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大名街知几何
早几年,经沪上有关经济、商贸、旅游、文博、历史、方志、档案、建筑等方面的专家的评选,上海十大名街和十二大著名街区将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上海名街志》中正式公布。其中,这十条名街是:
南京东路
南京西路
淮海路
中山东一路
人民大道
四川北路
福州路
延安路
金陵东路
长寿路
关注“看懂上海”的老朋友对这几条马路肯定不会陌生,今天阿拉一道回顾。
南京东路的历史稍早于南京西路,东起外滩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599米。其中河南中路以西部分为步行街。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素有“十里南京路,一个步行街”的称号,路旁遍布着各种上海老字号商店及商城。每到节假日这里总是人头攒动,一片热闹繁华之景。
我们在《旧时的南京路》一文中提过,南京路是由于洋人跑马而形成的。泾浜以北设立租界,当时南京路一带还是“溪涧纵横”的“卑湿之地”。 纷至沓来的西方商人在空闲时间喜欢跑马,于是,洋行楼群后的大片泥滩成了一段长500米的跑马小道,因为洋人在上面跑马,上海人就称它为“马路”——这便是南京路的前身。
第三跑马场
1850年,英国洋行大班霍克组建的跑马总会在这条马路的尽头(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建立了第一跑马场,占地80余亩。同时搞了一条通往外滩的小路,这条小道还曾有过一个洋气的名字——派克弄(ParkLane)。因为当时洋人做完生意,寂寞无聊便搞起了“星期六义务劳动”,在马道中间弄弄花草、玩玩抛球游戏,所以派克弄也叫“花园弄”。
后来跑马厅陆陆续续造了三个,派克弄也因此向西延伸至泥城浜(今西藏路),成为英租界的交通主干道,人称“大马路”(考考各位,还有几条马路都记得么?二马路三马路是没上榜,四马路一会儿下面说)。英人在上海滩吃得饱穿得暖,不是上帝保佑得好,而是托了《南京条约》的福。索性在1865年工部局会议上,把大马路正式命名成了“南京路”。
20世纪30年代南京东路俯瞰
南京西路鸟瞰
南京路分东西两段,老上海习惯称的“南京路”,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南京东路,而南京西路,原来叫“静安寺路”,1945年更为现名。
1862年租界政府为了方便军队抵达太平军前线,以越界筑路的方式,将花园弄(派克弄)向西延伸,穿过泥城浜(当时租界边界,现西藏中路),直通静安寺,与同为越界筑路的徐家汇路(后称梅格路,现华山路)接通。这段新开辟的道路以静安寺前著名的涌泉,取名涌泉路,又名静安寺路。
下图为大光明(左)和国际饭店
要说起南京西路的历史,与两件事情有关:外侨赛马,还有太平天国战争。具体内容可查阅《南京西路的旧时风光》一文。
如今的上海南京西路是被称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的西半部,跨黄浦、静安两区。精华段都集中于静安区,东起成都北路,西迄延安西路,全长2933米,穿越静安寺闹市地区,横贯静安全境。拥有恒隆广场、中信泰富、梅龙镇所形成的“金三角”与会德丰广场、越洋广场、嘉里二期等组成的“金五星”交相辉映;同时还坐落着众多名特商店,形成浓浓的商业气息。
老上海可能更习惯叫它霞飞路吧。我们在《霞飞路的时光记忆》中说起过,淮海路的前身是霞飞路,在上世纪20、30年代,堪称上海城市的时尚之源。
这条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其中不少是俄侨老店,或是法租界同业之最,他们以欧洲样式的商业布局,展示着几乎与欧美发达城市同步的高档生活消费品,尤以西餐、西点、西服和日用百货最具特色。
霞飞路法语原名Avenue Joffre,以法国元帅霞飞的名字命名。当时是横贯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条主干道。霞飞路东起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西至海格路(今华山路),全长5500米。1900年有法租界公董局兴建,最初的名称是西江路,1906年改名宝昌路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1922年3月,由法国将军霞飞举行揭牌仪式。
这条从欧洲大陆移过来的巴黎风的街道上,到处浮动着旧俄罗斯帝国的良民……第一道年红灯火在咖啡座的门外亮起来,接着一阵隆隆的电车响,街灯全着了火。
这是黑婴发表在1934年《良友》画报上的小说节选,文字虽然不常,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当年最值得夸耀的时尚元素。
昔日的霞飞路,今日的繁华商业街,改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风情。那从容的气度、闪亮的名字,留给上海人的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和遐想。
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1943年起,外滩的正式路名为中山东一路。而再往前推100年,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都到外滩去玩过,尤其是到上海旅游的人们,无不到外滩一游。一次陪朋友在外滩江边,欣赏着现代化的陆家嘴,朋友突然发问;“为什么这里叫外滩?”,顿时令人张口结舌。
上海人很有趣,往往把地名用“里”,“外”来区分,比如:外仓桥和里仓桥;还有外马路和里马路(中山南路);更有著名的外白渡桥和里白渡桥(乍浦路桥),都已经成为了上海的地标——而外滩的“外”,不仅有地理位置上的区分,更多的还有属性的区分,即“外国”的“外”。
黄浦滩,位于上海老城厢以北,属旧城厢以外,故有外黄浦滩之称,简称外滩,亦称黄浦滩。至于这“黄浦”二字的由来,篇幅有限,我不细说了,《为啥叫“外滩”?》一文有详说。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重要的地标之一。这些建筑在《外滩1-33号的故事》一文中也有罗列。
人民大道位于人民广场与人民公园之间,可谓广场与公园的“分界线”,实际上是广场组成部分。人民大道初辟于1950年6月,为煤屑路面。1954年进行改建,1955年1月通车。1973年进一步作了改建,成为上海市中心东西向主要干道之一。
上海市最中心的地域——人民广场,就在南京西路的“贴隔壁”,上文也提到了,解放前是众所周知的跑马厅。人民广场为原跑马厅南部辟建而成,东起西藏中路,西至黄陂北路,南沿武胜路,北连人民公园,占地约9.3万平方米,近似半圆形。1951年9月7日辟建典礼上被命名为“人民广场”。
四川北路街道位于虹口区中部偏西。东沿宝安路、溧阳路,西界淞沪铁路,南傍武进路,北接大连西路。苏州河是四川北路商业街南端的起点,鲁迅公园是四川北路商业街北端的终点,俞泾浦则横贯四川北路中段。
清光绪三年(1877)租界当局自里摆渡桥(今四川路桥)北堍筑路至天潼路,习称里摆渡桥北。光绪三十年(1904)租界当局非法越老靶子路(今武进路)继续向北延伸筑路至宝山金家厍一带(今鲁迅公园),成为南北贯通的交通主干道。此路因与苏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遂名为北四川路。1946年更名为四川北路。
北四川路自清末商业开始兴旺,发展至上世纪20、30年代,“不中不西”、“羊城风味”、“吃玩中心”成为北四川路的市场特色。具有“华洋杂处、五方会聚”的北四川路,车水马龙、行人拥挤,其繁荣程度仅次于南京路与霞飞路,成为当时上海主要商业大街之一。
“八一三”爆发后,虹口是战争的前沿阵地,商业空前衰落。沦陷期间,区内由日本海军直接管辖,日侨猛增,这里成为日本人的世界。《四川北路的日本人》一文中也提到许多历史故事。
四川北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优势是其他市级商业中心所没有及无法参照的,这里镌刻着城市历史的厚重印记,上海历经的陈年岁月。
前面说南京路是大马路,后面几条各位想起来没?以南京路为起始点向南推,和它平行的马路依次为:大马路即南京路,二马路即九江路,三马路即汉口路,四马路——则是福州路了。
若时光倒流至上世纪初(1903年上海开埠60周年),最大商业街并不是南京路,当推福州路。福州路曾保留相当多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故称租界内的华界。
清末福州路。茶馆、书局、绸缎庄等等遍布街头
清末,任凭偌大的中国江河日下,清王朝大厦将倾,这里却依然歌舞升平、声色犬马。这条马路上,妓女、戏子、官员、商人和文人都有其位置,三教九流混杂其中,醉生梦死,为旧上海“浮世绘”写真。四马路本是吃喝玩乐的地方,但却又有不少文化人在这种松弛放荡的氛围下做着中规中矩的正经事:编书、出版、演讲、办学会、开书局等。
福州路中路段街景,宝塔形建筑即时报馆原址
这张照片可谓四马路一景
既有卖文房四宝的招牌,亦有背着妓女出局的龟奴
说四马路是“风月烟花却又雅俗共赏”倒也并不矛盾,要说四马路的历史,真不是三两句能说完的。“看懂上海”曾写过《四马路,旧上海的“浮世绘”》一文,可以翻阅更多内容。
填平前的洋泾浜延安路,是延安东路、延安中路、延安西路的统称。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沪青平公路,跨黄浦、卢湾、静安、长宁4区,全长14220米。
历史上,延安中路曾几度易名。1910年到1920年期间,名字叫“长浜路”;1920年到1943年,改名“福熙路”(Avenue Foch);汪伪政权接手上海时,改名“洛阳路”;抗战胜利后一直到50年,这里叫“中正中路”,随后正式改用了现在的名字。
上世纪30年代的福煦路
“看懂上海”曾写过《延安中路拾旧》一文,也有细说这条路上的历史建筑和人文旧事。
上海不仅有“万国建筑博览”,更因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移民,才有了内地各种生活方式、各种建筑样式的汇聚。有一次我走在澳门的老街,突然有种走在金陵东路的感觉,回来一查,才翻开了这条马路,独有的南粤风情。
金陵东路在1943年前,叫公馆马路,因为这条路上,有法国领事馆的存在。东起外滩,北到延安路,西到西藏南路,南到人民路这一片,原本是最早的法租界的所在,而金陵东路(原先的公馆马路)就是老法租界的商业中心。
金陵东路是上海一条特色街,它的特色不在铺面,而是在街面的建筑,不但气派大,而且几乎整条马路的人行道上都有建筑,下雨天也不用怕,别具洞天,到现在还没有能比得上的。
上图这种建筑样式叫“骑楼”,在《金陵东路的南粤风情》一文中我们有介绍过。是流行于东南亚和我国广东、福建、海南的特色建筑。那里因为阳光足、雨水大,通常店家会将店铺往后退一部分,左右相通,使店铺面前形成一条室内人行道,方便顾客雨天也能随意行走,自由购物。
长寿路原名劳勃生路,修筑于1900年。19世纪末以前,该地原是上海西郊的农田。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拓展,该地被划入界内。190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现今的长寿路东起苏州河长寿路桥,西南迄万航渡路、万航渡后路口(接长宁路),全长3.14公里。
上世纪初,大批日资纺织企业在附近苏州河沿岸地区设立工厂,同时沿路迅速建起大片旧式里弄住宅,居民中的工人比重很高。因此,这里曾是多次上海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钟塔高14米,平面成方形,顶层四面均嵌有钟面的大时钟,每隔一刻钟,即“叮咚”报时,人们因此称它为“大自鸣钟”。久而久之,大自鸣钟也就成了这一带的地名。
由于人口集中,沿路又开设不少小型店铺。1922年,日资内外棉公司在劳勃生路和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十字路口的中央建造了一座川村纪念塔,上部镶嵌一只大自鸣钟,这在大片的工人居住区内相当醒目,因此,大自鸣钟就成了劳勃生路和小沙渡路十字路口附近地区的通称。1943年,汪精卫政府收回上海公共租界,将此路以四川省地名改名为长寿路。
长寿路上的历史建筑也不少,长寿路160弄1号原是著名掌故学家郑逸梅旧居,现已拆迁;,长寿路170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旧址;长寿路1186号,原沪西电影院等等……
原沪西电影院现沪西大剧院
←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