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气最重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想火炬 Author 祁金利


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一辆满载水果的长途运输车在公路上侧翻了,整车的水果都倾散在路上,附近的村民闻讯蜂拥而至,一哄而上开始疯抢,把散落的水果装满了大车小辆往家运。有的运了一趟还不够,竟然返回来运第二趟,任凭车主在一旁哀求痛哭。赶来的民警和记者问一位参与哄抢的中年男子为什么这么做。这位男子满不在乎地说:“大家都抢,你为什么不抓别人偏要抓我?”


这里所说的“大家都抢”,就是说事情已经形成了风气。

在历史上的宋末、明末、清末时期,官员腐败成风。当有官员因贪污受贿受到制裁时,内心愤愤不平者不少,理由就是:很多人都贪,凭什么比我多贪的人你不抓,却偏偏抓我?你抓我,就是对我不公平!我不怪自己贪,只怪是自己倒霉,运气不好。


这里说到的“很多人都贪”,至少是当事者认为贪的行为已经形成了风气。

上面两个例子都不是什么好事。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两个故事中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烂”。因为很多人都这样做,并且做了也不用承担责任后果,所以我做的还算不上最坏最烂的,当然更不应该有事,这是理所当然的。


可见,当坏事成了风气,就会引起人们“比烂”心态泛滥,导致人人干坏事而不自耻。反过来,当人们有了“比烂”心态,甚至坏事成了大众默认的正常现象,坏事也就具备了形成风气的认知基础。



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破窗效应”。意思是说,一个大楼,如果有一块玻璃被人打破,并且没有得到制止和惩罚。那很可能一个大楼的玻璃都会在不久陆陆续续被人们打破。这个效应也可以用来解释“比烂”现象的发生。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风气的形成也是有过程的。


一是凡事皆有初,第一步很重要。迈出好的第一步和迈出坏的第一步常常决定着事情的发展方向和最终性质,这非常重要,不可不察。一车的水果被哄抢,第一个带头哄抢的人作用极大;满楼的窗户被打破,第一个打破玻璃的人示范效应极强。


二是人们是有从众心理的,这种心理可以发生在好事上,也可以发生在坏事上。如果还是那车水果倾倒在马路上,首先站出来的人不是上来就开抢,而是振臂一呼,带头把水果收集起来送还司机,那么事情的结果很可能将完全相反。


三是如果最初的坏事没有得到惩罚,就会产生强烈的助长和放任作用。当“比烂”心态充斥着人们头脑的时候,风气就形成了。可以群起干坏事且没有丝毫内疚和负罪感,甚至洋洋得意。

这些规律告诉我们,要把坏事消灭在萌芽中,千万不能让它形成风气。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刘青山、张子善就是在这场运动中落马的。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在敌人面前无愧英雄的称号。他们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影响也是重大的。


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刘青山、张子善的案件非常重视,也非常慎重,最终还是下决心处决他们两个。有同志曾经回忆过就此事向毛主席请教的故事。毛主席当时就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


他还说,什么事就怕形成风气,一旦问题成堆,就积重难返了。正因为刘青山、张子善功劳大地位高,才下决心杀他们两个,以此来挽救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两声枪响,把贪污腐化的苗头震慑住了,“破窗效应”被遏制了。这件事非常发人深思,可以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如果坏事情已经形成了风气,要纠正起来当然很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除了重典治乱,给人以“做歹必惩罚,比烂需谨慎”的警示之外,还得织牢制度的笼子,公平执法执纪。


就人的主观方面来说,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比烂”的观念,代之以“比好”的理念,形成消除不良风气的主观基础。我们有着9000多万党员,如果在路人的水果车翻在马路边的时候,在行人的大把人民币不小心洒落一地的时候,在水边玩耍的儿童不小心落水的时候……都敢于站出来做第一个“比好”的人、引领好风气的人,就会变“破窗效应”为“榜样效应”,我们的国家就会在蒸蒸日上的同时,充满温暖和希望!可喜的是,这种比好的现象越来越多。



作者:祁金利,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责编:易艳

版式:林苗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