国很快成为强国,把鲁国压得长期抬不起头。即便孔子在世也未能改变鲁国的弱小地位。
● ● ●
本文摘自《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
作者:刘绪义
出版:九州出版社
作者于《曾国藩全集》中撷取第一手可信材料,通过思辨及梳理,将读者带回十九世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围绕“权力”与“修养”这两个重大问题,揭示了曾国藩成功的真正秘诀,还原了曾国藩领导艺术的魅力。
同时,作者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迷雾,从为师为将为相到治国治家治身,系统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意义在培养人才与陶铸世风。因此,这既是一部全新视角研究曾国藩及晚清历史的专著,也是一部领导干部可资镜鉴的枕边书。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ID:jzhpress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
书香九州,智慧长留。
Copyright ©2016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企鹅:2635599399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