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 早该告诉孩子, 爸妈从没放弃过

晓霜 陈屹视线 留美学子 2020-09-14




【留美学子】 第1488期

 教育精华 篇篇出彩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受访主角


受访主角:晓霜


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 曾在纽约华尔街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当律师,在加州硅谷高科技公司任律师和高级经理,后创办自己的咨询公司。喜欢文学艺术的两娃妈妈。新作育儿随笔《孩子,我该怎么爱你》已上市。个人公众号【相约晓霜】



陈屹视线 导语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更有耐心的妈妈,做一个更好的聆听者。我希望更早地告诉儿子,我爱他;告诉他,我从来不曾放弃过他,从不曾放弃过对他的爱,永远不会。"  


这是我读过第一篇晓霜文章里的结尾部分,也是我与晓霜"因缘际会"的伊始。

 

晓霜北大本科、杜克法学院,大概也是中国留学生中最早步入美国纽约和硅谷法律界的优秀律师,而她卓越的职业生涯,并非是本文的内容。她是一位德才兼备、令人敬重的女友,特别是她为人善良与真诚,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对话,就足以说明!

 

她有一双儿女,哥哥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妹妹即将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关于对儿女的教育秘籍,人们常常更加会关注在她如何把女儿送进藤校?而作为一路与儿女成长的母亲,她常常对问询者说:“我更想分享的是儿子的故事, 他童年时曾经是一个很难带大的孩子,我们一路磕磕碰碰的走过,而我们遇到的挑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对更多的父母有意义。终究能上顶尖名校的孩子是有限的。”

 

这些年来, 晓霜在【留美学子】平台上,赐予了许多珍贵的文稿,她踏实、真诚、可行的教育理念,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

 

不久前晓霜的育儿随笔《孩子,我该怎么爱你》问世,读者好评如潮。 借此机会,【留美学子】与晓霜进行了一次访谈,希望我们的交流与发现,给更多家庭带来启迪。




首先祝贺《孩子,我该怎么爱你》问世, 其实内容你自己已经磨了几年, 可否分享一下,为何要写此书?



 

我曾经尝试过写散文和小说,从来没想过写“育儿经”,这本集子的产生,纯属偶然。

 

四年前,女儿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马上要离开旧金山湾区到东部去上大学,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变得特别珍惜,我很想用笔来记录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时光,但是发现自己的中文变得非常生疏。20年来忙于工作和孩子,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繁忙让我远离了文学,其实我曾经也是一位文学青年。

 

留美以后的工作语言,完全为英文,同事中几乎没有华裔,中文用的更少,突然拿起中文写作,对我当时,也很挑战。但是,空巢生活和微信唤醒了我埋藏许久的写作热情。

 

当然,随着多种形式自媒体的呈现,几个朋友的公众号邀我投稿,于是我跃跃欲试写些随笔和散文,主要关注点还是教育方面的主题,没想到这些文章不少人读。

 

一篇陪伴儿子长大的文章,一天就有几万人阅读,很多人转发。许多读者联系我,感谢我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特别是一些特殊儿童的父母受到鼓励,他们的反馈感人肺腑。

 

几位朋友建议出本集子,朋友还为我介绍了出版社,这是这本集子产生的缘由。

 

这些文字, 对于我个人的意义,莫过于如同拿起照相机,给孩子和我留下几张照片,用文字的形式捕捉一些在消失中与孩子共处的时光。

 

当然我也希望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些经验教训能给年轻的家长一点启发。


 

感谢您和其他朋友的鼓励和帮助,让《孩子,我该怎么爱你》这本书诞生。




书中您要向给读者呈现什么?




我的写作完全是无功利、无目的性,感性的因素更重于完整系统的教育理念,但我相信,文字里有我的真性情、真情感,记录了我一路陪伴孩子过程中的焦虑、困惑、探索、思考和成长。

 

开始我想得很简单,以为就是把这些育儿随笔凑在一起出个集子,但是跟出版社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首先问我,你的读者是谁(为谁写 ); 你想告诉读者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又思考了一段时间,和出版社的编辑一起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到底要给读者带来什么。


我不想用一个“藤妈”的身份来讲育儿经,这不是此书的初衷。我也不是要给ADHD等特殊儿童的父母提供孩子上名校的“秘诀”。这本育儿随笔记录了我一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和我所学到的东西。


例如,我发现两个孩子非常不同,然后意识到每个孩子都不同,如何帮助孩子选择,怎么帮孩子找幼儿园?找老师?上什么兴趣班?书中记录了陪伴女儿学画,陪伴孩子学中文、学英文的过程;记录了孩子高考过程中的一些事件,还有和孩子的一些对话。对儿子,是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

 

我想这本书的主题就是 “孩子,我该怎么爱你?” 这个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一起思考、一起来寻找各自的答案。

 

确定了主题后,根据出版社的建议我又做了一些修改,包括增加了一些内容,减少一些内容,让书的主题能够更加完整和统一。

 

关于育儿理念,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期待。我只是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出来,希望年轻的爸爸妈妈能够得到一些启发,从而去寻找他们自己的答案。

 

感恩中国教育专家,著名的“知心姐姐”卢勤为我的书写序。她说得好:“在爱的记忆中,有的爱,让孩子幸福,促进孩子成长; 有的爱,却令孩子痛苦,阻碍孩子的进步。”  我们一直在寻找答案,如何去爱孩子。


 

在书的最后,我希望孩子能够写一点他们的故事,但是让孩子写中文比较难,他们感到自己中文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我得到孩子的同意后,在书的后面放了两个孩子申请大学的作文各两篇。


他们的文字里谈到自己的激情和成长;另外我们也希望能给关心升学的父母一点启发,我和先生完全没有参与他们申请大学的细节工作,他们交申请时,都没有让父母看,可能担心我们的“评论”不能代表他们的想法。




作为母亲,您怎么看当今父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好辛苦,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也是越来越焦虑。我经常碰到一些朋友,父母常常感叹,现在孩子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上名校越来越难;要求越来越高;优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都在超前学习,除了功课外,课外活动也非常多,而且每样都要做得极致。

 

过去父母忙工作,现在是父母两个人围着孩子团团转,接接送送,还忙不起来。

 

我意识到,这种焦虑的来源在于和外界的竞争意识。



我们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作我们孩子的参照系。为了孩子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或者说不落后于别的孩子,那就要孩子学得更多,学得更早,拼命地超前学习。

 

过去,我们的孩子在高中上几门AP,看到有些孩子上15、16门AP,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孩子上20多门AP。高中的学生在外面上很多大学预备课,但是有些孩子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孩子疲于奔命;一些孩子上很多AP,做很多课外活动,也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孩子、家长都很失望,甚至有的很忧郁。

 

我特别想提醒这些家长,孩子上大学才是终身学习的开始,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上个好大学,人生的路还很长。

 

名牌大学固然有丰富的资源,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是并不是学校的排名越高就越适合你的孩子。

 

上了名校的孩子不一定就成功;没上名校的孩子也绝不意味着不成功。

 

关于什么是成功?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义它。去年十月美国亚裔联盟(APAPA) 在斯坦福大学办了一个 “成功的多元化之路” 的讨论会。这样的讨论对于我们华人社区非常有意义。

 

成功的定义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是个人化的,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我们要鼓励孩子去追求他们的梦想,不要去折断他们飞翔的翅膀。

 

我脑子里常常联想到这样一个意念,就是把孩子当做一颗种子,我们怎么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开出最美的花,结出最美的果。




您的书出版后反响很大,可否分享一下您的经历与收获? 




感谢 “知心姐姐” 卢勤为我的书写序并倾情推荐。卢勤老师说:“多么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读到晓霜这部力作《孩子,我该怎么爱你》,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一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它是一部志存高远,眼界开阔,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书。” 我把这当作是对我的鼓励,希望能继续努力,配得上卢勤老师的荐言。

 

硅谷美术学院的院长,方云华博士也为我的书写了序。方老师看了书稿感慨地说:“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飞多高,孩子自身的内驱力决定他们飞多远。希望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帮助学生推向更高,更远。”

 

我的书出版后,很多朋友,也包括您,都非常热心地帮我荐书推书。



国际文化出版社和北大法学院校友会在北大办了一场新书分享会;我当年在北大的老师、班主任、多位老同学,还有一些嘉宾来参加活动。感谢校友会和出版社所办的这些活动。

 

我的老师同学亲友;我们孩子的老师,我的文友,所居住城市的邻居,还有北大清华校友为我办了几场分享会。


 

世界青少年艺术家协会、硅谷教子联盟、硅谷科学艺术学院联合举办「如何培养孩子成才的系列讲座」 ,邀請我去参加并为我举办新书发布会。 


我和硅谷科学艺术学院创办人和院长方云华老师一起分享了“如何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2月26 号《世界日报》报道了这次讲座和新书分享会。

 


三月我到李一诺北京的一土学校做了一场讲座,面对一土家长,还有奴隶社会的读者。小剧场爆满。有家长从广东和石家庄赶来听2小时的讲座。


 

我有位朋友通过他们的公司买了几百本书做公益活动,还有我的大学同学预购100本帮助推销,这些故事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通过这本书也让我有幸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和读者,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谢谢大家!也谢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结语】


在 《对话三位与众不同的华裔,他们何以影响美国 》文里可以感受晓霜的使命感与内涵; 


从杜克留学时代的友人笔下《 错过伴你孩子成长, 绝不再错过你我心路 》可以触摸到晓霜的人格魅力;


儿子,我该如何爱你?【献给所有ADHD孩子的家庭】》 一文中,感受着父母如何面对挑战、起起伏伏的心路历程。


喜欢读晓霜的作品,是她娓娓道来的优雅与深度,感谢晓霜与【留美学子】的对话, 感恩您多年来为许多家庭成长教育中的公益奉献, 也期待您更多作品诞生!让我们在不久将来,再次相会在【留美学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平台上! 谢谢晓霜的受邀访谈!




【部分专家和读者荐言】



“本书记录了我18年陪伴孩子过程中的焦虑、困惑、探索、思考,并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          -  晓霜




国际文化出版社总经理别飞:

晓霜书里记载的看似是一个母亲与孩子生活的点滴,其实质却是作者凝结了几十年教育理念的心血。这是一本凝结晓霜心血与情感的好作品,蕴涵着触动人心的力量。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看到这本书。


李广平老师荐言:

晓霜是我去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见过面的藤校家长,北大法律系毕业的优秀作家。她快人快语思维敏捷,写有很多既有启发意义也饱含爱心的育儿文章,对家长们来说一定有参考作用。她的育儿故事,曲折蜿蜒,山重水复,加上她用情用心的书写,相当好看。建议家长们入手读之。


Penny 荐言:

焦虑也许是当代家长们的共性。《孩子,我该怎么爱你》是朋友晓霜的一本新书,汇集了她在养育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的心路历程。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她克服焦虑,从接受孩子,欣赏孩子到引领他们成长,爱到深处,学会放手。“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挣扎过”,相信大家可以从她的书中得到很多启发。郑重推荐、分享给大家。


Michele 宁静荐言:

跟大家分享《孩子,我该怎么爱你》。读她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她的一片真情。书中分享一个妈妈寻找如何爱孩子的过程。她有一个严重ADHD多动症儿子,在兼顾事业家庭及特殊儿童的艰难日子里如何面对,用爱心和智慧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最终把儿子送进伯克利。书中也分享了她帮助有天赋但软弱的女儿成长为心智成熟的孩子。推荐做父母的朋友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这些文字即中肯又饱含热情,既实用又鼓励人心,顺着她的文字你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和孩子间爱的密码。


Carrie 荐言:

“常青藤名校”, “硅谷妈妈”,“ADHD”,也许这些标签会让人最初引人关注这本书。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晓霜是这样说的:“这本育儿随笔记录了我一路陪伴孩子过程中的焦虑、困惑、探索、思考,并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 也许这篇后记会让我们更深地理解这本书!推鉴给我的已经或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们!


刘莹荐言:

上周日终于有机会和晓霜一起做教育分享,再一次聆听了她的教育理念,经历和心得,再一次被她的诚挚和直白而感染。非常同意她对教育本质的不同阶段的定义:改变命运,实现自我,贡献社会,改变世界。书里讲了儿子连初中毕业考试都没完成,最后高中克服了ADHD进了伯克利,女儿一路学画,从公立学校考入普林斯顿。就这几个关键词,这本书就足够吸引人了。


其实这本书不是一个名校录取指南,晓霜写这本书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年轻的爸爸妈妈,每个孩子都不同,如果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同,请不要放弃,耐心陪伴他们,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然后让我们耐心等待,静等花开。相信咱们的孩子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阮力荐言:

我与晓霜同年入学北大、同年来到美国、在同一州读研(她是Duke法学院),同年搬来纽约市。在她的婚礼上做她的伴娘。看着她生儿育女,精心栽培孩子,引导他们度过各种波折,把幼儿培养成出色的成人。儿子进入伯克利加大(UC Berkeley),女儿就读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在我的婚礼上,晓霜的女儿是我的flower girl, 儿子是ring bearer。


虽然我们已分别住在美国东西两岸数年。每每通话或见面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谈论教育的话题上流逝。晓霜热衷育心育人,乐于探讨分享。她创办的公众号和文学城博客《相约晓霜》深受读者赞赏。这次中国著名的“知心姐姐”、教育专家卢勤老师特为晓霜的新著作序推荐。家长们能有机会看到晓霜的书,体会她在育子道路上的甜酸苦辣和独特的摸索适宜孩子成长的教育实践。


Helen Chen荐言:

收到晓霜的《孩子,我该怎么爱你》一书的时候,碰巧我当时正在读Daniel Tammet的《Born on a blue day》。晓霜是从父母的角度,坦言如何以耐心和爱陪伴孩子们长大,特别如何将患有多动症的儿子培养成为出色的人才。Tammet 是一位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天才儿童,是因为他书的一开头对数字、字母、词汇的颜色的讨论正好触动了我的认知,才想把这位天才儿童的传记读完,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Tammet 父母对他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一样的,就如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孩子一生的成就,起点在父母,但是没有一本教科书教我们如何做成功的父母。


晓霜的《孩子,我该怎么爱你》满有做父母的智慧,自始至终带着那种静待花开的耐心和完全包容的爱,在这样的爱里长大的孩子,即使是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也会自信,哪怕是像晓霜女儿一样的天才儿童也不会自恃清高。


阿尘荐言:

这是一本分享养育孩子经验的好书,凝聚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分享者志存高远,点墨成金,对在摸索中前行的父母会有极大的正面的启示。作者晓霜从北大到杜克,从知名律师到成功的母亲,从文学爱好者到知名公众号作者,有智慧有爱心,这里诚邀你和她一起经历养儿育女的快乐和沮丧,共享儿女情长中的幸福与坎坷,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 


James 艺术群群主荐言:

晓霜是我们艺术群的群友。她经常在群里分享孩子教育的经验,回答群友的问题。晓霜的女儿跟我们其他群友的孩子一样热爱艺术,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大学申请同时被Princeton,RISD等众多名校录取。晓霜还有一位有ADHD 的儿子,她的书中记录了如何陪伴一对儿女成长的感人历程。我代表全体群友热烈祝贺晓霜《孩子,我该怎么爱你》新书出版发行!相信晓霜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瑛子荐言:

【强推好友晓霜的新书】对所有的老妈来说,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家里有曾经让你幸福,开心,或者头疼到抓狂的“青少年”,你都会从她的书里找到共鸣、回响,最后找到答案,因为她如此深刻的经历过无助和彷徨。她的女儿在普林斯顿学习艺术,儿子自小患有ADHD (多动症)…后毕业于伯克利,现在旧金山工作。她把一路陪伴培养这对儿女的心路历程用她朴实真挚的文字记录了下来,的确是一本用心品质的好读物。



Qing 北大校友荐言:

推荐《孩子,我该怎么爱你》育儿随笔 , 作者用自己“平凡又特别的爱,将一对儿女培养的非常优秀。书中记录了作为妈妈一路陪伴孩子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探索。


陈谦荐言:

祝贺晓霜新书《孩子,我该怎么爱你》隆重上市。强烈推荐!当下教育焦虑四处弥漫,各种攻略泛滥,无非盲人摸象,我们有必要寻找一条更有效的路径,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作为母亲的晓霜,一路由爱引领,以静待花开的耐心和爱心,在陪伴“问题孩童”ADHD的儿子和“天生藤娃”的乖乖女儿成长的历程里,記錄下的深刻体会和心得,值得所有的父母学习借鉴。


Lynn Zhang 荐言:

我见证了晓霜姐写《孩子,我该怎么爱你》这本书的全过程,从写作每一篇到结集出版,她都是怀着一颗真情实意的心想要分享一个妈妈寻找如何爱孩子的过程,她以她独有的感性和细腻,记录了和儿女一起成长的大量生活实例,其实家庭教育里真的没有大概念,全部都是细节,推荐做父母的朋友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这些文字即中肯又饱含热情,既实用又鼓励人心,顺着她的文字你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和孩子间爱的密码。


梅枚荐言:

我亲爱的朋友晓霜的新书【孩子,我该怎么爱你】今天在国内各大购书网站上架了。我几年前旧金山文青群里认识了晓霜,后来因为读她的“相约晓霜”公众号里的不少她写的原创好文章而慢慢对她多了一些了解,喜欢她的爽朗性格,钦佩她对孩子的倾心付出。我知道她的女儿上的普林斯顿,极有画画天赋。我第一次听她提到她的儿子自小患有ADHD (多动症),还是那个雨夜她赶来Fremont参加邵阳的市议员就职典礼。作为母亲,如何和这两个迥然不同的孩子共同成长,对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儿子后来也去读了伯克利,毕业后在旧金山工作。她把这一路的挣扎跌宕的心路历程用她朴实真挚的文字记录了下来,收集到了这本书里。


Grace Li荐言:

第一次听晓霜讲座就很想拜教这位成功的妈妈!迫不及待第一个在会场买下这本书,这是一位硅谷妈妈的教育随笔,这两天正在挑灯夜读很有启发,里面的一些教育观点非常认同,尤其是父母给予孩子温暖的爱,鼓励、认同、信任会贯穿孩子良好性格及优秀品质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一生,优秀的父母总是在关键时候可以帮助到孩子所需,引领孩子朝一个更好的自己发展、、、这本书值得拜读干货满满,与中国的亲朋好友分享!



清瑕老师:

晓霜的书特别耐读,她用心,但更讲求智慧的拿捏;她付出,但更重视精神的引领;她孩子接受美式教育,但家庭里不失对中华传统的坚持。书中能感受到晓霜夫妇育儿不是简单的精力和金钱的投入,而是一份生命的引领,持久的爱和责任!这正是目前中国家长所需要的让孩子成为国际公民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


李雅芸教授:

我很佩服晓霜与生俱来的倾听日常生活声音的能力。许多人都对日复一日的生活没有感觉了,麻木了,远离了自己的感觉和觉察力。可是这东西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活水,也是智慧的源泉。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感觉到了什么是觉察力、感觉到了什么是教育孩子时“刚刚好的推动”,感觉到了什么是真实和真诚。



         

【留美学子】已发1487期,近期文章

访谈:放弃耶鲁校长职位后的人生之旅

拼孩子不如拼自己

避免再次悲剧!突发急症就诊. 海外如此不同

当命运给孩子 “低起点”,如何挑战权威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