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基点和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新时代贯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线主纲,锚定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历史方位的基准坐标和前进方向。“两个构建”并不是彼此孤立、相互脱离的局部单元,而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前提保障和基础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可以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友好合作的更大共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汇集起互利共赢的更强动力。
把“两个构建”确立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基点和方向,既是源于对世界形势的客观分析,也是基于对现实国情的理性判断。一方面,国际舞台上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依旧大行其道,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泛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有严重表现,新旧力量围绕战略意愿、利益诉求的刚性和现实条件的弹性之间折冲平衡的博弈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关头,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由地理人口大国向世界政经强国跃升的关键拐点。在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两个构建”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方法,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根本出路,也为世界各国克服增长困境、疗治发展难题提供了更好答案。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首要考量和优先方向
长期以来,伴随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诞生,国际关系便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但数百年来的历史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每一段国际关系的形成,每一个国际体系的建立,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完善,否则就会跟不上时代脚步,甚至会失去它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一些国家开始兴起对中国的负面评论和歪曲报道。这些言论和行为,既反映出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和本能抵制,以及个别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战略焦虑的加深,同时也与欧美战略界基于人性本恶、物竞天择、权力转移、霸权更替的惯性思维和传统观点,观察预判中国崛起的发展走向有关。
实际上,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现代国际关系运作模式以来,国际格局以西方国家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和权力论为主要取向,就成为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行为规范。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立论基础和研究范式看,主要包括有三大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尽管三大流派都在标榜自身理论的普世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但现实表明无论是自由主义倡导建立国际组织可增进国家间合作、减少冲突生成的概率,现实主义主张的决定体系走向的主要因素,不是观念而是源于客观利益,还是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一切现象都源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其思维逻辑都是遵循西方权力政治哲学的铁律通则,而这就是至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仍然把秩序等同于西方、失序等同于非西方看法的由来。不难看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本质上是以资本扩张为中心、以民族国家为本位和以欧美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它们或一味强调权力斗争的自然法则,或片面渲染制度规则的万能药效,或单向追求建构认知的作用,成为制造冲突和引发战争的根源之一。
相比旧式的国际关系模式,新型国际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主权原则、价值原则和利益原则的有机结合,是对基于实力均衡原则的权力政治和以社会制度划线的意识形态政治的突破和超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是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暴力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关系协调,而是要走出一条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意涵,以建立多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或友好合作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交往新路。
其中,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障,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既不依附别人、也不胁迫别人、更不掠夺别人;主张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和坦诚相待,既不搞你劣我优、唯我独尊,也不搞党同伐异、双重标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从国际社会基本原则和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共生等特征出发,强调相互尊重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了以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为首要原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强调维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合法权益,强调处理国际交往和相互关系需要从事务的是非曲直出发,不搞“一言堂”、不唱“独角戏”,认为个别国家需要反思每当遇到困难总是一味埋怨和指责他人、动辄就把自身问题归咎于对方的做法,对现有国际规则和既成多边机制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应当多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事实上,中国人民一向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此种民族基因决定中国外交始终秉承和践行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仗义执言的宗旨原则,始终坚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斗争、敢于亮剑的精神和操守,始终具备关注和帮助那些仍然生活于冲突、战火、贫困、饥饿中的有关国家和人民的风格。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和根本要求,呼吁超越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倡导共谋发展、互利互惠的新思路;坚持要在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基础上,寻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扩大各方共同收益的最佳汇合点。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共赢为处理国际事务的核心政策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强调责任共担与权利共享,既没忘记“做大蛋糕”、也不忽视“分好蛋糕”,能够促使全球资本利润趋于更加平均、国际政治环境趋于更加民主清新。以往的国际关系中,竞争是主旋律,许多国家之间有合作,而且有时还是相当广泛、深入的合作,但同竞争相比,合作处于从属地位。而新型国际关系则要实现国际关系的转型和质变,以合作为主旋律、以共赢为总目标,在因循以往经验和借用现成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本国自我发展和各国协同发展互促共进的崇高理想,在破除摒弃过时陈旧规则和培育创新合理高效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合作良策、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的历史使命,这既是对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突破和超越,也是对通过制度、规则来协调相互利益和彼此关系现有治理模式的依循和尊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最高理想和最终追求
当今,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各国都已成为全球合作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而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推力和载体的资本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浪潮,则进一步将整个世界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沉渣泛起,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经济走势阴晴不定等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出现。面对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的世界,一个发展面貌和基本格局不断裂变、加速转型的世界,以及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中国领导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厘清支流看主流,纵观历史看长远,提出了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是个共同体,各国人民应当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判断和主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的旧式理念,避免重蹈大国制衡、集团对立的历史覆辙。具体而言,持久和平是要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普遍安全意味着要以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为指导,共建安全秩序,共享安全红利。共同繁荣主张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开放包容就是要坚持开放发展,反对保守封闭,坚持文明多元,反对孤立隔绝,倡导不同文化和价值的多元融合、互学互鉴。清洁美丽是指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推进绿色发展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的是增强各国人民群众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行的是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共同创造有利于互补互促、互惠互利的开放战略,弘扬的是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传统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被确立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正是传统文化、历史阶段、现实国情和内外环境相互促动、有机结合的产物。
事实上,中国古代往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讲信修睦”“万国咸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处理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之中,形成以天下情怀、人文关爱为中心主题的治国思路和理政经验。现如今,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发展崛起正处于相互交织、彼此激荡的同频共振期,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互利共赢格局的强化,中国以强国富民、利益共生为宗旨的发展道路已经深度嵌入既有全球体系和现成国际规范,中国发展前途与人类未来和世界命运日益构成深度交融、难以割裂的依存关系。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助力,中国的永续发展能够更好地助推和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而保护和扩大中国发展利益同样需要经营并维系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国际秩序和外部环境。因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共生理念的历史延续和当代对接,也承载着中国先人对建设美好世界的不懈向往和执着追求。
实践证明,“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世界各国。而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和发展问题相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让所有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要推动国际社会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优先位置,在全球范围内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解决发展失衡,在世界各国间促进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发展经验的分享,实现发展强度和增长韧性的互促共进、协调统一。
事实上,中国政府始终认为面对当前不断出现的治理失灵、平衡赤字和发展困境等问题,国际社会出现应对乏力、救治乏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更加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引人类世界的发展道路和行动方向。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及世界各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G20杭州峰会和金砖厦门会晤近年两大主场外交上,中国都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全球治理追求的前景结合起来,昭示了中国要以自己成就“济天下、惠众生”的美好意愿和朴实情怀。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崇高任务和终极目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自破茧而出之日便被赋予既能独善其身也能兼济天下的两重意涵,就是要既为本国人民谋幸福而尽职,也为全球发展、世界进步作贡献而尽责。一方面,在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过程中,更加积极有为地为国内发展服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持,是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必然和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崛起发展与世界转型过渡进入并行共生的交汇期,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出谋划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系统工程,既是贯彻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目标索引和问题导向,也是践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路径和宏伟实践。
小结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立足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全球治理演进规律兼容互动的认知把握,源自于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70年来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合而为一、融为一体的理解应用,故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和无产阶级政党对外交往学说的新发展新贡献,也是从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领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展示和生动体现。作为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综合性、方向性和预见性的宏观规划,“两个构建”互相支持、彼此促动,构成了知与行、说与做对立统一的复合体,成为诠释和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按照“两个构建”要求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提供专业服务,也将为世界开辟出一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丁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9期,原标题《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基点和新方向》
责编:梁齐勇
版式:邝岩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